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乡镇

第二节 乡镇


一、龙镇
龙镇位于县域东部,镇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北60公里处。地理座标北纬48°40′,东经12
6°41′。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居民3628户,15592人。其中男7907人,女7685人,在总人
口中非农业人口7783人。全镇设5个村,7个居民委。全镇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是丘陵地带
。平均温度最高月26.6℃,最低月-26.1℃,无霜期100~110天,≥10℃活动积温1800~20
00℃。年降水500~550毫米。土壤以黑土、草甸土、沼泽土为主,其次为暗棕壤。农作物以
小麦、大豆为主,谷子、玉米次之,该镇是德都县主要麦豆产区之一。
龙镇历史悠久,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开支的不足,在一向禁止
开发的“东北圣地”设立若干招垦局,招募移民开荒。1911年(清宣统三年),为了开发龙镇
,黑龙江省长公署设龙门稽垦局。1912年(民国元年)11月,在龙门镇设龙门设治局兼招垦专
员(在今龙门农场境内),广招移民。1913年(民国2年),全招垦局有固定人口17250人,新增
移民15000人。1914年(民国8年),改为龙门设治局,下辖:龙门、公安、乌鱼三镇。1916年
(民国5年),设治局升为龙门县,为二等县。1917(民国6年)5月16日,根据大总统指令,因龙
门县与广东省龙门县同名,同年7月14日改称龙镇县。后由于县城龙门镇一带山高石多,井深
水质差,经县长辛天成请示省府批准,将县治所迁至今龙镇政府所在地,由县名而取镇名,
此为龙镇设镇之始。
清末和民国时期,龙镇至逊河奇克设8个驿站,县内有四站,属绥兰道。成为哈尔滨至黑
河的咽喉要道。但由于地域偏僻,交通工具较落后,冬季可通汽车,夏季运输主要靠人力和
马车。镇内仅有木匠铺、铁匠炉、杂货铺等16家工商业户。布类、食盐及日用杂货均由哈尔
滨输入。输出品为当地出产之木材、粮食及兽皮等。1912年(民国元年),在县城设邮政代办
所一处。1916年(民国5年)设电报局一处,附在商号内,归克山县邮局管辖。电报通海伦、哈
尔滨、爱辉等地,并可通俄国的伊尔库次克。县城内设有初高两级小学一处,初级小学一处

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伪满洲国成立后,龙镇县政府改称县公署,龙镇为县公署驻地
。同年4月,胡匪“八方”攻入龙镇街,放火烧毁伪县公署。12月县公署迁至北安镇,仍称龙
镇县。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12月,实行保甲制,龙镇为全县四保之一。1934年,日、伪统
治者在龙镇设立警察署,独立守备大队、宪兵队分驻所,警察署直属警察队等军警宪特机构
。设立电报电话署、邮政署。同年、北黑铁路通车,修建了龙镇火车站。1936年,(伪满康德
3年),实行街村制,龙镇改为龙镇村,为村公所驻地。1937年(伪满康德4年),日本侵略者征
集劳工,在龙镇三公里处修建飞机场一处,配备机场守卫部队,成立机场经理部。1938年(伪
康德5年)12月24日,经伪满洲国政府批准,将龙镇县改名为北安县。
伪满洲国时期,龙镇的工商业仍处在民国时期的生产水平上,工业仍以手工业为主,规
模较大的铁木业,如邢家铁炉、李家铁炉等,也只能从事锻造锄、刀,上车瓦、挂马掌等简
单生产。皮铺、成衣铺、碾磨坊、豆腐坊等虽然有十几家,但都是以家庭手工业操作为主,
生产能力很低。商号较以前增多,一部分商人开始从事照相、理发等服务行业。县城设初高
两级小学1听,校长1人,学生200人。县立医院1处,院长为日本人充任,有医护人员十几人
,无病房。私立华新医院1处,王深山开办,业主兼医师。此外,城内还有几处中药铺,都是
药房兼作医院,业主兼医生,为病人处理门诊业务,开方抓药。镇内设有鸦片零卖所1处,妓
馆3处。
1945年8月,龙镇解放后,划为北安县第十区,为区政府所在地。1947年2月,根据黑龙
江省人民政府指示,将北安县所属第九区(今讷谟尔乡)、第十区(龙镇)划归德都县管辖,划
为德都县龙讷区。辖龙镇、开发、增产、讷谟尔、务本、连生6个村,24个自然屯。1949年6
月,龙镇改为第七区。1956年并村划乡后七区划为龙镇、讷谟尔乡。龙镇辖龙镇、开发、增
产3个村,18个自然屯,517户,2099人。1959年9月改为龙镇人民公社,辖原龙镇和讷谟尔乡
。1960年2月,撤销龙镇人民公社,分别并入龙镇、二龙山农场。1962年,恢复人民公社建置
,同时撤镇建乡。1963年复县时,成立龙镇人民公社,辖讷谟尔各村。1980年,又撤销龙镇
