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水涝灾

第二节 水涝灾


讷谟尔河横贯德都县境内,有11个乡(镇),5个国营农场,共22个自然村屯位于该河中、
下游的沿河两岸,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多,地势低洼,遇到汛期降水集中,雨量大的年份
,常遭到洪水危害。
讷谟尔河属于山区和半山区性河流,流域坡度大,支流多,径流条件好,汛期降雨集中
,水利工程少,对洪水调节能力和防洪能力较差,极易形成洪水灾害。从调查和水文资料分
析,德都县每隔3~5年就会出现一次灾害性洪水。大洪水或较大洪水年份有:1901、1932、
1945、1948、1951、1953、1954、1963、1969、1972、1981等12年。根据调查,1901年洪水
是一次最大洪水,由于时间久远,无文字记载,找不到洪水痕迹,对洪水流量和灾情均不清
楚。1932年的洪水发生在9月,洪水流量达2630立方米/秒;这次洪水是由历时较长的连续集
中降雨造成的,来水与退水很慢,洪水过程约20天左右。据史料记载:“大同元年(1932年)
9月,黑龙江省大雨连绵,水深盈丈,浸成巨灾……呼兰、绥化等八县为重,德都次之。”“
龙镇城区居民被淹死十分之一,负伤二十分之一,房屋或坍塌或冲坏,无一幸免。龙镇至北
安电线杆被冲倒十余里,二道河桥、温察尔桥、引龙河桥均被冲垮。”“灾后物价上涨了三
倍之多,棉花、食盐、布匹、食油等物资奇缺,虽不惜重金也难买到。各县的水灾救济委员
会,擅予政务挪动公款,趁此机会大捞一把,侵吞各地捐献的救济赈款,挪作它用,灾民嗷
嗷待哺而无人过问。”建国以后,1951年讷谟尔河水出槽,沿河两岸村屯被淹1100户。1953
年为特大洪水年份,从5月~9月降雨92次;其中7月份降雨316毫米,讷谟尔河水位上涨550毫
米,超过历史记录;8月9日讷谟尔河水出槽,10日县城北最高水位达9.73米,比正常水位高
4.24米,最大水面宽7.17公里,12日土泥浅水文站洪水流量达4800立方米/秒,洪水持续时间
达40多天方回槽。这次洪水使南阳村全部被淹,沿河两岸被淹村屯10个,冲坏大小桥梁56座
,涵洞25个,冲毁房屋107栋,淹死耕畜163匹(头),损失粮食308石(折合9.5万公斤),淹地
4.5万亩。1972年洪水是继1953年特大洪水之后又一次较大洪水。这次洪水最大流量为1150立
方米/秒(土泥浅水文站),沿河大部分地段漫滩,县城青山镇北部漫滩3000余米,公路低处水
深齐腰,德都至五大连池公路部分地段被冲毁,交通中断;水深在0.30米以上的耕地达4765
5亩,全县受灾面积达253424亩,占当年全县总播种面积的30.9%。1981年发生洪水,城关等
11个公社15.93万亩粮豆作物被淹,冲毁部分房屋、桥梁、道路;灾情最重的讷谟尔公社,1
17090亩农田被淹,占全社总耕地面积的56%。
德都县内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岗中洼和漫岗的坡下地,在降水较大时,内水排不出去,坡
上积水流入低洼地,造成内涝灾害,尤其以小河沟两岸的滩地受灾为重。主要内涝灾害区分
布在兴隆、团结、和平、龙镇、双泉、太平、讷谟尔等乡(镇)。建国后,春涝成灾影响春播
的年份仅有1973年和1975年两次。秋涝发生的年份较多,较大的涝灾发生在1951年、1953年
、1957年、1961年、1962年、1968年、1972年。最大涝灾年为1972年,全县受涝灾面积达25
3424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