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

第二章 国营农场

第一节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简称九三分局)位于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黑土地带,在嫩
江县、五大连池市和讷河市境内,占有国土资源面积5 6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6 078公顷、
草原95 432.9公顷、林地77 488公顷、水域10 152.2公顷。年平均气温-0.2℃左右,年降雨量
460~510毫米,年有效积温2 100~2 200℃左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主要盛产麦豆类、亚
麻、甜菜等。九三分局有人口158 965人;下辖12个大中型国有农场(红五月农场在讷河市境内,
哈拉海农场位于齐齐哈尔市市区以北40公里处 );豆业、麦业、种业等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相
对集中;全局拥有农机总动力32.4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 911台,联合收割机912台,农业机
械化程度达95%以上;传输通讯、电视光缆系统覆盖全局,信息高速公路已全部开通。

  九三分局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仅“九五”以来,就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垦区、
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单位、全国农机标准化管理先进局、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职工
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1995
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单位。截至2000年,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粮98亿斤。

  “九五”期间,全局年均实现社会总产值118.75亿元,创造国民生产总值 58.67亿元。生
产粮豆283.37万吨(年均56.67万吨),大农场实现利润2.1亿元,家庭农场收益 9.5亿元,人均
纯收入2 825元,人均储蓄额2 409元,分别比“八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21.47%,176.73%,31.37%,
129.3%,4.4%,105.5%。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质量的提高和企业职工的增收。

  九三分局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993年,开始推进种
植业规模经营,即少数人种多数地,2000年,全局有从事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 4 550户,户均
经营耕地34.67公顷,经营了80%的耕地。其余80%的人种了20%的耕地并兼养殖业和非国有经济,
完全实现了生产费、生活费“两自理”和土地、机械、核算、盈亏“四到户”。

  种植业突出了绿色、专用、特色农产品和“两高一优”。农作物麦类稳定在5.33万公顷,
大豆控制在9.33万公顷,特色经济作物增长到6.67万公顷以上;以市场需求和龙头企业订单为
导向,调优、调专、调比例。小麦以强筋、中筋为主;以大豆振兴计划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加
强优质专用高脂肪、高异黄酮大豆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产高油品种,大豆覆膜达 2万公
顷。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亚麻、甜菜、脱毒马铃薯、芸豆、元葱等达百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
32.4%。

  养殖业坚持农林牧结合,大力发展以奶牛、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努力提高畜牧业占农业经
济的比重。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22%。

  林业每年植树造林都达 0.4万多公顷。林苗(金丝柳、优质杨、落叶松、云杉等)产业受市
场拉动发展迅速,年产各种苗木 2.4亿株;经济林木沙棘等也有较快发展,面积已达0.11万公
顷;“九五”以来全局造林绿化面积已达1.67万公顷,局域内森林覆盖率26.3%。

  九三分局有四大龙头企业,即九三油脂集团、九三制粉有限公司、北大荒集团九三种业有
限公司和哈尔滨龙垦麦芽有限公司。1998年 3月,九三油脂集团进入黑龙江省农业银行首批
“金龙工程企业”,同年 5月,获得外贸进出口经营权。2000年,成为黑龙江省产业化龙头企
业,同年,被确定为全国 151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1999年,九三制粉有限公司产品荣
获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豆业、麦业两大集团均通过 ISO9002质量认证,获得了绿色
食品标识;2001年,种业有限公司跻身“全国种业百强企业”,并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大豆繁育
基地。年加工10万吨大麦芽的龙垦麦芽有限公司在哈尔滨市落成。通过对龙头企业实施构建、
扶壮、扩张三步曲,形成了豆业、麦业、种业“三套车”,靠“三套车”推动了产业化的升级,
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九三分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开辟职工增收新途径。2002年,全局非国有经
济从业户3.5万户,从业人数近7万人,年创产值12亿元以上。同时涌现出了60个自营经济专业
队,私营企业已有34户(注册资金百万元以上的有9户),9个专业公司,27个专业协会,各类非
种养专业大户 406户。第三产业如家政服务业、装修装璜业、饮食服务业等发展迅速,全局以
两牛、两兔、两鸡、两菌、两菜、两葱、两草、两树及亚麻、甜菜为主体的十大主导产业发展
势头强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芸豆、长毛兔、乌鸡、亚麻、圆葱、小毛葱、金丝柳、沙棘等
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面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主要位置。

  九三分局打开了日、韩、俄、蒙等国的贸易市场。首开了九三分局到俄罗斯的国际联运列
车。鹤山牌元葱在俄罗斯乌兰乌德市十分抢手。根据中东、日本和香港等市场的需求,建成了
面积为 2.4万公顷的芸豆出口生产基地;油脂集团已和蒙古国公司联合,在乌兰巴托销售色拉
油;大西江的皮革厂也与蒙古国联合建厂;引进韩国公司的资金,为其租种了 2 000公顷的小
粒芽豆等。

  2000年以来,九三分局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投放达 4.2亿元。铺设了光纤通讯
网和有线电视传输网,开通了宽带网络。先后建成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达到省级水平的现代
化教学楼、艺术体育馆、住院楼等。涌现出了一批以九三局直、七星泡、山河、嫩北等一批具
有农垦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其中九三局直被省政府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村镇
建设“双百千”竞赛先进镇、全省民政工作先进街道、省城市建设管理创十佳竞赛“龙江杯”、
小城镇建设富强镇、先进镇等荣誉称号;2000年,被省列入重点推进建设二类小城镇序列。

  一、鹤山农场

  鹤山农场北邻嫩江县前进镇,南接讷河市老莱镇,东至跃进农场,西至大西江,土地总面
积27 212公顷,其中:耕地17 060公顷,林地3 372公顷,草原3 379公顷,水域 192公顷。境
内有嫩江县伊拉哈镇的新化村、新太村、古城村、红嫩村、展望村、双山镇的双山村插花交错,
哈加(哈尔滨一加格达奇)铁路、111国道贯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

  农场境内无山川河流,只有宽近10米的老莱河支岔流经农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的天然水
泡是由降雨和春雪溶化汇集而成,遇大旱年份小水泡自然干涸。农场于1973、1975、1978年分
别在场直、六队、七队修建总库容为650万立方米3座水库,为防洪贮水、发展渔业及1998年圆
葱种植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农场开垦前,有天然次生林1.33万公顷,多为柞木林、白桦林。
经50余年的开发,天然次生林已减少到347.87公顷,取而代之的是以防护林为主的人工造林,
2000年农场人工造林面积达3 112公顷,森林覆盖率12.3%,树种有樟子松、云杉、落叶松、龙
须柳等。