公社,恢复龙镇建置(乡级),辖开发、增产、发展、南岗大队。将讷谟尔、务本、东方红等
3个大队划出,成立讷谟尔公社。建国37年来,龙镇各项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全县仅次于
县城的第二大镇。
1985年耕地面积41536亩,粮豆薯总产量788.1万斤,平均亩产238斤,比1958年的143斤
,提高了66.4%。全年造林2390亩,育苗104亩,幼林抚育5500亩。畜禽年末存栏黄牛693头,
奶牛48头,马480匹,驴13头,骡25头,生猪2078头,羊296只,家禽14268只。年产猪肉220
0担,禽肉100担,牛奶100担,羊毛28担,蜂蜜16担,禽蛋产量1406担。水产养殖面积154亩
,水产产量13吨,其中养殖产量3吨。农业机械总动力4010马力。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
机56台,小型拖拉机76台,载重汽车4台,联合收割机6台,畜牧饲料粉碎机9台,铡草机17台
,大中型配套农具135台,大中型拖车108台,小型配套农具13台,收获机械19台,农产品加
工机械30台。半机械农具有手动喷雾器176台,胶轮手推车87台。实际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
的71.6%,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1.9%。全乡施用化肥233吨,平均亩施化肥11.2斤。
本年向国家交售粮食585.4万斤,按农业人口计算户交粮3495斤,人均交粮764斤。全年总收
入463.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99.4万元,占总收入的43%,人均收入411元。
镇办企业有酱油厂、制油厂、木材厂、米面加工厂、木制品厂、铸造厂、金属制品修造
厂、建筑工程队等,年产值达100万元。
全镇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5所,教职员工128人,在校中、小学生2773人。有新华书店、
电影院各2处,卫生院1处,医护人员35人,设病床21张。村卫生所5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
8人。
龙镇是德都县东北部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周围有劳改农场、部队农场、林业局和国营农
场等10多个单位。
镇所在地主要街道一条,东起火车站,西至增产村,全长约3公里。街道两旁驻有德都、
爱辉、孙吴、逊克等县商业中转站、贮木场等10余处。县内商业各公司驻镇所属批发站、零
售商店20余处。哈、黑公路经过镇中心,哈、龙轶路到此终点。除货运吞吐大量物资外,还
有直通哈尔滨、绥化、沈阳等地的直达旅客列车,交通较为方便。
二、和平镇
和平镇位于县城西部,镇政府驻地在县城西18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25°58′,北纬4
8°30′。镇境东邻建设乡,南邻四平乡,西邻太平乡。北以讷谟尔河为界与团结乡隔河相望
。土地总面积98.1平方公里。下属6个村,20个自然屯。居民2289户,总人口10206人。其中
:男5326人,女4880人。居民中汉族占97%,其余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
全境地势东高西低,东西两侧多为丘陵,中部较为平坦。气候特征冬季长,夏季短、气
温最高月平均26.6℃,最低月平均零下26.1℃,年均温0℃。年降水量470毫米,≥10℃活动
积温2100~2500℃,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黑土为主,其次为泛滥土
、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是以农业为主的农村镇,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谷子、玉
米次之。是德都县主要麦、豆商品粮基地之一。
和平镇驻地原名16号屯,系1914年(民国3年),清丈放荒划井时编的顺序号,为兴字16号
,隶属讷河县第四区管辖。1915年(民国4年)划归克山县第三区管辖区。1929年(民国18年)德
都设治局成立后,划为第三区(第三保卫团)辖区。1931年(民国20年),改划为第四区管辖,
全村总人口213人。伪满时期为西和警察署驻地,隶属西和村管辖。1945年德都解放后改名解
放村解放屯。1946年为西和区政府驻地。1949年5月改为区人民政府,6月改为第四区。1956
年并村划乡时,将四区划分成和平、四平、太平3个乡。和平乡下辖和平、解放、利民、爱民
