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社会福利

第四节 社会福利


 
  

  一、福利生产

  1986年,县民政局扶持55户村民创办了双山镇黄牛改良繁育厂,扶持 6户村民创办了伊拉
哈镇冰棍厂。扶持12户村民创办前进乡挂面厂,扶持12户村民创办渔场。

  1988年,兴建了4个扶贫福利企业。新建食用菌厂厂房187平方米,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县
民政局重点进行扶贫福利企业的整顿工作,经过整顿,关停了临江鱼场、前进挂面厂、双山黄
牛繁殖场 3个福利企业。整顿后共有扶贫福利企业9家,共安排双扶对象130人,其中残疾人42
名。扶贫福利企业共创产值55.5万元,利润11万元。同时对采金场和煤矿进行了整改。1990年,
民政霍龙门采金场由霍龙门沟搬迁到门鲁河西施阁村,3个多月,生产黄金95两,产值达14.25
万元。对扶贫煤矿进行了整顿,新建斜井5个,竖井2个,年产值78万元,利润25万元。

  1993~1994年,墨尔根乡办起了扶贫福利饮料厂和糖化饲料厂。

  1996年,建县民政康复诊所,对复员军人、老年人、残疾人等进行医疗保健。同时成立了
县民政福利装潢建材商店。1997年,创办了福利食品厂,打字复印部。福利企业全年实现产值
87万元,利润9万元。

  1998年9月,创办福利按摩诊所。福利企业全年实现产值60万元,实现利税4万元。

  二、五保户、敬老院

  1986~1988年,全县共有五保老人 678名,分别由集体给予分散和集中休养。有12处敬老
院,供养了149名五保老人,其余的529人由集体分散供养,老人生活费年平均每人 500元。敬
老院坚持以副养院,12个院的副业年收入2.3万元,每个老人年平均收入154元。

  1989年,全县12所敬老院副业收入人均在 250元以上的有伊拉哈、联兴、前进、塔溪敬老
院,在 100元以上的有双山敬老院。各乡镇分散供养的五保户补助标准,平均每人每年生活费
800元。

  1990年,全县农村共有五保老人568人,其中集中供养的138人,敬老院全年产值3.24万元,
利润1.6万元,在院供养的老人生活费年人均达到1 000元。对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保证了衣
食住行及医疗保健,生活标准均达到了当地农民的中等生活水平以上。

  1992年,全县共有五保老人489人,其中:人院集中供养的133人,分散供养的 356人。农
村敬老院年纯收入总额为3万余元,在院老人生活水平达到年人均1 000元。分散供养五保老人,
按照当地中上等生活标准由本村供给,实行衣、食、住、行、医疗保健、丧葬全面包干的办法,
切实做到了老有所养。

  1993~1994年,全县共有五保老人356名,其中:集中供养的 133人,分散供养的223人。
加强养老院规范化建设,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的有1家,达到市级规范化标准的有2家。分散供
养的五保老人,达到年人均800元。1996年,有五保户475户、519人。其中:集中供养的有147
人,分散供养的有372人。县民政局投资8万元对双山镇和科洛乡两所敬老院进行了改造。

  1998年,全县共有五保户540户、648人,其中:集中供养150人,人均生活费每年达2 000
元。1999年,投入 3万元资金,改善了敬老院五保老人的供养环境,生活标准提高到人均每年
1 500元。

  2000年,有五保户人员 793人,其中:集中供养130人,分散供养663人。敬老院老人生活
标准达到年人均2 000元,分散供养五保产达到年人均1 600元。

  三、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1989年,共发售社会福利奖券16万元。1990年,销售福利奖券71 263张,超额完成11 263
张,获利36.3万元,为全县筹集福利资金2.6万元。1995年,有奖募捐销售额达108万元。1996
年,有奖募捐销售 160万元。1998年,有奖募捐奖券销售80万元。1998年末到1999年初,完成
了有奖募捐赈灾专项筹集彩票50万元的销售任务。2000年,发行福利彩票10万余元,11月,设
立10处龙江电脑福利彩票投注站,仅1个月销售额达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