  农场于1949年建场,1951年与国营八一五农场合并,组建鹤山八一五农场。1953年,该场
又与伊拉哈荣军农场合并,成立九三荣军机械农场,原鹤山农场为第二作业区。1955年,经省
批准由第二作业区改为九三荣军一分场。1958年,由九三荣军一分场改为鹤山分场。1959年,
农场隶属于省农业厅九三地区国营农场办事处。1962年成为独立农场,农场恢复原场名——鹤
山农场,隶属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1968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第 5师成立,农场被编列
为该师45团。1975年,与52团合并,仍隶属于兵团第 5师。1976年,兵团撤消,农场恢复鹤山
农场建制,隶属于省农场总局的九三农管局。1997年以来,隶属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

  农场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经营机制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全面改革。1985年以来,
成立农工商总公司,生产队兴办家庭农场。全场共兴办家庭农场 1 239个,其中:种植户家庭
农场 1 182个,养殖户家庭农场46个。随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农场由最初的
以独户家庭农场为主逐步向以机定地、以地定人的联户、大联户家庭农场方向发展。至1999年,
全场组建了4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机装备规模效益队、5个自营经济专业队、7个兼营队。

  1995年,农场对乳品厂、加工厂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并将个人承包的砖瓦厂、采石队、
建筑公司转变为个体私营企业。于1989年竣工投产的乳品厂成为农场的龙头企业。该厂获得省
级一级企业称号、农牧渔业部《绿色食品证书》、1994年乌兰巴托国际博览会乳制品金奖,
“鹤王”商标获得东北地区驰名商标的荣誉。乳品厂生产能力投产时为日处理鲜奶20吨至1993
年已达到60吨,企业固定资产初为438万元至1994年已达到1 000万元,实现产值也由建厂时的
146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3 728万元,年盈利额由1991年的41万元增加到1996年的 100万元。该
企业自1989年投产至1998年生产乳粉9 724吨。

  农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蒸蒸日上,1994年,自营经济总产值1 821万元,至2000年已达10 192
万元,占全场社会总产值的 61.7%。在非国有经济发展中农场形成了两个产业链:蔬菜、经济
作物的产业链和畜牧养殖加工的产业链;两个主导产业:奶牛养殖业、元葱种植业。农场加速
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牧业,立志实现畜牧业半壁江山的宏伟蓝图,农场于2000年建奶牛
饲养小区一个。

  农场的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各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大,大马力机械的引用,化学除草、飞
机航化作业、农机标准化作业、种子“四化一供”等高新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1986年,农场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1990年,制定出台了《科技兴
农总体实施方案》,至2000年,全场各类科技工作者在各类专业学会和报刊发表科技论文 469
篇,其中在分局、总局及国家获得成果奖47项;推广农、牧、林业新技术47项。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1990年,农场党委就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同
年,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健全了精神文明建设经常化、规
范化、制度化的工作管理机制。开展妇女“双学双比”、“三八红旗手”竞赛活动。1991年,
全场开展了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1997年,
开展了五爱星、十佳公仆、十佳文明经商户、十佳种田能手、十佳巾帼、十佳公安干警、十佳
白衣天使、十佳青年突击队评选活动。场共青团于1986~2000年先后开展了“我为团旗争光彩”、
“伸出一双手,奉献一颗爱心”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1994年,农场医院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国家一等甲级医院,同年,又被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基金委员会授予“爱婴医院”。1997年 7月,为脑浆外溢、头颅粉碎性
骨折的患者手术并获得成功。农场尊师重教,实行集中办学,先后投资 422万元兴建中小学校
教学楼各一座。1991年,农场中小学被省教委分别命名为示范初中和标准小学。场公安干警忠
诚实践“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破获震惊全国的“93·1·1”案件。

  农场投资 5 271万元,先后建起新颖、别具一格的家属住宅楼25栋,其中:小康楼16栋。
建招待所、中小学教学楼、客运站等公益楼 7座,公园一处,1997年铺砼路26 000平方米。改
善了场区人民的居住条件和办公条件,美化了场区、队区,实现了高标准绿化、街道整齐化、
道路沙石化。

  1982~2000年,人口平均寿命由52岁增长到69岁,千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由0.2%上升到4.79%。
人均纯收入由797元提高到2 440元,人均砖瓦房住宅面积由 6.6平方米增加到16平方米。1997
年恩格尔系数为49.4%,它标志着农场已进入小康社会。

  二、跃进农场

  跃进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南部,东与马铃薯农场为邻,西与双山镇接壤,南至分
局尖山农场,北靠嫩江县长福乡。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20公里,总面积29 744公顷,其中:
耕地11 874公顷,林地5 401公顷,牧草地3 174公顷,水域111公顷,称为“三山一草六分田”。

  1952年,跃进农场开始开荒建点,当时隶属九三荣军农场的第四作业区,下辖 4个生产队,
区本部设在老莱河南岸。1954年,作业区改为分场,为九三荣军农场二分场。1956年11月,分
场场部迁往老莱河北岸,即现在跃进农场所在地。1958年 3月,经九三荣军农场呈请黑龙江省
批准,命名二分场为“黑龙江省跃进农场”。1959年,隶属省农业厅九三地区国营农场办事处。
1962年,隶属于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1968年6月~1976年3月,农场建制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
团第5师第46团。1976年3月~1996年12月,隶属于省农场总局九三管局。1997年以来,隶属于
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1998年,农场成立了北大荒集团总公司跃进集团公司和社区管理委员会,
实行一个企业两块牌子。

  生产队设置14个,即规模队7个,自营经济队7个。

  全场干部388人,其中:正式干部189人,科以上干部77人。以工代干 1 992人,各类专业
技术人员355人。

  1984年,农场青松林场成立柳编厂,1985年,正式与吉林省白城子市外贸驻镇莱县收购站
联合出口柳编产品到香港,经港销售到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至1990年累计出口 15.36
万件,创外汇14.7万美元。1985年,在西安市建起了秦龙豆制品厂。1986年,在西安市建起了
合营砂厂。

  跃进农场在改革中始终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大力发展养猪业,1994年,农场率领基层
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养猪经验,建起了养猪一条街。全场生猪发展到 2 420头。农场把奶牛作
为畜牧业的支柱产业。1995年,全场奶牛发展到 1 721头,共产鲜奶1 992.56吨。积极发展养
鹿和养兔业。公养鹿群转让后,农场为饲养户专设了饲养区,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个体养鹿业
快速发展,全场涌现养鹿大户8户,共养鹿221头。

