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多宝山镇

第五节 多宝山镇


 
  

  多宝山镇位于嫩江县北部山区的中心地带,嫩呼公路130公里处,行政区划总面积1 594.5
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9个自然屯。2000年,全镇有 2 209户,总人口12 346人,其中,
农业人口 7 507人。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矿产摇篮”之美誉,主要矿产有铜、金、
钨、锌、铁、赤铁、银等,贵金属有铀、锇等,非金属矿产有煤、大理石、石灰石、膨润土、
花岗岩等。有着丰茂的水草资源,丰富的山产品。自然资源种类繁多,适于发展农、林、工、
矿、牧、副各业。多年来,多宝山镇党委、政府紧紧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
乡镇企业、养殖业,走“经、优、特”种植业的新路子,形成了“粮、牧、企”齐头并进,协
调发展的新格局。

  1999年底,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 8 965万元,粮豆薯总产值达 1 595万元,粮豆薯总产
108 538吨,畜牧业总产值达 190万元,乡企总产值达7 180万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分别比
1986年增长5.2倍、4.3倍、3.4倍、2.8倍。

  种植业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合理,科技含量逐
年提高,尤其是1998年进行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将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生
产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作物品种也由较单一的“麦、豆”为主
体逐步向“经、优、特”方向发展,在耕作方式上也由传统的“经验”播种转向大豆垄三栽培、
大豆覆膜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等靠技术耕作,农民也由盲目种植转向为市场种植,为“订
单”有计划、有目的种植,确保了农民的稳产增收。1999年底,全镇种植业总产值达到 1 595
万元,人均收入2 280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4.3倍、3.2倍。

  畜牧业实现较快发展。养殖大户由1986年的19户发展到1999年的72户,增长了 3.8倍,全
镇生猪存栏4 500头、黄牛存栏1 201头、羊存栏3 289只、禽18 230只。分别比1986年增长了5
倍、2.3倍、4倍、5.5倍。

  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多宝山镇素有“矿产摇篮”之美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着
“安商、亲商、容商”的良好投资环境。镇党委、政府紧紧依靠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
资力度,走联营联合之路,制定了“你发财、我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招商引资政策,在巩固原
有企业的同时,以新上项目为重点,确保项目档次和水平,使乡镇企业为镇域经济的贡献率逐
年提升,注入了强劲的后劲和活力。1986年,全镇共有镇村企业 5家。1995年后,企业群体开
始壮大,陆续上的新型企业效益十分显著。镇党委、政府通过实施能人战略,广泛筹集闲散资
金,按照“抓大放小,稳步推进,创新机制,活化市场”的方针,组建了骨干企业为龙头,贸、
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企业群,有山野菜加工厂、木板块厂、砖厂、采石厂、养
鸡厂、养殖厂、肉牛繁育生产加工厂等企业群体。至1999年末,全镇创办立村企业24家,立镇
企业15个,实现利润达550万元,比1986年增长2.3倍,税金实现100万元,比1986年增长2.2倍。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投资 200余万元,使盘龙山村、先富村、群富村、矿山村、矿西
村吃上了自来水,矿南、峰火、辽源等9个村吃上了机井水;整修镇村公路100余公里,植绿护
绿30万株;兴办农业开发小区,建成高纬寒种子繁育基地,农业效益比较可观;1995年兴办工
业开发小区;1996年投资260万元,新建一栋2 618平方米的标准中学教学楼及盘龙山小学的教
学楼,投资50万元,新建了矿山小学和矿西小学;建政府办公楼;有线电视延伸至14个村,使
全镇的居民都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新建邮电支局、电信支局,铺设光缆18公里,电
话、手机人户率达到70%;创建商业一条街2处,繁荣了市场,活跃了经济;多方筹集资金30万
元,为先富村、盘龙山村各打一眼机井;建卫生院360平方米,筹资8.5万元。

  文化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全镇拥有 1所完全中学,14所小学。1992~1999
年,全镇共投资15.4万元,建砖瓦结构校舍12所,投资320余万元建成了面积合计为2 618平方
米的中学教学楼和盘龙山村小学教学楼,改善了办学条件,为镇中学购买了微机、图书等,建
立了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等,教育“四率”达到标准。镇级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村级卫生所全部恢复。计划免疫、卫生防疫、爱国卫生等工作不断加强,“四苗”覆盖率达98%
以上。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开展了村级电影放映工作,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得到开展,
闭路电视延伸至14个村,使全镇居民都能看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可喜成
绩,镇党委、政府根据流动人口多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经常组织人员人村
人户调查,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对重点产采取了和工商、卫生、派出所、基建工地等单位联
合进行监控管理的办法,由于方法科学,措施得力,1999年,全镇孕前型管理达到100%,计划
生育率达到97%,计划生育外多胎率为零,流动人口管理面达100%,环扎率100%。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4.6平方米,农村住房砖
瓦化率达13%;家用电器5 200台(件),比1986年增长7.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