、新立等5个村,20个自然屯,1125户,5408人。1953年9月,成立和平人民公社(辖区包括四
平、太平乡)。1959年初,成立青山大公社,和平公社被划为管理区。1961年4月,和平、四
平两个管理区合并,成立和平人民公社,社址在解放村。1963年德都复县后,仍为和平人民
公社(包括今四平乡)。1966年9月、将和平人民公社分成和平、四平两个公社。和平公社下辖
解放、和平、和安、利民、新立5个大队,30个小队。1980年8月,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成
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撤销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人民政府。1985年5月设置和平镇

新中国成立后,和平镇的各项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成为德都县西部的主要集镇。
1985年,和平镇有耕地73222亩,粮豆薯总产2394.1万斤,平均亩产360斤。亩单产比19
58年191的斤提高了88.5%。农业机械总动力4125马力。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56台,
小型拖拉机55台,载重汽车1辆,联合收割机3台,收获机械20台,畜牧机械32台,农产品加
工机械44台,大中型配套农具146台,大、中、小型拖车84辆。半机械化农具有胶轮畜力大车
310台,胶轮手推车50台。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6.7%,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1
%,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面积的1.4%。施用化肥490吨,平均亩施化肥13.38斤。畜牧业年末
存栏:黄牛956头,奶牛24头,马993匹,驴13匹,骡3匹,生猪2954头,羊691只,家禽1202
2只。年产猪肉3856担,羊肉540担,禽肉104担,牛奶1296担,羊毛23担,禽蛋960担。全年
植树造林4945亩,育苗228亩,幼林抚育9800亩。镇办企业有油坊、砖厂、被服厂等,年产值
25.5万元。1985年交售粮食1660万斤,平均人交粮1626.5斤,商品率达74.9%。全镇总收入7
56.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85.8万元,占总收入的77.61%,人均收入458.4元。
文教、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2135人,教职员工
125人。镇所在地有中心医院1所,医护人员14人,设病床5张,村卫生所9个,乡村医生和卫
生员15人。基本达到了一般性疾病不出镇,可就地治疗。镇政府设有电影管理站,村电影放
映队5个,放映点15个。电视机也逐渐普及。
镇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支局、粮库、农机修配厂和饭店、旅店、商店等服务
部门。供销系统和私营商业网点遍布全镇。德克公路在镇境通过,是德都县通往克山、讷河
2县和县内的四平、太平2乡的交通枢纽。镇政府驻地与各村之间有砂石路面的乡村公路。村
村通电话,交通和通信联络较方便。
三、城关乡
城关乡政府驻地位于城东郊与青山镇相邻。所属村屯大部分分布在县城东西两侧,东邻
二龙山农场,南邻新发乡、兴隆乡,西邻建设乡,北以讷谟尔河为界与永丰农场相望。总土
地面积83平方公里。居民1718人,总人口6834人,其中男3636人,女3198人。居民中汉族占
总人口的94%,其余为朝鲜、满族等。全乡辖7个村,16个自然屯。
城关乡原名城郊公社,1966年9月从青山公社划出组建。当时辖五三、合心、青山、龙头
4个生产大队,16个生产小队。
1973年新街基屯从五三大队分出,组建为德立大队。1974年从龙头大队分建出龙丰大队

全乡地处丘陵地带,地势东部较高,西南部较为平坦。气候特征,最高气温月平均零上
26.6℃,最低气温月平均零下26.1℃,年均气温0℃;年降水量470毫米,≥10℃活动积温21
00~2500℃;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泛滥土、黑土为主,其次为草甸
土、沼泽土、暗棕土。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其次是玉米、谷子、蔬菜。蔬菜种植面积
占总耕地面积的10%,该乡是县城蔬菜供应基地。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粮豆菜多种经营乡。