  农场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适度发展珠葱、亚麻、芸豆等经济作物。1998年,农场小毛葱
打人了广州市场。并出口到马来西亚。2000年,全场种植小毛葱28.83公顷,产葱322.8吨,产
品远销到广州市场。亚麻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第五大作物。2001年,全场种植面积达到 2 020
公顷,产麻茎8 093.6吨。农场先后从俄罗斯进口拔麻机 8台,建机器制造和手工亚麻加工厂2
座。2000年 7月,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来场考察,听了场长产业结构调整的汇报后,欣然命
笔写下了:“超常规发展,后来者居上”八个大字。肯定了农场建设与发展的成绩。2000年,
全场国民生产总值4 992万元,职均纯收入6 441元,人均纯收入2 047元。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通过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营区绿化、公路绿化、营造农田防护林,
林地面积由1984年的1 216公顷增加到2000年的5 253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增加到17.66%;木
材蓄积量为 119 180立方米。育苗基地由1984年10公顷,扩大到2000年的33.3公顷;产苗数量
由150万株增加到800万株;品种由几个发展到几十个。个体苗圃发展到28个,年育苗 200万株。
林业产值由1984年17万元增加到2000年双百万元,即公司创收100万元,自营经济收入100万元。
利润由1984年17万元上升到2000年2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由1984年 800元上升到2000年11 000
元。1984~2000年,林业部门18次获得林政管理、森业抚育、绿化造林、森林防火等林政工作
先进单位称号。

  跃进农场干部职工坚定“经济贫困,精神不能贫困”的信念,全面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企
业文化建设,使农场1995年率先在贫困农场中跨人了总局文化先进场行列。1998年,农场被评
为省级文化先进场。

  三、尖山农场

  尖山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丘陵漫岗地带,位于嫩江县境内东南部,场部在齐嫩线双山站
以东13公里,距嫩江县城50公里。东部与嫩江农场、七星泡农场相邻,南部与红五月农场相连,
西部与荣军农场、九三局直连接,北部与跃进农场、嫩江农场接壤。尖山农场座落在老莱河中
上游,海拔高度在290~380米之间,场内有尖山又称“吐莫葛山”,属于五大连池火山群系,
海拔 419米。农场土壤主要分为黑土和黑钙土,分别占总面积的78%和20%左右。全场土地面积
40 53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9 528公顷,林地面积6 242公顷,天然草地3 991公顷,水域面
积133公顷。

  1985~1989年,全场农业单位人均收入1 550元。1989年末,全场工农业总产值达511.2万
元。1995年,全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 640万元,人均收入达 2 000元。1999年,农场完成社
会总产值18 300万元。2000年,农场实现社会总产值15 364.6万元,国民生产总值 8 386.9万
元,人均纯收入3 558元。

  农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结构、兴办家庭农场。坚持种植业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推行了“三到户”和“三粮制”,不断加大“两自”力度,使规模效益与家庭经营机制得
到有机结合。1985~1989年,全场粮豆平均亩产比前五年增长 11.2%。1994年、1995年农场粮
豆总产达到5万吨和6万吨,累计实现种植业利润4 984万元。1999年,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11 000
万元。

  家庭农场的兴办,促进了畜牧业发展。1989年末,全场有奶牛 1 389头,比农业经济体制
改革前增长584%,黄牛存栏1 381头,羊存栏2 744只,猪存栏2 043头,牧业产值达422万元。
1995年末,奶牛存栏2 678头。

  农场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管理,实行了一厂一策的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了内部运行和管理机
制。1994年,全场工业转亏为盈,实现利税110万元。1995年,实现利税230万元,完成了由
“负担产业”向“创利产业”的转变。1998年,农场创建种衣剂厂,取得化工部定点资格,其
产品成为九三分局定点推广产品。同年,全场实现工业产值 1 500万元。1999年,全场完成工
业总产值2 500万元,实现了各企业无一亏损的目标。

  林业亦有发展。1985~1989年,累计造林 757公顷,发展黑加仑166.67公顷,年产黑加仑
果20吨。1989年末,林业产值15.4万元。庭院经济异军突起,1994年、1995年创产值 2 000万
元和3 004万元。

  农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资金紧张情况下仍加大教育投入,1986年,全局职工集资41
万元,建成了职业高中教学楼。同年,又投资60万元,建起了小学教学楼,改善了学校的办学
条件。

  四、荣军农场

  荣军农场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小兴安岭南麓,地处讷河市和嫩江县的交界处,北靠九三
分局局直,东接尖山、红五月农场,南邻广州空军部队农场、讷河市孔国镇,西连齐齐哈尔市
宽裕林场、嫩江县伊拉哈镇。距齐嫩铁路10公里。土地总面积20 095公顷,其中:耕地12 826
公顷、林地4 324公顷、草原1 865公顷、水面 113公顷、建筑等其它用地2 452.91公顷。农场
机关有各类科室24个,另有外驻单位 8个。农场有农业生产队13个,场直各类单位15个。全场
总户数3 788户,总人口10 522人,其中职工4 353人。

  1949年 4月,在黑龙江省镇赉县东屏区(现属吉林省)创建“东屏荣军农场”,隶属省荣军
管理处领导。10月,农场迁至嫩江县伊拉哈镇,改称“伊拉哈荣军农场”,隶属省荣军管理处、
农业厅国营农场管理局双重领导。1953年 2月,农场与相邻的“九三农场”合并,称“九三荣
军机械农场”,将原荣军农场的二、三、四分场合划为“第五作业区”。1955年 1月,该区改
称为“第五分场”。1958 年4月,又改称“荣军农场”。同年1O月,成立“九三人民公社”,
下放嫩江县委领导,荣军农场随之改为“荣军作业区”,又称“第八管理区”,归九三人民公
社直接领导。1959年 1月,九三人民公社改称“九三地区国营农场办事处”,荣军作业区又改
为“荣军农场”,归办事处领导。1962年 3月,办事处改为“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荣军农
场变为独立核算农场,行政隶属九三农垦局领导。1968年 6月,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
兵团,荣军农场序列兵团,称为第5师51团。1976年2月,兵团撤销,51团又恢复为“荣军农场”。
1976~1996年,隶属于省农场总局九三管局。1997年以来,隶属于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

