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前进镇
第六节 前进镇
前进镇距嫩江县城南 9公里,行政区划总面积243.2平方公里,其中,自辖面积175.4平方
公里。1999年转为建制镇。有耕地面积11 200公顷,草原面积2 266.67公顷。辖13个行政村,
35个自然屯。2000年,有总人口24 722人,其中,农业人口23 834人。矿产资源有沸石、花岗
岩、建筑沙、黄粘沙土、细沙、结构形沙土等。
1986年以来,社会总产值逐年递增,特别是1990年以来,增幅大。由于大力发展了乡镇企
业,新上了市场前景好的项目,1997~1999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 5.8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
23%。粮豆薯总产量年均达36 020吨,总收入实现1.8亿元,同比下降6.8%;畜牧总产值累计完
成4 979万元,同比增长1.1%;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3.2亿元,同比增长40%;利税累计实现
2 406万元,同比增长38%;财政收入累计达1 312万元,同比增长1.2%。
前进镇以农业为立镇之本,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调整种植结构,每年经济作物的面
积均达2 333.33公顷以上,占总播种面积的 22%左右。搞好“三田一区”建设,扩大新技术、
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小麦、大豆优良品种的播种面积达8 400
公顷,占播种面积的 70%;垄三栽培、精量点播、地膜覆盖、纸筒育苗4 334.13公顷,占各种
作物播种面积的 30%。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四色革命”,即以优良品种的繁育、
引进、加工、销售、推广为内容的“绿色革命”;以保护地栽培为主要内容的“白色革命”;
以机械耕翻、土地轮作、培肥地力为主要内容的“黑色革命”;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内容的
“蓝色革命”。实施土地耕暄制度,在全镇逐年实行一年深翻、一年耙茬、一年深松的三区轮
耕制度,改善了土壤严重板结、犁底上移和蓄水保墒能力差等不利局面。严格执行养地基金制
度,摒弃了掠夺式经营方式,加大了耕地培肥的力度。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农业生产已基本
迈出传统的耕作方式,用机械代替了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各种拖拉机、
小四轮、收割机等逐年更新、增多前进镇的畜牧业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共发展养
殖畜禽大户 135户,养殖畜禽数量折合羊系数21 371只。其中,养殖黄牛大户18户、养殖奶牛
大户26户、养殖羊大户37户、养殖猪大户39户;全镇黄牛存栏986头、羊存栏5 971只。五项综
合技术推广,生猪直线育肥4 342头,肉牛集中育肥150头,奶牛提高群体单产 120头,羊肉毛
增产840只,蛋鸡高产36 300只,这些畜禽的市场率已达 40%左右,年总产值达1 856万元,人
均年可增收136元,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前进镇把调整农村产业化结构,积极发展镇村企业作为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前进镇有镇办
企业7个,主要企业是与安徽省华康油脂公司合资兴办的华康前进油脂厂。有村办企业6个。企
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 680万元,年销售收入达 1.5亿元,利税收入实现200多万元。在小麦、大
豆市场价格低、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前进镇内的小麦、大豆加工企业承担了大量的购销任务,
基本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企业的兴办,达到了镇增财力、村增积累、农民增收的目的。
前进镇为了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镇政府所在地建了商贸一条街
和农贸大市场。商贸一条街南北长约500余米,其中心街道是111国道的一部分。商贸一条街始
建于1993年,由于逐年不断完善,已初具规模。商贸一条街两侧建了永久性花坛,栽植了塔松,
安置了路灯,建营业性楼8栋,营业性门市房12栋。有供销社1处、饭店11处、小卖店 8处、修
理部5处、农机配件商店 1处、铁匠炉1处、照相馆1处;还有金融机构2处、邮局、中学、计生
办、粮管所、畜牧站、农机站等各1处。
农贸大市场建于1994年,在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每逢星期四“大集”。在新华村、繁荣村
和永胜村还有3个村级农贸市场。
全镇有中小学校22处,学生1 828人,教职工183人。镇党委、政府真正把教育摆在了优先
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学条件明显改变,镇中学成为全省农村示范初中,
在13所小学校中已有6所成为合格小学,7所成为基本合格小学。由于全镇师生员工的积极努力,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已结出丰硕成果。1997年,全镇通过了省高标准扫盲工作验
收。1998年,通过了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
积极开展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使全镇的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镇文化站荣获省先进单位。卫生工作得到了加强,卫生保
健、防疫灭疫条件得到了改善。1998年 9月,全镇各村都恢复了卫生所,普遍建立了合作医疗
制度,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有效防止了“因病致穷”或“因病返穷”现象的发生。
人均收入不断增加。1983年,全镇人均收入仅 500元,虽然1998、1999年连续两年自然灾
害,但1997~1999年,人均年收入仍达到 2 010元,是1983年的40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衣、食、住、行、用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衣着款式新颖、漂亮、追求时尚。膳食
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菜肴多样化。全镇砖瓦结构住宅已达到 40%,繁荣村于1999年新建了30
栋高规格的安居住宅,为全县之首。全镇已有10个村吃上了自来水,人户率达到 86%。交通方
便快捷,111 国道由南至北贯穿全境,环乡路、村屯路四通八达,来往于镇内或通过本镇的客
车络绎不绝,富嫩铁路从镇东通过。通讯实现了光缆化,村、屯都通了电话,全镇安装电话1 400
户。电视机已基本普及,电冰箱、VCD、电风扇和摩托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