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德都历史悠久,但素无志书,编纂一部全面反映德都历史概况的县志,是德都人民多年
的热切愿望。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共德都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开始编纂《德都县志》
。经编修人员十载寒暑春秋的辛勤耕耘和全县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使德都有史以来第一部
社会主义新方志终于付梓问世。这是德都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是一件有益当代、
惠及子孙的历史性大事,全县人民为夙愿已偿而欣慰不已。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德都县史志
界的一大空白,也为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献上了一部散发着黑土气息的传世之作。
德都县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土地膏腴,人民勤劳。早在4000多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德都地域就有古人类沿讷谟尔河两岸繁衍、生息。1636年后,有能骑善
射的达斡尔族兄弟在此游猎、定居,德都即是达斡尔人的一个姓氏。1905~1907年(清代光绪
三十一至三十三年),经东布特哈总管两次出放境内讷谟尔河两岸荒地后,汉族流民大量涌入
,人口迅速增加,到1929年(民国18年)德都成立设治局时,全县已有19754口人。民国时期,
县内大片的荒原等待开发,丰裕的自然资源取之不竭,仍属地广人疏的边陲宝地。尽管如此
,民国时期的经济依然十分落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和旧的社会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伪
满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德都美丽的河山,日伪的屠刀宰割着德都善良的人民,丰
厚的物产资源受到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掠夺,到处充满了呻吟和血腥。但是,德都人民是不屈
的人民,于是茫茫的林海成为抗日健儿的密营,神奇的朝阳山成为抗联三军的诞生地。德都
人民与抗日联军一起傲啸山林,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德都大地成为一块燃烧着抗日怒火的
革命老根据地,德都儿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德都人
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主人翁的姿态埋头工作,积极
生产。用千百双辛劳的大手,用千百捧奉献的热汗,把一个贫困的边疆小县建设成为现在这
样一个百业中兴,经济发展的农业大县。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工农业生产迅猛
发展,不断创历史新记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振兴德都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文
化、教育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广播电视、商业、建筑、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都有飞跃性发
展。全县政治安定、经济活跃、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的兴旺景象。
《德都县志》洋洋170万言,翔实而全面地记述了明末清初至1985年之间德都县在各个不
同时代的历史进程,客观而具体地承载了德都自然地理、建置沿革、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教育、科技、风土人情等诸方面的内容。无疑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准确、存史资政、
展卷有益的德都历史巨著,也是反映一县之全貌的地方百科全书,必将对德都的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德都县志》既着重记载了全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和突出反映了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客观记述了德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项事业所遇到的挫
折和困难,产生的失误和教训。对于广大干部职工更好地工作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依
据,能够起到大型工具书和小型资料库的作用。
《德都县志》一展前人英勇奋斗、艰苦创业的壮丽画卷,深刻反映当代德都人执着追求
、勇于进取的时代风采。纵述几代风流,横陈百业兴衰,使人能够受到启发激励,使人能够
增长知识、才干。故此志书是对广大干部、工人、农民和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共
产主义理想教育的生动乡土教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伟大新长征中,
改革的大潮给德都人以最壮观的洗礼,奔腾的讷谟尔河给德都人以最神圣的召唤!全县人民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开拓前进,经济和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已日益展现虎跃龙腾
之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德都县志》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的重要作用,为充满新鲜活
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发扬革命光荣传统,振奋新一代创业者激情,把德都这
块沃土,建设成为无愧前人,造福子孙,繁荣昌盛,雄跨21世纪的美好乐园!
中共德都县委书记 曹振远
一九九四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