  农场通过对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改造,农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两自理、四
到户”整体向前推进,实现了耕地长期固定承包经营。职工种地积极性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
越大,个人购买的农机具达110台套,种粮大户最多一户种地100公顷。农场战略性结构调整获
得进展。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作物面积占20%,农场承担农业部4 666。67公顷高油大豆
种植超标准完成。农场实施科技兴场战略,先后同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级科研单位建
立了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农场种子公司被中国农业大学确定为试验示范基地、被省农科院确
定为种子试繁基地、被省农科委确定为省农科教结合优质麦豆产业化示范基地。多年来,种子
公司共承担农业部、国家科委、省、总局、分局科研课题20多项,获各级成果奖10余项。其中,
从1996年开始的为期 5年的春小麦大面积亩产综合技术与示范项目,分别获省级和总局级科技
进步一等奖;以荣军农场栽培模式为主的“九三小麦栽培模式”被省农科委命名为“春小麦
‘两高一优’九三栽培模式”;农场小麦主产技术试验区经省专家验收评为全省第一,被国家
绿色食品检测中心批准为“国家小麦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985年以来,种子公司在省内外推
广销售优质麦豆种子1.6万吨,为全省和内蒙局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畜牧业发展加快,建成 100头以上的奶牛基地11个,新建全舍饲现代化奶牛小区投入使用。

  林业主导产业地位确立,耕地全部实现林网化,场区森林覆盖率达 14.6%。建立了万亩沙
棘林基地,沙棘育苗示范区达 9公顷,其中1.33公顷为全光照微喷大棚育苗基地。农业基础建
设得到加强,有小型水库 2座,排水干渠31.5公里,大小桥涵76座;新打喷灌机井29眼,可覆
盖面积为2 666.67公顷。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农场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建设了粮食处理中心,可日处理粮食400
吨。进行了建场以来的第一次土地整理,将原毛纺织厂厂区拆迁,恢复为耕地。在场直至局直
公路两侧植 3.5米以上的云杉千余棵,实现高标准绿化。光缆铺设到所有居民区,电视普及率
为99%。居民用电话机达1 638部,普及率在43.2%,另有手机1 000余部。自来水人户率为100%。
液化气使用率为90%。总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其中有普通住宅楼 4栋、1万余平方米,居民
人均住房13.1平方米,楼房居住率4.3%。教育设施健全,中学生集中到分局就读,小学集中在
场直办学。人口出生率在6‰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以下。场区交通便利,场直主要路面
水泥化,场直通生产队主要干路砂石化,有大小胶轮拖拉机 126辆、运输汽车19辆、各种出租
车48辆。农场居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玩有所乐,农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

  五、大西江农场

  大西江农场位于嫩江县境内西南部。该场地处全国稀有的黑土地带,总面积为37 958公顷,
耕地面积15 691公顷,林地面积9 151公顷,草原面积6 529公顷,水域面积726公顷。该场有6
个管理区,1个直属地区,19个企事业单位。截至2000年6月,全场总户数为2 704户(其中场直
1 170户,生产队1 534户),总人口8 563人(其中场直3 361人,生产队5 202人),职工总数为
4 518人。

  1950年6月,大西江农场开荒建点。1951年,投人生产。1956年2月,正式建场,为黑龙江
国营农场管理厅直属农场。1962年9月,农场归省农垦厅九三农垦局管辖。1968年9月,组建中
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5师,大西江农场改建为该师第47团。1976年3月,
兵团第 5师撤销,成立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47团改回农场建制,仍称黑龙江省大西
江农场,隶属于九三农管局。1993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大西江农场同时称大西江企业总公
司,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996年 3月,大西江农场组建为大西江集团总公司,加入黑龙江省
农垦(集团)总公司。1997年3月,大西江集团总公司改称绿野企业集团总公司。1998年3月,绿
野集团企业总公司改称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总公司大西江集团公司,农场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
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1990年,全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 765万元,较1985年的1 541万元平均递增 12.4%;粮豆
总产由1985年的25 380吨上升到31 600吨;场办工业年产值达400万元;畜牧业产值达350万元;
职均收入由1985年的800元增至2 359元;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290元增至1 163元;人均住房面
积由1985年的 6.4平方米增至10平方米。大西江农场成为黑龙江省扭亏增盈先进企业。1992年,
社会总产值近6 000万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4 585万元,牧副业总产值达 450万元。2000年,
大西江农场拥有耕地15 933.33公顷,总资产 1.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5 922万元);实现社会
总产值20 588.6万元,人均纯收入4 072元;粮豆总产达33 774吨。

  1995年始,土地放开经营,发展有机农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收入;开发“五荒”,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996年,粮豆面积13 353公顷,平均亩产 347.3公斤,总产50 186万斤,
上缴粮豆14 057万斤,商品率42.2%。总产值9 565万元,人均创造产值16 033元。生产总成本
3 370万元,斤成本0.227元,总收入6 167万元,经营利润3 498万元。1998年,突破简单再生
产模式,大力发展市场农业,调整作物品种结构,扩大高产、优质、高效作物面积。2000年,
农业生产向质量效益方向迈进。立足市场、优化种植结构,靠科技提质增效,发展特色农业、
外向型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快速转变。是年,农业机械总动力 2.5万千瓦,有
大中型拖拉机127台,大型联合收获机66台,挖掘机 1台,各种汽车150余辆。农田作业机械化
率95%,种子机械化加工率95%。

  农场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建立起私有
企业(产权出售)、国有民营(租赁)、股份合作、风险承包等新的经营形式和企业制度,使企业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000年,全场有租赁、
私营、承包、股份制工业企业10个,个体粮油加工户23个,修理业户12个,屠宰加工户16个,
总产值(现价)5 108万元,工业增加值1 237万元,利润149万元。

  农场在原有皮革加工业和畜牧养殖业基础上,沿着“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实现集团
化”道路,1998年,组建了皮业集团。该集团占地1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16万元,年生产46.6
万件产品,以制革、制鞋、毛皮、蓬靠、皮件、皮饰为主导产品的皮业为龙头,带动了畜牧业
及相关产业的规模发展。1998年,非国有经济总产值达到729万元,总收入2 697.6万元,安排
2 320 名下岗职工再就业。1999年以来,非国有经济面向市场,步人了发展特种养殖业和特色
种植业轨道,至2000年,先后建立了黄牛、奶牛养殖基地,世界名犬(圣伯纳、高加索)犬种基
地,獭免、德系安哥拉长毛兔繁育基地,大白鹅养殖基地。2000年,奶牛存栏 2 000余头,年
产鲜奶3 500吨,黄牛存栏500余头,猪存栏3 000头,羊存栏2 000只。有各种养殖大户50余户,
从业人员达3 800余名,年总产值1 200余万元,人均创产值 3 158元。建立了金丝柳苗木培育
基地和圆葱种植示范区。