1985年末,该乡有耕地35447亩,粮豆薯总产847.8万斤,平均亩产269斤。蔬菜总产949
.5万斤,平均亩产3211斤。农业机械总动力3440马力,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32台,
小型拖拉机92台,联合收割机8台,收获机械4台,畜牧机械8台,农产品加工机械345台,大
中型配套农具88台,大中小拖车113辆。半机械化农具有胶轮畜力大车376台,胶轮手推车80
台。实际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9%,机械播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60%,机械收割面积占总
收割面积的41%。全乡施用化肥310吨,平均亩施化肥17.5斤。
畜禽年末存栏:黄牛554头,奶牛144头,马328匹,驴、骡18匹,生猪1242头,羊309只
,家禽8286只,年产猪肉1002担,禽肉30担,羊肉133担,牛奶3480担,羊毛11担;禽蛋产量
601担。养蜂26箱,年产蜂蜜13担。水产养殖面积70亩,产鱼30吨,全年造林2842亩,育苗1
43亩,幼林抚育4700亩。
1970年,以讷谟尔河为水源,修建了五三电力提水灌溉站,设计灌溉面积1500亩。乡内
还建有龙丰、龙头、沤麻泡3处小型灌溉站。部分菜地可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1
985年交售商品粮351.8万斤,全年总收入454.6万元,农村人均收入428.10元。收入千元以上
的有46户,占农业户的2.8%。
乡办企业有砖厂、油坊、铁工厂、建筑工程队等,年产值51.1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方面: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1380人,教职员工81人。医院
1处,医护人员18人,设病床5张;村卫生所17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7人。有村电影放映队
3个。
四、新发乡
新发乡位于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新发屯,距县城9公里。地理座标126°12′,北纬48
°27′。乡境东邻花园农场,南与北安市交界,西与华山农场接壤,北至青山镇。土地总面
积124.8平方公里,居民2970户,总人口12587人,其中男6248人,女6339人。居民中汉族占
总人口的94%,其余为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全乡辖8个行政村,26个自然屯。
该乡地势南高北低,大部分属丘陵地带。气候特征,最高气温月平均零上26.6℃,最低
气温月平均零下26.1℃,年均温0℃;年降水量470毫米;≥10℃活动积温2100~2500℃;年
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黑土、暗棕土为主,其次为草甸土、沼泽土。农
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其次为玉米、谷子。该乡是德都县以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新发乡辖境在德都设治局成立前,为德都镇(今青山镇)辖区,德都镇当时为克山县警察
第三区。1929(民国18年)德都设治局成立后,于1930年(民国19年),经设治局整顿散在保卫
团时划为第二区、第二保卫团,区公所和保卫团部设立在当时的德福盛村。1931年(民国20年
)6月改为第三区,区公所设在苏家店。1933年(伪满大同2年)4月德都升县后,于12月推行保
甲制。全县进行了新的区域划分,将二区改为南区,区公所及警察分驻所设在姚震屯。1938
年(伪康德5年)3月,废除保甲制实行街村制,将南区改为南和村。
1945年德都解放后,将南和村划为南和区,区政府驻地新发村。1949年6月,南和区改为
五区。1956年并村划乡将五区划分为新发乡、德安乡。新发乡辖新发、和民、永和、胜利4个
村,25个自然屯;德安乡辖天德合、花园两个村,8个自然屯。1958年9月德都县撤销,成立
青山大公社,新发乡境划为其下属管理区。1961年4月青山大公社划为5个公社,新发乡境为
青山公社管辖。1963年9月德都复县后,新发乡仍隶属青山公社管辖。1964年4月成立新发人
民公社,从青山公社划出新发、和民、胜利、永和、德安、凤山等6个大队,22个小队为新发
公社辖区。1967年成立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公社革命委员会撤销,成立公社管理委员
