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七节 白云乡

第十七节 白云乡


 
 

  白云乡位于小兴安岭南麓,科洛河北岸,距嫩江县城90公里,矿产资源有沸石、花岗岩、
建筑沙、黄粘沙土、细沙、结构形沙土,山野菜有蕨菜、猴头、木耳、蘑菇、榛子等山产品,
有狼毒、柴胡、黄芪、黄苓、白鲜皮、五味子、金莲花等中草药材。2000年,行政区划总面积
458.3平方公里,自营面积151.5平方公里。耕地3 858公顷,草原面积321.9公顷,水域67公顷,
林地3 470.93公顷。全乡共有26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人口8 275人,其中,农业人口8 151
人。

  社会总产值逐年递增,自1986年以来增幅明显提高,1997~1999年,农业、畜牧业、乡村
企业等各业有了很大发展,整个经济步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1999年末,全乡社会总产
值达到5 100万元,经济总收入5 756万元,农业总收入850万元,畜牧业总收入510万元,乡村
企业总收入269万元,粮豆薯总产量达9 1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968元,财政收入完成121万
元。

  1991年,建起大豆高产攻关试验田,占总播种面积的 10%。实施大豆垄三栽培技术、精量
点播种植面积每年都占总作物面积的 30%,1996年,白云乡提出“以农为本,突出畜牧,发展
乡企,升位达标”的工作思路。农业以发展“两高一优”为目标,全乡实施了科技兴农战略。
1996年后,由以前的重视产量增长转变为产量与质量并重,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
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小麦的种植品种以4083为主,大豆种植品种以东农44为主。每年都选派
人员参加县农技培训班,培训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示范作用,全乡农民科学种
田意识不断提高。每年小麦、大豆的播种面积在3 700公顷左右,占总播种面积的70%,经济作
物的播种面积约占30%。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维修了各村屯的田问路100多公里。制定
了“培肥地力方案”,狠抓“丰收计划”的落实和新技术推广工作,全乡实行一年耙茬,二年
深松,三年深翻的轮耕制度,改善了土壤板结等不利局面,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严格执
行养地基金制度,摒弃了掠夺式经营方式,加大了耕地培肥力度。

  白云乡存在山多、草多的客观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了畜牧业,不断地调整优化畜种结构,
将肉牛和肉羊列为优先发展的畜牧产品,稳定猪、鸡等食粮畜禽生产,主攻出栏个体产量和产
品质量,充分利用秸杆资源、草原资源,发展牛、羊生产及小尾寒羊、绒山羊、内蒙乌珠羊的
养殖,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发展特种动物养殖,逐步形成符合市场行情的以食草家禽为主体的
育种结构。至2000年,共发展畜禽大户43户,养猪大户25户,养牛大户14户;养羊专业村6个,
养牛专业村6个,养猪专业村4个;大牲畜存栏2 973头(匹)、黄牛存栏1 773头、山绵羊存栏4 301
只、生猪存栏5 200头、禽存栏40 610只、畜牧业总收入510万元,成为发展经济支柱产业。

  白云乡积极发展乡村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至1999年,共发展乡村企业7个,年均产值120
万元,个体私营企业162个,销售收入实现850万元。

  1990年,白云乡修建了商贸一条街,两侧续建了标准化样板房,有营业性门市房20栋,集
小卖店、修理部、农机配件商店、理发部、饭店等。全乡修筑县乡路、乡村路 150多公里,每
年的道路铺装率达100%,全乡道路畅通无阻。

  白云乡党委、政府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教学条件有了突破性进展,全乡已有 95%
的校舍实现砖瓦化。1998年,投入300万元修建了2 400平方米的中学教学楼。2000年,全乡有
中学1所,小学18所,教职工157人。由于全乡师生员工的积极努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受到上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1997年,全乡通过了省“扫盲”工作的验收,1998年通
过了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

  白云乡积极开展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群众,全乡无迷信现象发生。1999年,全
乡安装电话328部,电视入户率达96%,放映电影170场,偏远村屯安装了ETS无绳电话。

  白云乡有卫生院 1所,村办卫生所18所,从医人员32人。合作医疗在部分村屯进行了试点。
1997年,卫生院在内部招聘了院长,对职工实行合同管理,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医院拥有 B超、
X 光机、心电图等,能进行常见病的诊治。健全了计划生育工作服务体系,实行了微机化管理,
开展了生殖健康保健服务。

  全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6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1991年人均收入730元,1999年
达到1 968元。人民从衣食住行等诸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乡砖瓦结构住宅已达到35%左右,
每天有4辆客车从乡直通过(1辆始发),村屯路四通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