  改革开放以来,大西江农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效。林业:1986~1999
年,累计人工造林8 310.3公顷,其中用材林7 015公顷,农田防护林707.3公顷,其它林588公
顷,成活率达80%以上。2000年,总产值789万元,职工人均创产值7 000元,经营利润487万元。

  场部小城镇建设自1991年总体规划后,至2000年基本框架已经完成,城区占地 89.89公顷,
新建现代化楼房16栋,总面积36 850平方米。

  六、七星泡农场

  七星泡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位于五大连池、讷河、嫩江两市一县交汇处,南临五大
连池风景名胜区,北通黑河国际开放口岸,鹤嫩公路贯穿境内。常年有效积温 2 110℃,无霜
期117天,年平均降雨量484.5毫米。土地总面积791.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 127公顷,
占农场总面积的35.5%,林地、草原、湿地和水域面积占全场总面积的51.8%。场内水源丰富,
有科洛河、小边河、大岔八气沟、小岔八气沟、夏家店后沟等 5条河溪流,建有东风、红旗、
板石沟3座水库,其中:东风水库全省闻名,库容量达3 337万立方米,养鱼水面716公顷。1996
年,东风水库周边至科洛河沿岸被省农垦总局批准为淡水、沼泽、林地混合类自然保护区。

  1955年,七星泡农场始建场,经过两代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形成固定资产10 415
万元,以企业资产和生产经营为连结纽带,以丰富的农副产品为依托,形成了粮豆生产体系、
畜牧业发展体系、林业苗木繁育体系、油(豆油)粉(面粉)生产体系、自营经济发展体系、信息
服务体系等15个体系。农场总户数5 822户,总人口1.6万人,其中职工5 611人,科技人员990
人。

  农场高度重视畜牧业生产的科学管理与服务工作,完善了畜牧发展服务体系,从配种、检
疫、疾病防治到科学管理的经验、饲养技术等各个方面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不断
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实施“订单农业”,向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全场农业生产以大面积机械作业为主,农
场机械力量雄厚,全场配套农机总动力21 672千瓦,有农机设备 988台套,专业机务工人总数
645人,田间作业拖拉机 102台,大型收获机85台,田间运输机械78台,万亩耕地农机动力520
千瓦,田间作业拖拉机单台担负面积272.67公顷,收获机单台担负面积326.67公顷。农场常年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管理,其机械化作业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多年来,农场十分重视公益事业的发展,每年都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场直地区的各项服务
设施,解决了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就医、子女上学的困难,为小城镇建设的提档升级奠定了
基础。至2000年,农场小城镇建设已经累计投入资金3 864万元。其中:投资1 200万元建成了
1 700延长米、宽30米的场直高标准硬化路面;投资700万元,建成了一座分局最大、拥有营业
室86个、摊床102个、集餐饮、零售、批发为一体的5 700平方米供暖全封闭的商贸城;投资20
0万元建成了一座2 600平方米的客运综合服务楼;投资350万元兴建了4 200平方米的现代化职
工医院;投资1 000余万元兴建了 6 331平方米标准化的小学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投资300
万元兴建了2 200平方米的中学宿舍楼和1 200平方米的体育馆。

  七、嫩江农场

  嫩江农场地处松嫩平原小兴安岭山脉西南麓,位于嫩江县东南,九三分局东北部境内,距
嫩江县38公里,距九三分局57公里。场区东北以科洛河为界与山河农场相望,东南以小岔八气
沟为限与七星泡农场相邻,西南与尖山、马铃薯农场、跃进农场接壤,西北与四十里河林场及
科洛乡所属的东明、双丰、双泉等村屯毗连。全场总面积 509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48 941公
顷,其中,耕地面积24 143公顷,林地5 217公顷,草原8 624公顷,水域 410公顷,农场总人
口11 740人,职工4 155人。

  农场下设20个农业生产单位、7 个工业企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工商运建服各业蓬勃
发展,文教卫生、公安政法事业单位步人黑龙江垦区先进行列,农场现已成为全国大型现代化
农垦企业集团之一。

  嫩江农场自建场至2000年,农场建制和隶属关系历经劳改农场时期(1955~1969年末)、国
营农场时期(1970~2000年)两个历史时期。1970~1971年,隶属黑河地区管辖,1972~1976年
2月,隶属省国营农场管理局黑河分局管辖。1976年2月至1984年 8月,隶属省国营农场管理局
九三管局辖。1984年 9月至1985年末,农场恢复劳改农场、隶属省司法厅劳改局管辖。1986~
2000年,隶属省农场(垦)总局九三管(分)局管辖。1986年初,农场对基层恢复分场建制,1987
年,撤销分场,全部改成生产队建制。

  农业基础实力雄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耕地属松嫩平原著名的黑土地带,素以“土中
之王”著称,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甜菜、亚麻、芸豆、马铃薯作物。现代化农业机械
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拥有美国迪尔公司、英国纽荷兰大马力等农业机械 202台套,其它配套农
机具 1 000余台套。水利设施,物资供应,种子加工,粮食烘干处理、加工、销售等服务体系
健全,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先进,先后引进推广20余项农业新技术。农场是国家重要的大豆出口
基地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年生产粮豆达10万余吨,农产品商品率达 85%以上。已建成的脱毒
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被九三分局确定为“示范区”。

  场办工业健康发展,生产优质乳粉、豆粉、面粉、豆油、饲料、红砖等产品。采用微机控
制技术的饲料加工厂,年生产用于饲养奶牛、肉牛、猪和肉鸡、蛋鸡、乌鸡及鱼类的各种浓缩
饲料、全价配合饲料6万吨;粮油加工厂年生产优质面粉5 000吨。非国有经济发展以奶牛、乌
鸡黑凤为主导产业,已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的“半壁江山”。乌鸡黑凤养殖,集孵化、育雏、商
品鸡饲养、屠宰、加工于一体,年饲养量达20余万只,并在周边地区及省内各大中城市设立了
销售网点。

