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临江乡

第九节 临江乡


 
  

  临江乡位于嫩江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1.8公里,北部和西部隔嫩江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
尔族自治旗相望,东部、南部与前进镇、伊拉哈镇和讷河市接壤。总面积 458平方公里,其中,
自营面积240.4平方公里,有耕地10 093.33公顷、水域114.75公顷、草原2 017.94公顷、林地
4 638.15公顷。2000年,全乡辖19个村,25个自然屯。全乡总户数 5 457户,总人口20 203人。
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系小麦、大豆主产区,草原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矿产资源丰富,
尤其沸石、膨润土、蛋白页岩有一定的储量。

  自1986年以来,临江乡社会总产值逐年递增。2000年,全乡社会总产值达1.53亿元,比1997
年增长了10%。其中,粮豆薯总产量达18 090吨,总收入实现9 180万元,同比增长2.4%;畜牧
业总产值累计完成3 771万元,同比增长1.5%;乡镇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 071万元,同比增长1.2%;
利税累计实现12万元,同比增长9%;财政收入累计达266.7万元,同比增长1。4%。

  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使之趋于合理,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产、供、销”
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种植业改变了“麦豆一统天下”的局面。全乡耕地
面积为1.03万公顷,至2000年,小麦种植面积0.22万公顷,占耕种面积 21.3%;大豆种植面积
0.43万公顷,占耕种面积 41.9%;水稻种植面积228.07公顷,占耕种面积2.2%;玉米种植面积
82公顷,占耕种面积7.9%;甜菜种植面积605.4公顷,占耕种面积5.9%;马铃薯种植面积473.33
公顷,占耕种面积4.6%;芸豆种植面积366.67公顷,占耕种面积3.5%;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150.67公顷,占耕种面积的 14.6%。临江乡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使小麦、大豆模式
栽培面积达100%,推广应用了优良品种,麦、豆的良种覆盖率达 85%以上。主要作物全部实施
药剂拌种,有效地防止了病虫害。开展积肥、造肥、培肥工作,增加土壤有机含量,改善土壤
结构,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组织实施了以防止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治理水打沟为重点
的“黑龙杯”竞赛活动,1996~2000年,共投工达36.4万个工日,完成土方92万立方米,改造
中低产田1 093.33公顷,治理水打沟48条。实施土地耕暄制度,改善土壤板结、犁底层上移、
蓄水保墒能力差的不利局面。

  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大资金投入,扶持畜禽养殖大户。其中,黄牛养殖大户47户、羊养殖
大户32户、猪养殖大户38户、鸡养殖大户29户。全乡黄牛存栏1 826头、羊存栏5 824只、猪存
栏7 160头、禽存栏5.1万只。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即减免技术服务费、补贴建畜舍资金、
对畜禽大户优先贷款、优先承包草原,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推广各项综合技术,
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全乡推广生猪直线育肥5 100头,肉牛集中育肥320头,羊肉毛
增产5 000只,鸡肉蛋增产5 500只,奶牛群体高产60头,使养畜产增加收入30万元。加强服务
体系建设,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乡政府完善了乡畜牧站的服务功能,加强了村级服务室建
设,使乡村两级服务网站健全,能为养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优质服务。

  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企业。全乡共有乡镇企业256户,其中集体企业12个(振兴沸
石矿、大石村沸石矿、临江沸石矿、临江糖化饲料厂、塑料厂、煤矿、面粉厂、油坊、建筑安
装公司、临江商贸经销处、临江淀粉制品厂、农机加油站),个体私营企业240个,总产值实现
4 864万元,销售收入7 642万元,税金30万元,个体私营大户发展346户,从业人员达1 287人,
产值实现3 685万元,创利税266万元。1997年,县政府确定临江乡为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乡
政府把马铃薯淀粉生产做为立乡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乡党委、政府在取得省计委、省乡企
局的支持下,利用本乡沸石资源优势,论证投资100万元,建立沸石粉加工厂1座。对境内的龙
泉村、庆丰村、后马鞍山村进行了蛋白页岩和膨润土地质详查,结果表明,开发蛋白页岩和膨
润土具有很好的优越条件和前景。

  积极改善交通环境。1996~1998年,进行整修嫩临公路大会战,使之成为“三级”路面。
乡村路71公里,普遍铺上砂石料,且定期养护。

  临江乡商业贸易活跃,专业市场20个,面积 9万平方米,全乡范围内商业户千余家。集体
100 多家,私有 900多家(购销业占85%、饮食服务业占15%)。1996年,集市贸易成交额、农副
产品收购总额、社会商品零售额达 8 088万元。乡政府所在地后马鞍山村,成为全乡集工商贸
一体的集市,市场行业齐全,门类众多。工商产品及轻工产品购销两旺,日上市人数达千人以
上,附近农场和外驻单位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在此购买,各种农副产品在此聚集,成为县西南
区域的物资集散地。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临江乡严格教学管理,加强师德师风、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教育,教
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扫盲成果得到巩固,教学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1997年,政府筹
资320万元的中学教学楼交付使用,1998~2000年,为各村小学维修校舍、围墙、厕所投资114
万元。2000年,投资28万元为中学维修食堂、宿舍和新建 850延长米的围墙。是年,临江乡有
中学2所,小学18所,有中学生1 232人,小学生1 272人,教职工215人。

  临江乡有文化娱乐场所105个(文化室 6个、录像厅15个、影剧场地21个、篮球场地22个、
乒乓球场地7个、足球场地14个、大型体育场地2个、老年人活动室13个、电视转播台 1座、卫
星地面接收站3个、广播站 1个),为教育和娱乐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
和畜牧站为乡村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报务。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创作、摄影、书法、秧歌舞
会、体育竞赛常年坚持,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乡村两级卫生网络不断健全,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防病治病、卫生医疗等工作不断加强,恢复村办卫生所,合作医疗工作
得到巩固和加强,孕前管理全面铺开。“三结合”工作初见成效,生殖保健逐步展开,全乡计
划生育率为99%,综合节育率为100%。

  人民生活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正向小康迈进。自1986年以来,人均收入不断增加。1997
年人均收入 2 609元,为1986年4.34倍。1998年,临江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给人民
的生产带来了损失,生活带来了困难。1999年,全乡人民在“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指导思
想下,团结奋斗、克服困难、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受灾群众基本上摆脱了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2000年 9月,临江乡受雹灾的侵袭,部分人民群众生活再度窘困。临江乡虽然几年遭受自然灾
害,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仍在不断提高。全乡人民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在发生
着显著变化。衣着质地层次化,款式多样化。膳食水准提高了,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
全乡砖瓦结构住宅达 38%,在乡政府驻地兴建住宅样板房,乡村建设规划日趋规范合理。县乡
路、环乡路、村屯路,路路畅通,来往于本乡的客车、货车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电视、电冰箱、
VCD、电风扇、摩托车、电话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日趋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