会。1983年5月,县委、县政府在新发进行公社体制改革试点,实行政社分设,建立乡人民政
府,乡政府驻地新发村新发屯。(原名张忠礼屯,系伪满时期大地主张忠礼开荒建点处,故以
其名命屯名。1945年8月解放后,改为新发屯,乡名亦由屯名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新发乡
各项事业都有较大发展,特别是建立人民公社之后,农业生产成果显著,成为全县农业战线
的一面红旗。
1985年,该乡有耕地90205亩,粮豆薯总产2615万斤,平均亩产308斤。其中:粮豆总产
2488.6万斤,平均亩产304斤。粮豆亩单产比1966年的240斤提高了27%。农业机械总动力929
4马力。主要农业机械有:大中型拖拉机94台,小型拖拉机81台,载重汽车1辆,联合收割机
21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236台,大中小型拖车147台,小型配套农具33台。收获机械70台,
农产品加工机械126台,畜牧机械53台。半机械化农具有,手动喷雾器80台,胶轮畜力大车1
461台,胶轮手推车81台。1985年实际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8.7%,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
面积的62.5%,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面积的50%。全乡施用化肥455吨,平均亩施化肥10市斤
。全年造林4002亩,育苗11亩,幼林抚育80004亩。畜禽年末存栏:黄牛1208头,奶牛205头
,马786匹,驴36头,骡子21匹,生猪2912头,羊905只,家禽20188只。年产猪肉4160担,羊
肉280担,禽肉227担,牛奶4160担,羊毛62担,禽蛋2598担。养蜂76箱,产蜂蜜39担。柞蚕
放养面积3600亩,产柞蚕201担。水产养殖面积600亩,产鱼35吨,其中养殖产量15吨。
乡办企业有石厂、油坊、砖厂、木材加工厂、建筑工程队等,年总产值约24.2万元。
1985年,该乡交售商品粮1456万斤,按农业人口平均,人均交粮1188斤,户均交粮5016
市斤,商品率达58.5%。全乡总收入855.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95.3万元,占总收入的81.3%
。人均收入489元。
全乡文教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有初级中学1所,农业中学1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261
5人,教职员工139人。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2人。村医疗站1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5人
。乡政府设有电影管理站,有村电影放映队6个,电影放影点15处。近几年电视机已在全乡逐
渐普及。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支局、农机修配厂等单位,供销系统和私营商业网点
遍布全乡。北五公路在乡境中部通过。乡政府与村之间修有砂石路面公路,村、乡通电话,
交通联系十分方便。
五、兴隆乡
兴隆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在县城东南16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26°17′,北
纬48°25′。乡境东与凤凰山农场接壤,南至北安市界、西与新发乡、花园农场相邻,北和
城关乡相邻。总面积为98平方公里。居民2185户,总人口9101人,其中男4995人,女4106人
。居民中汉族占96%,其余为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乡下辖6个村,19个自然屯。乡政府
驻地在贾大房子村。
该乡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属丘陵地带,西部有少部分平坦地。气候特征:气温最高月
平均零上26℃,最低气温月平均零下26.1℃,年均温0℃;年降水量470毫米;≥10℃活动积
温2100~2500℃。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黑土为主,其次为草甸土、