  城镇建设于1993年完成《1993—2013年场部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设计,1994年,经总局建
委批准实施。1994年,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工作,逐步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和建设步伐。到2000
年末,已建成银行综合楼、封闭式商贸城、交通客运综合楼、医院楼、中学教学楼、中学宿舍
楼,居民住宅楼6栋、小康住宅楼4栋;完成了场部一、二马路硬化、亮化工程;开通九三至农
场场部、各生产队光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场区铺设草坪、种植花卉、栽绿
化树,实现了高标准的绿化、香化、美化;场区支干道、巷道全部砂石化,结束雨天走泥泞路
的历史;全场自来水人户率达到100%,并先后两次投资对场部地区的供暖、供水设备、管线进
行更新改造;建成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 202平方米的奶牛小区;场部高科技园区内
新建环路3条,建彩板房屋4栋,建成小型水库 1座,为修建水上公园打下基础,完成集休闲娱
乐、苗木生产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设计,并从2002年下半年起,进行土建工程施工。

  嫩江农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从1987年起,农场曾获得农
垦总局先进企业、富强城镇、文明单位标兵和省委、省政府全省农业先进场、文化先进场、产
粮大县、文明单位等40多个荣誉称号。

  1994年,农场医院被国家卫生部授于国家一等甲级医院,同年又被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
基金委员会授予“爱婴医院”。

  八、山河农场

  山河农场地处黑龙江省小兴安岭西南麓伸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嫩江县境内,东与
塔溪、白云乡接壤,西与海江镇相连,南与七星泡、嫩江农场隔河相望,北与科洛乡毗邻。齐
黑公路自西向东穿场而过。农场区域辽阔,场区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91 992
公顷,耕地19 159公顷,林地11 903公顷,牧草地17 561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9 674千瓦,
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全场人口14 493人。拥有农业生产队16个,汽车队 1个,建筑
业1个,工业企业2个,学校17所,医院1所,卫生所17所,其它队级单位2个,是中型国有现代
化机械化农场。

  山河农场始建于1955年。1955年 3月,经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在嫩江县科洛河畔建立劳
改农场。当时以科洛河为界,河东为科洛河农场,内称第二十六管教支队;河西为山河农场,
内称第三十四管教支队。山河农场自1955年建场至1969年为劳改农场。1955~1958年,为隶属
省公安厅阶段。建场之初,几十名犯人首先烧荒开地、营造临时住所;随后省厅又调来一批干
部,还从北安花园支队、辽宁省、山东省等地转拘大批犯人,当时共接收犯人 2 545名。1956
年,省厅下达了开荒、基建、生产任务。1959~1961年为嫩江县管阶段。1959年,山河农场与
科洛河农场合并为一个农场,称为山河农场。农场行政划归嫩江县管辖,业务上归嫩江劳改分
局领导。1962~1969年,恢复省属公安厅劳改局阶段。1970~1984年,隶属国营农场阶段。1970
~1976年,为地属和省农场局黑河分局阶段。1974年,原隶属辽宁省公安厅的马铃薯农场 (又
名乐山农场 )并人山河农场。1977~1984年,隶属省农场总局九三管理局阶段。1985年,重归
省劳改局司法厅。1986~2000年,隶属省管辖国营农场(垦)总局九三管(分)局阶段,称“黑龙
江省山河农场”。

  农场场部设在农场中部,成为全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农场党政合一的机关和全场
最大的科队级工商企事业单位、医院、中学、中心小学、修造厂、科研站、气象站、生活服务
公司、汽车运输公司等直属单位均设在场部。

  山河农场在60~70年代设场、分场、队三级行政体制。80年代初,农场体制实行改革,撤
销了分场一级组织,设场、队两级行政体制。

  山河农场干部职工群体来自五湖四海,由部分转业官兵、劳改刑满释放人员及其子女、大
专院校毕业分配来的知识分子、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牡丹江等地的
下乡知青,以及投亲靠友和慕名前来的人员组成。共同为农场的开发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60
~70年代中期,大

  批知识青年来场,使农场人口猛增,70年代后期城市知青大批返城,使农场人口又大幅度
减少,随之农场职工的亲友接连来场落户,并参加工作,劳动力急缺的状况得以改变。山河农
场总人口12 486人,其中男性6 618人,占总人口的53%,女性5 868人,占总人口的47%。2000
年,有职工4 666人,占总人口的37.4%。在校学生1 661人,占总人口13.3%。由于实行计划生
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3年的7.19‰下降到2000年的3.18‰,保障
了农场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 257元,人均纯收入3 111元,人均砖瓦建筑住宅面积15平方
米。

  山河农场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全面提升,拥有农用链轨拖拉机127台,胶轮拖拉机129台,
联合收割机99台,各种农机具2 235台(件),农业工人3 264人,人均担负耕地面积5.95公顷。
农场主要种植小麦、大豆两种粮食作物,两大作物种植面积各占耕地面积的 40%,其它杂粮和
经济作物占耕地面积的 20%。农场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小麦5 735 059万吨,大豆3 007 964
万吨。农场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农场注重发展林业生产,设立林业科,专门负责全场林政管理、植树造林、森林保护及合
理开发利用。从1962年起,年均造林植树266.67余公顷,到2000年全场累计营造人工林0.74万
公顷,其中,农防林213.33公顷,丰产林80公顷,绿化林240公顷,用材林0.68万公顷,95%的
宜林“两荒”实现了绿化,100%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100%的单位营区实现了“四旁”绿化,
其中90%的生产队营区和道路达到了高标准绿化,全场人工林覆盖率达19.8%,营区绿化覆盖率
达36%。从2000年开始对现有的人工林每年进行一次抚育间伐,共可采伐木材1万立方米,经济
价值可达200万元。

  农场工副业多为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工业企业主要有农机修造、农副产品加工、木材加
工、制砖等行业。80年代初,农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各行业实行了承包经营。截至80年代中
期,农场只保存下了面粉加工、烧制红砖、农机具维修,并于1995年转为股份制经营,其它农
副产品加工在80年代中期倒闭。1997年农场新上马了食品加工项目,“丰雪”饼干销往黑龙江
省各地,生产能力年产2 400吨。

  畜牧业在农场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场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确定以黄牛作为发展自营经济的主导产业,多次派专人到省内外进行考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
惠政策,号召全场广大干部、职工饲养黄牛,并对购买黄牛的大户给予无息贷款。1995~1996
年两年里,农场共发放无息贷款300万元,全场养黄牛10头以上的大户就有148户。最大的养殖
户饲养黄牛多达66头。农场共确定了8个黄牛基地队,还购人西门达尔种牛3头,对黄牛种群进
行改良。到2000年末,黄牛生产已形成规模,达到了产业化;全场黄牛存栏 4 000头,奶牛饲
养初具规模,奶牛存栏1 256头,年产鲜奶2 400吨。

