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塔溪乡 塔溪乡东倚小兴安岭北麓山脉,史称“四站”,是古北路驿道重要站台之一,地理位置十
分重要,东距黑河口岸 123公里,西距县城92公里,齐黑公路在此贯通。南接白云、麦海乡,
北接座虎滩乡。幅员辽阔。林副产品丰富,盛产木耳(素有黑木耳之乡的美誉)、蕨菜、猴头及
多种蘑菇;野生中草药种类繁多,以黄芪、黄芩、桔梗、党参、五味子为主,非金属矿产资源
有磷矿、蛋白页岩、石英岩、泥质板岩、钾长石、蛇纹岩、煤等。2000年,行政区划总面积1 760.3
平方公里,其中自营面积355.3平方公里,有耕地3.156万公顷,其中各村耕地1.53万公顷,农
场及各生产点1.5万公顷。草原3.07万公顷,林地10.24万公顷,水域0.32万公顷,疏林地3.O7
万公顷,沼泽地1.21万公顷。全乡辖19个行政村、20个自然屯,境内驻有部队农场 6个、山河
农场三分场和新民林场。总人口11 000人,有农产1 792户,农业人口8 726人。1986年以来,
社会总产值增长较快,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1986年与2000年比较,社会总产值由 262万元
增至5 974万元,增长22.8倍。畜牧和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由1986年28万元、50万元增长到2000
年的604.8万元、1 134万元,分别增长21.6倍和22.68倍。
1986年,全乡各村全部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98年进
行第二轮土地承包,30年不变,严把政策关,妥善处理土地调整中的矛盾,全面完成了工作任
务。
1990年后,农民的科学种田意识普遍提高,逐渐地增加施肥量,到1995年种子包衣、化学
除草、测土施肥等在全乡范围大面积实施。从1993年起,开垦荒地,速生丰产林整地数量加剧,
开垦草原增加,建起了很多生产点。1996年前,农民种植作物品种主要是小麦、黄豆,少数农
民种植少量的芸豆、油菜,简称“麦豆模式”,属粗放式经营。1997年以后倡导调整种植结构,
走质量效益农业,科学种植,丰产丰收,农民种植少量小麦,增种大豆和经济作物油菜、白芸
豆、白瓜子。2000年,全乡仅种植油菜就达到3 333.33公顷,约占全乡种植面积的 50%。建起
了种子繁育基地,种植面积150公顷,4081、4083小麦优质的种子,北疆1号优质大豆品种。建
立了以正丰农场为龙头的日本元葱生产基地。还建起了庭院经济,发展蔬菜大棚生产,挂袋木
耳生产等。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生
产得到迅速发展。
畜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1986年,畜牧发展以黄牛、马、猪为主,其中黄牛、马以役使为
主。1988年以后,畜牧发展向商品化转变,以肉用为主的猪、羊增长较快。2000年,乡政府引
资15万元建立了以畜牧站为龙头的百头牛场基地,加速黄牛改良,进行冻精配种,在引进优良
品种,推广“五项”综合技术,综合防疫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养殖大户由1994年的35户发
展到2000年的72户,增长2.1倍。猪、牛、羊、禽存栏分别由1986年的2 280头、2 380头、2 000
只、20 000只,发展到2000年的4 680头、4 540头、4 740只、60 000只,分别增长106%、91%、
137%、200%。
1986~2000年猪、牛、羊、禽存栏表
表20-1
乡村企业形成群体规模。全乡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立乡、立村企业,鼓励农民引进资金和
技术,积极发展路边经济,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商品流通、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
形成多元启动和多元形势共同发展的乡村企业体系。1997年,全乡企业达到77家,实现企业总
产值1 210万元,税金23.5万元。2000年,个体私营业户发展到240户,其中,私营大户11户,
全年实现收入2 120万元,税金23万元。
1986~1999年塔溪乡镇企业各项指标统计表
表20—2
塔溪乡素有“木耳之乡”的美誉,年产木耳35吨,1998年以前采用种木耳段生产木耳,1998
年封山育林以后,农民不再种木耳段,而采用地栽和挂袋的形式生产木耳。木耳生产一直是全
乡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一部分。
1991年,在乡驻地建电视差转台 1处,1995年,塔溪乡电话实现联网,结束手摇电话的历
史。1999年,在未通电话的村屯、驻境内部队生产点开通了无绳电话86门。2000年初,开通移
动通信业务。
道路畅通,塔江公路、沐四公路、齐黑公路至政府驻地达到三级路面标准。1999年,开通
四家至大卜场之间的公路。2000年,各个村屯都已通车,有嫩江通四合、杨树、大卜场、新民
林场、四站、西荒、金家荒地7个线路的客车,每天齐黑公路还有 4—5趟路经客车,极大地方
便了群众的生活。1996~2000年,共投资 133万元,兴建了塔溪大桥、兴安城大桥、杨树大桥、
孙家大桥。
全乡文体活动丰富多彩。1986~2000年,全乡利用农闲时间举办了10次大型秧歌比赛、14
次篮球赛、7 次体育运动会。组织举办了灯展比赛,参加了嫩江之夏音乐会,举办了全乡文艺
演出,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在嫩江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上,沐河
村编排的舞蹈《拾豆豆》、声乐《泥娃娃》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坚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乡文化站经常组织电影放映队到部队农场放映,每年“八·一”建军节,邀请驻境内部队官兵
到乡政府举行茶话会、座谈会、文艺演出、或军民打靶活动。1998年,西荒村共建部队——空
军装备部农场为西荒村建村碑一块,题写“军民深情”。
全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986年,全乡有公办教师28名,民办教师23人,在校学生1 232
人。1990年以前,塔溪中学初升高升学率最高不超过1%。加大对教育工作的投资,1992年,兴
建塔溪中学教学楼 1栋,1994年,扩建乡直小学,并且每年拨出资金购置教学实验用品。1999
年末,全乡共有合格学校 4所,基本合格学校11所。2000年,开展集中办学网点布局试点,将
距乡直小学较近的四站小学、光明小学、林场小学、兴安城小学的学生送到乡直小学就读。2000
年,全乡有公办教师95人,民办23人,其中,大中专学历教师有112人,占教师队伍的95%,初
升高升学率为70%,教师素质、教学水平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86年,全乡共有中心卫生院 1个,村办卫生所17个。对疾病的防治
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地方病有大骨节、克山病,传染病有出血热、肺结核、流行性脑炎等。
最初全乡医疗设备只有30毫安X光1台,普通显微镜 1台。1996年,中心卫生院新添置了100maX、
B超、化验、呼吸机、洗胃机等医疗设备。1997年,中心卫生院扩建了100平方米,增强了服务
功能。有效地控制了大骨节病、克山病、克汀病等地方病,统一了儿童免疫程序。结核病、小
儿麻痹病、乙型脑炎等各种传染病和一些妇科常见病得到有效医治。
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6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 340元,1990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
700元,1994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2 345元,1997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3 470元。1998~1999
年由于连续两年洪涝灾害,人均收入下降,但与1986年相比,仍增长 5倍以上。农户种地用拖
拉机代替了牛马耕作。1988年,各村拖拉机不超过 5辆,1989年开始,农民争相购买农用小型
拖拉机,一般为14~16马力,1993年,购置小型拖拉机马力都在18以上,1999年末,全乡有农
用小型拖拉机1 100台、东方红等大型拖拉机230台、收割机60台、卡车11台。群众饮食向营养
型发展,衣着款式多样新颖。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