沼泽土。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其次为谷子、玉米。该乡是德都县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兴隆乡民国初期为讷河县警察第四区辖境。1915年(民国4年)始为克山县警察第三区(德
都镇)辖境。1929年(民国18年)德都设治局成立后,于1930年(民国19年)对全境进行区域划分
,被划为第一区第一保卫团,辖今兴隆乡全部和城关乡部分村屯,共37个自然屯。区公所和
保卫团部设在四合村。1931年(民国20年)该区下辖32个村,总人口5614人。务字五井、七井
、八井、四合村、贾大房子等村,当时都是比较大的村落,人口都在200人以上。同年6月设
治局进行新的区域划分,将一区改为二区,区公所设在务字八井。
1933年(伪满大同2年)12月,县内推行保甲制,将二区改为东区。1938年(伪满康德5年)
3月保甲制废止后,德都县划为5个村,东区为东和村,村公所设在兴隆屯,下辖兴隆、四合
、贾大房子、务本、田船口、张广发、龙头等7个村,32个自然屯,65个牌,662户,4373人
。其中男2574人,女1799人。汉人4291人,占总人口的98.1%,其余为朝鲜人。
1945年8月,德都解放后,东和村改为东和区,区公所驻地兴隆屯,各村为乡。1946年3
月,区公所改为区政府。1948年6月,乡改为村。1949年区、村一律改称人民政府。同年6月
东和区改为六区。辖龙头、四合、贾大房子、花马、复兴、长和、兴隆7个村,35个自然屯。
区政府驻地兴隆村。1956年4月撤区划乡,将6区撤销划为兴隆、凤凰山2个乡。兴隆乡辖兴隆
、四合、复兴、长和、龙头5个村,22个自然屯,1025户,4222人。凤凰山乡辖贾大房子、花
马2个村,11个自然屯,473户,1616口人。1958年9月,成立青山人民公社,兴隆乡划为兴隆
管理区。1961年4月,青山公社划成5个公社,兴隆仍为青山公社下辖管理区。1963年9月,德
都县恢复后,成立兴隆公社,辖兴隆、星火、四合、红升、复兴5个生产大队,30个生产小队
。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5年全乡有耕地77276亩,粮豆薯总产量2656.4万斤,平均亩产404
斤。其中,粮豆总产2493.7万斤,平均亩产401斤。和1963年相比,粮豆总产增长2倍,亩单
产增长了1.57倍。农业机械总动力6349马力,主要农业机械有:大中型拖拉机53台,小型拖
拉机34台、载重汽车4辆,联合收割机12台,畜牧机械38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200台,大中
型拖车68台,收获机械32台,产品加工机械61台。半机械化农具有357台,其中,胶轮畜力大
车60台,胶轮手推车255台。实际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9.8%,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
积的56.3%,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面积的18.3%。全乡施用化肥477吨,平均每亩施化肥12.
3斤。全年造林4976亩,育苗152亩,幼林抚育9900亩。畜禽年末存栏:黄牛1019头,奶牛58
9头,马1088匹,生猪2509头,羊1401只,家禽12691只。年产猪肉5085担,羊肉77担,禽肉
159担,牛奶19395担,羊毛18担,禽蛋1015担。柞蚕放养面积360亩,产柞蚕18担。水产养殖
面积885亩,养殖产量20吨。乡办企业有砖厂、粉条厂、冰棍厂等,年产值3.7万元。
1985年,全乡出售商品粮1095万斤,户均售粮5012斤,人均售粮1244斤,商品率43.9%。
全乡总收入779.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82.2万元,占总收入的87.6%,人均收入542元。
全乡文教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解放前仅有公立国民学校1所,分校3所,国民义塾1所,
共有教师6人,学生194人。1985年,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1879人,教职员工
105人。解放前没有就医条件,水质较差,是克山病、大骨节病、地甲病3大地方病重病区。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在积极组织进行药物防治的同时,采取打深井进行水质改良,取得较好
的防治效果。1983年,开始修建以讷谟尔河为水源的兴隆乡电力提水站工程,全乡已有61.9