  农场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农场加快了汽车更新换代的步伐,截至2000年
全场共有汽车148辆,个人轿车、客货两用吉普车、面包车31台,胶轮车158台,保证了全场各
行业各项生产和职工群众生活的运输需要。

  农场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建场至今中小学校已发展为17所,场部建立山河农场中学和
中心小学,其它15所小学分别设在基层各队,全场中小学在校学生达2 214人,教师163人,平
均农场每年向教育事业投资200万元。1991年以来,农场共投资550万元兴建中学教学楼、学生
宿舍楼及外部建设,实现了全场中学集中办学。1994年,投资 150万元兴建了中心小学教学楼。

  农场卫生事业变化大,建成了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
计划生育办等体系完备的综合医院,该院拥有2 0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和2 113平方米的住院部,
总建筑面积达4 313平方米,全院共有医务人员72人,共担负着农场12 450余人口及周边9个村
屯,7个部队农场的诊疗任务。各队均设有卫生所,配备 1~3名医生。全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95人,达到了“小病不出队、一般疾病不出场”的治疗效果。

  因地制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有2个小型水库,总库容量524万立方米。1996年,经省农
垦总局批准建立科洛河自然保护区,其中,山河农场辖区869.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3%。

  农场建设、公益福利事业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从90年代开始,农场在投资 700万元
完成中小学基建工程之后,又投资150万元新建医院门诊楼及增添了医疗设备;投资200余万元
新建2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投资51万元安装了程控电话;投资130余万元在嫩江办事处合
建综合服务楼1栋;共新建职工住房4 000平方米,建住宅楼 9栋、小康楼18户;发放扶贫无息
贷款20余万元;投资639万元在场部铺设水泥路面39 865平方米;投资125万元开通光缆电视加
密频道;全场3 500余户职工家庭均安装了有线电视;全场自来水人户率达98%。

  九、嫩北农场

  嫩北农场位于垦区西部,嫩江县东北部。处于小兴安岭西南麓向松嫩平源过渡地带,属寒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1℃,平均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无霜期115天左右,
有效积温2 100℃。全场土地总面积40 73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1 810公顷,林地面积7 697
公顷,草原6 096公顷,水域1 969公顷,土壤类型以淋溶黑土和棕色森林土为主,土质肥沃。
农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野生植物达 180余种,动物60余种,地下有玛瑙石、轻质页岩、石
英石等丰富的矿藏。耕地集中连片,便于大机械群作业,经过开发建设,已建成田成方、林成
网、路通畅、涝能排、旱能灌、沟渠配套现代农垦辽阔丰饶的大田园,农业以种植小麦、大豆
为主,畜牧业以饲养肉牛、奶牛、羊、猪为主。

  嫩北农场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大二型企业,到2000年,
辖农业生产队21个,其中规模经营队7个,兼营队3个,自营经济队10个;林业队 1个,畜牧队
1个,工业企业单位4个,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单位各1个,商贸餐饮企业单位2个,卫生医疗单
位3个,中小学校各1所,总户数4 789户,总人口数12 732人,职工总数4 734人,到2000年,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 711元,人均纯收入2 613元。

  1986年以来,农场不断深化机关机构改革。1986年初,农场由省司法系统划回省国营农场
总局九三管局后,恢复“黑龙江省嫩北农场”体制。机关机构按农垦系统编制要求重新进行了
设置与调整。

  1986~1989年,根据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先后组建了基建工程公司、畜牧公司、种子公司、
生活服务公司等兼有行政职能或服务性的公司(所)。同时成立或调整了科学技术、安全生产、
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文化管理、森林防火、信访、信息、职工教育、爱国卫生、职称评定、
医务劳动鉴定、老龄问题、儿童免疫等17个工作委员会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兼职工作人
员。

  1990年 4月,农场撤消了兼有行政职能或服务性的公司(所),恢复或组建了工业办公室、
畜牧科、种子管理站、电力通讯科、服务队等行政机构。

  1992年12月,农场实行深化机构改革方案。农场对外称“黑龙江省嫩北农场工商总公司”,
机关原21个科室压缩为二处(政治处、纪监处)、二办(农场办公室、生产办公室)、三科 (计财
科、劳资科、审计科)。机关工作员由原95人精简为40人。

  1996年,按照九三管局构建“三经济”框架的发展思路,农场成立农业总公司、工业开发
总公司、自营经济开发总公司及三个公司:林业公司、基建公司、畜牧公司。同时成立房地产
开发中心、服务中心、教育中心。

  1998年 1月,嫩北农场落实模拟集团公司运行的一系列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方案。农场体
制为一个党委,三套机构,即:“中共黑龙江省嫩北农场委员会”、“黑龙江省嫩北农场”、
“黑龙江省嫩北农场企业集团总公司”、“黑龙江省嫩北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农场实行模
拟集团公司运作,向规范化公司制改革迈出7关键性一步。

  1986~2000年,农场经济走出低谷,出现生产经营连年盈利的新局面,15年间,仅1999年
受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影响,出现经营亏损(亏损额高达 1 326万元),其余14年盈利,总额达
4 716.7万元。2000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3亿元。全场资产总额达22 932万元,累计上缴利税
933万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 909万元,人均6 563元,比1980年增长3.6倍,年增长速度达6.3%,
人均纯收入2 518元,比1980年增长2.5倍,各项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翻两番”的发展规划。

  农场全力推进农业改革进程,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日趋完善,
土地、机械、核算、盈亏“四到户”以及生产费、生活费“两自理”具有农垦特色的农业改革
已推进到位。2000年,全场家庭农场总数达1 571个,从业人员6 051人,7 个规模经营队耕地
面积达14 594公顷,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 71%,15年间全场累计生产粮豆52.4万吨,商品率达
75%。

  农场制定“举全场之力,铸半壁江山”肉牛基地建设发展战略,到2000年全场牧业产值81
3万元,大牲畜存栏3 102头,其中,肉牛存栏2 635头、生猪存栏3 345头、羊存栏3 822只、
家禽2万只。总产量:肉类617吨、鲜奶570吨、禽蛋93吨。

  农场工业主要以面粉、植物油、制砖、农机修理、珍珠岩开采等小型加工企业为主。“九
五”期间,实现工业总产值7 209万元,完成计划的120.5%;增加值实现1 549万元,完成计划
的79.8%。生产面粉18 700吨,豆油92吨,红砖1 020万块,原煤40 680吨。

