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旱灾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灾


德都县春季常常出现少雨多风的天气,旱灾发生较为频繁,当地群众流传着“十年九春
旱”的说法。1949年~1985年37年间,19年发生旱灾。其中成灾面积万亩以上的有13年,成
灾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7年。1951年发生春旱,全县全苗地块仅占总播种面积的27.5%,旱死
、芽干、白茬地块达40万亩,干土层最深达15厘米。1965年春,发生严重旱灾,全县没出苗
的大田占粮谷作物的26.4%。1968年5月份,降雨量仅13.5毫米,比上年同期减少4/5,干土层
达7公分,受灾面积达258522亩,占当年全县总播种面积的32%。60年代以后,由于毁林、毁
草开荒,自然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旱灾次数增加,灾情加重,并呈连续性发生。1976年春,
受灾面积56.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5.1%。成灾面积21.7万亩,其中绝产4.9万亩,其余减
产2~9成不等。1977年春,发生特大干旱,讷谟尔河水断流,大部分沟、塘、泉、并枯干,
部分社队人、畜饮用水都发生困难;全县耕地干旱面积达70万亩,占当年总播种面积的80%;
干土层深一般都在15~30厘米,旱象持续长,6月10日才降透雨。1982年5月中旬至6月下旬,
全县发生旱灾,37.1万亩小麦,绝产3.4万亩,减产五成以上的12万亩;12.9万亩谷子,绝产
7885亩,减产五成以上的5万亩,减产五成以下的4.3万亩。
旱灾是德都县农业生产中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历年发生时间主要在3月下旬至6月中
旬。盛夏旱象较少,主要旱灾是春旱和卡脖子旱。
春旱,主要是因为春、秋两季降水较少,冬季雪小,夏季降水量大而集中,年内降水量
分布不均匀;同时春风风速大,水分蒸发快,导致土壤干旱,影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这
种灾害主要发生在西部及西南部的太平、四平、和平、建设乡及团结乡的西部地区,中部地
区次之,而北部与东部地区则由于森林覆被率高,很少发生春旱现象。
“卡脖旱”成灾原因是雨季推后,在大田作物出苗期,小麦分蘖期高温缺雨,造成大田
作物出苗后因土壤缺水而桔萎,小麦棵矮穗小或造成“二茬苗”。同时使施用的肥料不能发
挥出应有的效力,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