%的人口吃上改良水,三大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现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7人,村卫生所6
处,乡村医院和卫生员22人。乡政府设有电影管理站,有村电影放映队5个,近几年电视已在
农户中逐渐普及。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支局、供销系统和私营商品网点遍布全乡。乡内修有
乡村公路,贯通各村屯,北可直通县城,南可直通北安市。村村通电话,交通联系比较方便

六、讷谟尔乡
讷谟尔乡位于德都县南部,乡政府驻地讷谟尔村在县城东北41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2
6°34′,北纬48°34′。乡境东、南、西三面与二龙山农场接壤,北以讷谟尔河为界与引龙
河农场相邻,总面积88.5平方公里,居民1256户,总人口5567人,其中男2955人,女2612人
,总人口中汉族占95%,其余为满、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乡下辖8个行政村,10个自然屯。
乡政府驻地讷谟尔村。
该乡地势南高北低,多为丘陵地带。气候特征,最高气温平均26.6℃,最低气月温平均
零下26.1℃,@d:德都县志imagesHZ640139ZA.jpg10℃活动积温1800~2000℃,年降水量
500~550毫米,无霜期100~110天。土壤以泛滥土为主,其次为黑土、沼泽土、草甸土。农
业生产以种植麦、豆为主,是德都县主要麦、豆产区之一。
讷谟尔乡辖境,1918年(民国7年),龙镇县放荒时划为第一区(乌鱼镇)辖区。讷谟尔屯始
建于1920年(民国9年),因屯北靠讷谟尔河而命名。1933年(伪满大同2年)12月,实行保甲制
,该屯划为龙镇县孙船口屯。1936年(伪满康德3年)实行街村制,该屯又划归孙家船口村,村
公所驻地讷谟尔屯。孙船口屯设有警察分驻所。1945年8月北安解放后,划为北安县第九区。
1947年2月,该屯划为德都县管辖,与龙镇合并划为德都县龙讷区。1949年6月改为第七区,
1956年并村划乡,第七区划为龙镇,讷谟尔2个乡。讷谟尔乡辖讷谟尔、务本、连生3个行政
村,14个自然屯,743户,2873口人。乡政府驻地讷谟尔屯。1958年9月,德都县撤销并入北
安县。讷谟尔乡的讷谟尔、务本2村划入龙镇农场,连生村划入二龙山农场。1963年,德都复
县后,将原讷谟尔乡辖区除连生村仍归二龙山农场外,务本、东方红、讷谟尔3个大队划入龙
镇公社。1980年10月,从龙镇公社划出讷谟尔、务本、东方红等3个生产大队,10个生产小队
,建立讷谟尔公社,到年末共辖6个生产大队,10个生产小队,1414户,6016口人,1983年实
行政社分设,改为乡。
1985年全乡有耕地31397亩,粮豆薯总产758.2万斤,平均亩产341斤,其中粮豆总产744
.5万斤,平均亩产341市斤。农业机械总动力4523马力,主要农业机械有大中型拖拉机42台,
小型拖拉机112台,载重汽车3台,联合收割机3台,大中型配套农具113台,大中小型拖车14
0台,小型配套农具12台,收获机械15台,农产品加工机械37台。半机械化农具有:胶轮畜力
大车220台,胶轮手推车90台。实际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9.6%,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
面积的47.8%,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面积的16%。施用化肥286吨,平均亩施肥18.2斤。全年
造林面积10039亩,育苗47亩,幼林抚育10039亩。畜禽年末存栏:黄牛529头,奶牛9头,马
335匹,驴、骡13匹,生猪1818头,羊1032只。年产鸡蛋672担,猪肉630担,羊肉16担,牛奶
80担,羊毛44担。养蜂81箱,年产蜂蜜53担。水产养殖面积75亩,水产量35吨,其中养殖产
量2吨。乡办企业有砂场,年产值47.5万元。
1985年全乡交售商品粮558.4万斤,户均交售4446斤,人均交售1003斤,商品率75%。全
乡总收入460.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92.2万元,占总收入的63.4%,人均收入517.7元。
该乡文教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共有学生1221人,教职员工
79人。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8人;村卫生所14所,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4人。乡政府设有电
