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质

第一编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第一节 地质


德都县地层比较发育,分布较广泛,约占德都县面积的四分之三。除了德都县的东部和
北部外均有出露。出露的地层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是缺失元古界和太古界。古生界
主要分布于本县北部。中生界出露面积较为广泛,主要分布于德都县的中部和北部。新生界
分布更为广泛,约占地层分布范围的二分之一,分布于德都县的西部和中部,其中以第四系
分布最为广泛。
一、古生界
德都县古生界主要出露在北部,中部也有零星出露。在德都县主要出露石炭系和二迭系
,缺失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其中以二迭系出露较全,分布亦广泛。
(一)石炭系
石炭系分布在德都县北部,呈南北方向分布。在德都县仅出露晚石炭系库伊河群,为一
套滨海、海陆交互沉积~火山岩建造。由片岩、变粒岩、千纹岩及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组成
。总厚度大于2113米。根据岩性、变质程度及岩石组成的不同,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组:
黑被子组(C(3)B)和额头山组(C(3)E),现分述如下:
1、黑被子组(C(3)B)。分布于本县的北部库伊河和科洛河一带。本组岩性比较简单,岩
相也比较稳定,主要由各种变粒岩夹片岩组成,局部夹变质中~酸性火山岩。厚度大于899米
。本组在库伊河下游东山出露较好。
2、额头山组(C(3)E)。分布于本县的北部,北起科洛河南岸,向南经库伊河中、上游两
岸、额头山,一直延续到小边河上游两岸。呈北东向不规则带状分布。为一套滨海或海陆交
相沉积~火山碎屑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灰黑色,浅灰绿色的各种千纹岩、变粒岩、变质中
~酸性火山岩及变质酸性凝灰岩。厚度大于1214米。在县境北部朝阳公社金山大队北山出露
较全。
(二)二迭系
二迭系是德都县出露较全的地层。主要分布于县的北部及中部,呈北东~北北东向延伸
。为一套海相、淡水泻湖相及陆相碎屑沉积一火山岩建造,岩性复杂、曾含植物化石,总厚
度大于7958米。
根据岩相、沉积建造、出露部位及化石组合等特点,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组:下二迭统
核桃山组(PH)、塔溪组(PLTX),上二迭统蔺家屯组(PCN)、白山组(CP(2)BS)。其中以核桃山
组及蔺家屯组分布最广。
1、下二迭统核桃山组(P(1)B)。本组地层主要出露于县的北部,分布于小边河上游,库
伊河以东的辉团山、韩得山、仓树山、宝神山、平台山、黄明山、金山大队东山一带,呈北
东向分布,其岩性主要为一套弱变质的中~酸性熔岩及其碎屑岩,夹少量薄层沉积岩,厚度
大于2596米。
2、下二迭统塔溪组(P(2)T)。分布于德都县的北部,出露面积小于核桃山组,主要见于
卧牛河中下游西岸。呈北东方向延伸。本组主要岩性为灰绿~黄绿色、灰褐色中细~中粗粒
花石质砂岩、混合砂岩、砂砾岩、砂岩、变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灰绿色粉砂质绢云绿泥板岩
及凝灰质粉砂岩。厚度大于1256米。
3、上二迭统蔺家屯组(P(2)1)。主要分布于县中北部。北起莲花山西坡,南经十里山、
卧牛河中下游东山、龙门河下游北山、老龙头,一直到引龙河北岸。呈近南北向分布。本组
主要岩性为灰黄~灰绿色、灰黑色含粉砂绢云绿泥板岩、变质粉砂岩、细砂粉砂岩、混合砂
岩及长石质硬砂岩组成的正常沉积岩。某些地区夹钙质粉砂岩、砾岩、千枚岩及薄层酸性凝
灰岩。厚度大于2366米。
4、上二迭统白山组(P(2)B)。在德都县出露于北部的莲花、正达山、引龙河下游北山及
东南部林场的西南。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灰褐色轻微片理化斜长流纹斑岩及其凝
灰熔岩、含角砾凝灰熔岩、熔凝灰岩、凝灰岩等,局部夹酸性熔结等块岩、角砾凝灰岩、英
安玢岩及千枚岩。厚度大于1740米。本组在本县畜牧场、莲花山一带出露较广。
二、中生界
德都县中生界分布较集中,主要分布于县的中北部。中生界出露有侏罗系、白垩系。侏
