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座虎滩乡
第十四节 座虎滩乡
座虎滩乡位于嫩江县中部、门鲁河中游地区,东北与黑河市爱辉区为邻,东南与塔溪乡、
科洛乡接壤,西与联兴乡、门鲁河乡相连,北与霍龙门乡交界。行政区划面积 636.6平方公里,
政府驻泥鳅村、位于县城偏北75公里处。有耕地 3 827.3公顷,适于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适于发展林业、牧业和采集业。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全乡辖 9个行政村、22个自然屯,1999年
末总人口5 335人,其中农业人口4 454人。
狠抓农业生产,确保经济稳定发展。座虎滩乡人少地多,农业生产始终占重要经济地位,
粮食产量直接影响乡域经济发展,1998年,进行二轮土地承包以来,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压缩
麦豆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实施丰收计划,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生产得到
飞速发展,1999年,粮豆薯总产量为10 490吨,农业总产值为1 000万元,人均收入2 000元。
利用大面积草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1986年以前,畜牧业的发展状况为“养猪为过年、
养牛为耕田、养鸡仅为解解馋”,养殖大户极少,专业户几乎没有,1986年以后,特别是1992
年以来,乡政府紧紧围绕“政策鼓励、典型引路、效益驱动、规模推进”的方针,利用资源优
势、合理布局、区域发展,坚持以发展养牛、养羊为主,多元化发展的畜牧战略,至1999年,
各类养殖大户已发展到52户,牛存栏1 155头、羊存栏1 442只、生猪存栏 2 350头,牧业总产
值达304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力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发展乡镇企业,开辟经济第二战场。采取政策鼓励、资源倾斜、资金扶持等手段,对原有
企业加强巩固和发展,深化机制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实施“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结构,
1990年以后,对原有珍珠岩厂、新兴砖厂在加强巩固的同时,特别注重发展前景。加大力度在
“更新设备、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并且在经营机制内部管理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
改革,加大招商引资、联合办厂的力度。仅1997年,座虎滩乡与山东、海伦等地联合办厂,建
立面粉加工厂、造纸厂和木耳菌厂。1999年底,乡村企业从业人数286人,年产值1 000万元,
较1986年增长41倍,实现利润132万元。
商贸、餐饮服务业飞速发展。1986年以前,座虎滩乡仅有小吃部 1家,供销社独家经营,
无其它任何服务性行业,百姓吃难、买难、卖更难。进入90年代,这种落后的局面得到改善。
至1999年,全乡饭店达到 8家,各种商店达52家,建成商品一条街,极大地繁荣了农村经济,
搞活了农村市场。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1999年末,泥鳅村“康居工程”(标准民房30栋、商品房1 500
平方米 )和小学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1986年以前,座虎滩乡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交通不便,
吃水困难,全乡不通国电。经过15年建设,状况有很大改善。至2000年末,乡内地方铁路、县
乡公路纵横南北,乡村公路上水平、上等级,交通十分便利。乡党委政府自筹资金建大坝 3条,
治理水打沟30条,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完成 6个村的光缆建设工作,有线电视、电话人户
率分别达85%和60%。8个村吃上了自来水,自来水人户率达80%,农业开发小区初具规模,政府
办公楼拔地而起,邮电支局、畜牧站、农技推广站、农机服务站投入使用。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99年,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9所,在校学生人数达976
人,比1986年增长 7.6倍,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全民文化
素质有较大提高,大专以上文化人口增长 1.6个百分点,中专和高中文化人口增长18.6个百分
点,初中文化人口增长30个百分点,小学文化人口增长 4个百分点。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多种艺术活动的爱好者越来越多。文化市场繁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电视覆盖面达 98%。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疫病防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缺医少药的局面,1999年,全乡有
卫生所11个,比1986年增长50%,1986年以后,卫生院先后购置了X光机、心电机等医疗设备。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9年,全乡人均收入2 000元,比1986年增长5.6倍,随着收入的不
断增加,人民群众在饮食、着装、日用、住房、出行、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均明显改善。
座虎滩乡自然灾害时有发生。1992年,遭受特大冻灾,受灾面积达 80%。1997~1999年,
连续3年遭受洪涝灾害,全乡受灾户达850户,受灾面积0.13万公顷。1999年,遭受旱灾,受灾
面积达0.16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