  农场创建以来,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为核心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发挥着率先示范作用,
形成了具有垦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基本模式。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农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
田标准化作业水平均已达 95%以上,到2000年,全场农机总动力达40 712千瓦,拥有大中型拖
拉机274台,小型拖拉机414台,配套农具532台;职合收获机101台,配套装置 209台,拥有各
种汽车165台;推土机10台;挖掘机1台,建有年产4 600吨种子加工厂一座,粮食处理中心5座,
农用飞机场1处。全均水泥晒场面积175 784平方米,粮食全储能力22 143吨。

  农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通过保护、利用、再造绿色生态资源,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场生态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九五”期间共完成造林面积1 346公顷,实现林业产值650万元。截至2000年末,全场共完成
中低产田改造1 333.33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 000公顷,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

  伴随着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拉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制人员分流等
共同影响,第三产业及非国有经济迅猛发展。2000年末,全场商服运等业个体私营业户 346户,
其中,商贸流通125户、餐饮服务业32户、客货运输189户,职工自有农机 764台。非国有经济
体系创产值近亿元,实现增加值2 558万元,占全部增加值的29.4%。

  农场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场城镇化程度明显提高。“九
五”期间,场部地区为主的农垦小城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五年间完成建筑面积28 636平
方米,兴建了中小学教学、宿舍楼、政法综合楼、农贸市场、电算中心楼以及交通、银行、邮
电楼等公共设施外,还兴建了融商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职工住宅楼 7栋,副处级以上干部小康
楼7栋,美化街区面积3万平方米,完成场区绿化面积(含草坪绿地)10万平方米,同时兴建了16
队职工住宅综合楼,13队办公楼、职工住宅小康楼3栋。累计总投资达3 000余万元。2000年,
全场已拥有房屋面积28 716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90年、1996年,全场中、小学分别实现了集中办学,“普九”、
“两基”通过省教委验收,评为合格单位。1994年,嫩北职工医院经总局验收,晋升为“一级
甲等医院”;同年,场部建立了摄、编、录、播设备齐全的有线电视站 1座。1990~2000年,
先后辅设下水管道7 000延长米;新增和改造供暖管道5 000延长米,供暖面积达47 770平方米;
兴建日处理800吨的自来水中心(供水厂)一座。2000年末,全场电话装机1 300台,普及率为28%。
2000年,全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地区之一,居民储畜存款余额5 760
万元,自来水入户率95%以上(场部为100%)。

  十、建边农场

  建边农场地处嫩江县城北 118公里处,东部与嫩江县霍龙门乡接壤,西部同内蒙古自治区
大杨树农场管理局古里农场隔嫩江相对,南部和嫩江县门鲁河乡毗邻,北面是嫩江县黑宝山镇。
1986年新修的省级国道嫩漠公路经由本场。土地总面积79 853公顷,有草原7 581.24公顷,林
地38 359.3公顷,水域1 166.67公顷。矿产资源有石灰岩、煤、沙金、大理石、沸石等。

  建边农场的前身是嫩江种畜场。1969年 4月,根据嫩江县革命委员会决定,乐山农场与嫩
江县种畜场合并,组建了建边农场,经营方针是以发展农业为主。建场以来,先后经历了 3次
隶属关系变更。建场时由嫩江县管辖,名为嫩江县建边农场。1971年,由黑河收归隶属,主管
机关为黑河地区农场局,称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建边农场。到1972年,又改变隶属为黑龙江省
国营农场管理局,主管机关是黑河分局,名称是黑龙江省建边农场。第三次变更是1976年 2月,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改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下设管理局,建边农场随之被划归到九
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期间,1984年,本场又在全国“严打”形势下变成劳改农场,实行改造罪
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体制,农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即建边农场和建边劳改支队,生产建设
部分仍归九三管理局管辖,劳改支队部分归黑龙江省公安厅管理。

  农业方面改造了低产田,从1998年开始投入380万元,对全场4 000公顷低产田进行了改造,
促进了高产稳产。机械力量增强,在农场的扶持下,职工购人了大量农机具,全场有链轨拖拉
机96台,轮式拖拉机48台,大型收获机26台,载重汽车41台。农场有种子加工厂 1座,日处理
300 吨的粮食烘干塔一座,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不断调整农业结构,
1985年以前,全场农作物以小麦为主,达 80%左右,因重茬造成了一系列弊端。1985年以后,
增加了油菜种植。1990年以后,开始种植甜莱,并提高了大豆的种植比例。1998年后,通过引
进亚麻种植户开始大面积推广亚麻种植。同时,在品种上坚持早中晚熟合理搭配,做到丰产丰
收。

  非国有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畜牧业做为农场的支柱产业,农场高度重视,特别是1996年以
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发展奶牛转变为大力发展肉牛、羊、棚菜生产和个体工商业。工业
生产按照需要和市场机制,逐步淘汰了办不好、效益差的企业,并对现存的工业企业全部进行
了企业转制,彻底扭转了亏损、补贴的局面。经过改制的单位自主性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
良好的经济效益。

  小城镇建设迈出了步子。全场职工彻底结束了住草房、地窨子的历史,普遍住上了砖房,
场部共建楼房9栋25 131平方米,140户居民住进了楼房。中小学全部集中办学,校舍全部楼房
化,中学学生宿舍楼房公寓化,教学设施基本齐全。医院楼房化,有病床30张,达到了一般疾
病不出场即可治疗。给水、排水、供热等都得到了解决和完善。

  十一、黑龙江省嫩江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嫩江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原名嫩江农业机械厂,始建于1972年,是黑龙江省农垦
总局的骨干企业,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嫩江县嫩兴路距火车站西500米处。公司占地面积45 880
平方米,建筑面积28 769平方米。2000年,公司有员工296人,下设5个分厂,有工程技术人员
30余人,公司综合能力在齐齐哈尔以北居首位。

  截至2000年,企业产品由原来的单一系列品种小四轮拖拉机,发展到以种植、耕整、植保、
收获、粮食烘储为主的五大系列60多个品种,服务领域除垦区之外,遍布黑龙江、吉林、辽宁、
内蒙古等多个省区,使嫩江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成为农垦企业主要生产大马力配套和烘储设备的
生产厂家之一。

  公司生产的 SHC—9谷物烘储仓1992年获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会银奖;ISQ系列全方位深松机
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经贸委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1999年获黑龙
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