罗系出露有龙江组、九峰山组。白垩系只划分为嫩江组。
(一)侏罗系
主要分布于县中北部,分布于七星泡农场以东、尾山农场以北,库伊河上游及卧牛河中
上游一带,呈近东西向断续出露。主要岩性为一套陆相喷发的偏基性中性火山岩、中酸性火
山岩夹少量火山碎屑岩、正常沉积碎屑岩组成。总厚度大于1444米。
(二)白垩系
白垩系只划分为下白垩系嫩江组(K(1)H)、本组大面积的出露,主要分布于县的中部,分
布于襄河、固东河、固西河、引龙河流域,五大连池地区以北,直达小边河中上游南成片出
现。系一套细粒屑岩为主的内陆河湖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褐~灰绿色页岩、含粉砂页岩、
泥岩夹砂岩、含砾砂岩及含砾泥岩。厚度大于388米。
三、新生界
德都县新生界颇发育,尤其第四系。新生界有下第三系乌云组、上第三系大安组、孙吴
组、更新统白土山组、五大连池玄武岩组、哈尔滨组、顾乡屯组、全新统温泉河组、现代堆
积物、老黑山玄武岩。
(一)第三系
1、下第三系乌云组(E1-3W)。本组出露较小,仅在本县东部的幸福林场的西部。其岩性
有粘土性、泥质页岩与黄色砂岩五层,夹褐煤组成。
2、大安组(N(1)D)。本组主要分布于本县的南部,从二龙山农场、二龙山、长水河农场
到木沟河,沿讷谟尔河南部一直到南北河一带。本组由泥岩、粉砂岩、少量砂质岩组成。
3、孙吴组(N1-2S)。分布面积不大,分布于德都县境内的沾河林业局东部的龙镇农场一
分场、二分场一带和本县北部辰清河两岸。本组由一套微胶结且普遍铁染的砂砾岩及砂岩、
薄层泥岩等组成。岩层形状近似水平,厚度大于13米。
(二)第四系
德都县第四系较为发育,出露广泛,广布于中南部及北部山间河谷中,从更新统到全新
统均有出露,由冰积、水堆积、冲积、洪积、冰缘堆积等成因的松散堆积物和近代火山活动
的火山碎屑堆积及大面积玄武岩等组成。
1、下更新统白土山组(Q(8)B)。分布于县境南部和莲花山附近。由冰积泥砂及冰水堆积
物组成。厚度大于58米。
2、上更新统五大连池玄武岩组(Q@d:德都县志imagesHZ640043AA.jpgW)。分布面积较
广,是五大连池火山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在除老黑山、火烧山外的十二座火山锥和构成
值形台地及部分丘陵台地的大面积玄武岩。熔岩主要由灰色、灰黑色,局部为灰紫色的气孔
状、致密块状的辉杆歪长玄武岩,含白榴石辉杆歪长玄武岩,白榴石玄武岩等组成。火山锥
熔岩主要为黑色、紫色玄武浮岩、玄武集块岩、及火山岩、火山弹等。台地熔岩最大厚度为
66米。火岩锥处最大厚度可达200米。
3、上更新统哈尔滨组(Q@d:德都县志imagesHZ640044AA.jpgHY)。分布于德都县的中
西部。为一套冰水洪积物。主要为黄褐色、灰绿色含砾亚粘土夹砂透镜体,局部底部见有砂
砾石,亚粘土呈蒜瓣状,普遍含铁质结核,往往上部有1~3层薄层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灰黑色
、黑色含砂砾亚粘土,具波状层理,多发育冰褶及冰卷泥等冰缘现象。分布于值形玄武岩台
地之上者多夹有玄武岩巨块,若其出露地表即为卧牛石,厚度2~30米之间。
4、上更新统顾乡屯组(Q@d:德都县志imagesHZ640044AB.jpgG)。分布于讷谟尔河流域
的一级阶地之上。其岩性上部为灰黄色、褐黄色黄土状亚粘土;下部为黄色、灰黄色、灰白
色砂和砂砾石,有时夹多层淤泥质亚粘土透镜体。产化石MCMUTHUSSUNGCRL。厚50米。
5、全新统温察尔河组(Q@d:德都县志imagesHZ640044AC.jpgW)(温泉河~即温察尔河
)分布于讷谟尔河流域的高漫滩上,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和砂组成。厚45米。
6、全新统现代堆积物(Q@d:德都县志imagesHZ640044AD.jpg)。分布于德都县的科洛
河、麦海河、讷谟尔河、引龙河等河谷及其支流沟谷中。由近代冲积、坡积、洪积、冰缘堆
积颇为发育,如五大连池发育的池塘,卧牛石等。松散堆积物较薄,一般在3~6米。
7、老黑山玄武岩组(Q@d:德都县志imagesHZ640044AE.jpgL)。分布于五大连池火山群
的中央部位老黑山、火烧山一带,是最近期火山活动的产物。由玄武岩、玄武集块岩、火山
砾、火山弹等构成老黑山、火烧山两座火山锥。石龙熔岩构成大面积出露的石龙台地,呈岩
被覆盖在基底地层之上,最大厚度为10~8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