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地方志

第三节 地方志


 
  
  一、《嫩江县志》编写

  1986年 6月,县委调整党史工作机构及领导人员,下达编修县志任务,并拟订出《嫩江县
志编纂方案》。12月,县委、县政府向社会各界下达提供修志资料任务,编修新县志进入实施
阶段。其间一些部门的专业志编纂有一定进展。1987年 3月,成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
年 3月,修志工作由收集资料为主转入编写初稿为主,先后有70个单位百余人参与收集和提供
资料。在县档案馆编写的《嫩江县志》初稿基础上,年末,完成初稿52万字。1989年 1月转入
总纂阶段。1990年11月完成总纂改写,完成30套志稿的复印、编号、汇订工作,并转入各部门
联审和编纂委员会会审。1991年4月,完成县级审稿并报省、地终审。1991年8月,通过省、地
终审。1991年9月交付印刷。1992年7月,《嫩江县志》出版发行。1993年,在全国志书评比中,
《嫩江县志》获二等奖。1992~1996年间开始《嫩江县志》征订工作。其间,共向全国各地发
出订单3 675份。《嫩江县志》出版发行后,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1996年,开始《嫩江县志》自检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总结了编修《嫩江县志》的经验教训,对《嫩江县志》军事编、文
化、教育编等章节的缺漏补遗工作提出了意见,形成报告于1997年 7月上报黑河市地方志办公
室。

  二、《嫩江年鉴》编写

  1997年初,开始《嫩江年鉴》的编写、出版工作。通过办班培训、个别指导、分块负责等
方式,黑河市第一部县级综合年鉴《嫩江年鉴》于1997年10月出版发行。这部年鉴填补了黑河
市年鉴编写的空白。《嫩江年鉴》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卫生、科教的发展状况和最新
成就一体,反映各部门工作,既注重年鉴短、平、快的特点,又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同时采用
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加了《嫩江年鉴》的参考、存史价值和可读性,深受全县人民的欢迎。

  1998~2000年,连续出版了 4期《嫩江年鉴》。其中,《嫩江年鉴》(1998)版参加全国志
书展览被评为优秀奖,1999年版被黑龙江省年鉴研究会评为一等奖。县地方志办公室两次被省
地方志办公室授予先进集体。其间,县地方志办还进行了一些专业志、部门志的指导、终审工
作。完成了《土地志》、《黑宝山煤矿志》、《三星村史》等专业志、部门志的指导、终审、
出版工作。

  三、续修《嫩江县志》

  1999年,开始续修《嫩江县志》工作。同年11月,召开了全县续修县志工作会议。会上落
实了各单位的续志工作任务,讲解了续修《嫩江县志》的框架结构和有关编修县志的知识及具
体要求。2000年初,进行续修《嫩江县志》初稿审阅工作。审阅稿件同时,深入各承编单位进
行指导,使续修县志工作扎实、稳步开展。2000年末,全县续修《嫩江县志》稿件已完成80%。

  四、地方简史编写及地方志理论研究利用

  1998年,完成了《嫩江简史》编写工作。全书从1945年嫩江解放到土地改革运动,从“三
反”、“五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
期,通过各个侧面,全面、客观地记述了嫩江50年的发展历程,全书共30多万字。

  在地方志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1997~2000年,县地方志办共在省级刊物上发
表论文20多篇,参加省、市论文研讨会并获一、二等奖的论文达18篇。

  在提供地方志为社会各界服务方面。地方志办为县委、县政府领导了解县情、熟悉嫩江、
掌握各方面工作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为开发建设嫩江、招商引资、确定革命老区、开展爱
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受到社会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