影管理站,有村放映队3个,。近几年电视机已在农户中普及。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县属砂石公司和北安农场管理局火力发电厂。哈
龙铁路和哈黑公路在境内通过,乡政府驻地建有火车站。乡内修有砂石路面,乡村公路联接
哈黑、德二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电话和邮路,交通联系十分方便。
七、双泉乡
双泉乡位于县境西部,乡政府驻地双龙泉屯在县城北6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26°11′
、北纬48°35′。乡境东、南邻永丰农场,西与团结乡接壤,北靠五大连池市。总面积170平
方公里。总户数2753户,总人口12804人,其中男6689人,女6115人。人口中多数为汉族,回
、满、达斡尔、朝鲜等民族仅占5%。乡辖8个村,12个自然屯。
该乡地势东部较高,属火山熔岩台地,乱石隐匿;西部较平坦,土质松软。气候特征,
最高气温月平均零上26.6℃,最低气温月平均零下26.1℃,≥10℃活动积温2100~2500℃,
年降水470毫米,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暗棕土、黑土为主,其次为草
甸土、沼泽土、泛滥土、石质土。农业经济以种植为主,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谷子、
玉米次之。该乡是德都以麦、豆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该乡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发源于五大连池的石龙河,由北斜向西南流经境内,最后汇入
讷谟尔河,全长2.5公里。1985年开始兴建的以石龙河为水源的石龙灌区,引水干渠17.6公里
,引水支渠49.8公里,工程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1.2万亩。境内有火山熔岩,是得天独厚的天
然建筑材料资源,既能修路建房,又可生产无熟料水泥和轻质耐高温的火山岩棉。
该乡辖境:清末为东布特哈正白旗旗丁生计地,居民为达斡尔族人。民国初年为讷河县
第四区辖区,1915年(民国4年)5月,划归克山设治局。同年7月,划为德都镇(克山县警察第
三区)管辖。1929年(民国18年)划归德都镇设治局。1930年(民国19年)10月,划为德都设治局
第四区(第四保卫团),区公所驻地西撮拉火屯(今永安屯)。1931年(民国20年)6月,改为五区
,区公所驻地石头房子屯。1933年(伪满大同2年)10月,推行保甲制,划为德都县第五保,下
辖9甲。1938年(伪满康德5年)3月,废除保甲制,实行街村制,改为北和村,村公所驻地双龙
泉屯。1942年(伪满康德9年),北和村下辖向阳屯、吴烧锅屯、宝泉山屯、双龙泉屯、石头房
屯、撮拉火屯、靠山屯、托密浅屯、红霍尔基屯、新兴屯、共10屯,97牌,1378户,8844人
。其中男5147人,女3697人。1945年8月县城解放后,划该地为北和区,区公所设在双龙泉屯
。1946年3月,区公所改为区政府。1949年5月,区政府改为区人民政府。同年6月改为二区,
下辖11个村,18个自然屯。1953年1月,省政府批准新兴村(朝鲜族)成立(村级)民族自治村政
府。1959年并村划乡。,将二区划分为双泉、胜利、团结3个乡。双泉乡辖双泉、东兴、宝泉
、一心4个村,9个自然屯,1009户,4155人。1958年9月,撤县成立青山人民公社,双泉乡改
为公社下属管理区,1961年4月,双泉由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驻地双泉屯。下辖双泉、宝泉
、青泉、龙泉、东兴、向阳、一心、三合等8个生产大队,46个生产小队。1980年8月,撤销
了“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改为乡,成立
了乡人民政府。同年11月将龙泉大队、石龙大队划为五大连池市管辖。
1985年,全乡有耕地97698亩,粮豆薯总产3142万斤,平均亩产378斤。其中,粮豆总产
2982.万斤,平均亩产374斤。同1963年相比,粮豆总产增加了1.3倍,亩单产提高了86.1%。
全乡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039马力,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69台,小型拖拉机172合,
联合收割机12台,畜牧机械22台,大中型配套农具224台,大中小型拖车191台,小型配套农
具229台,收获机械28台,农产品加工机械60台。半机械化农具有:手动喷雾器25台、胶轮畜
力大车130台,胶轮手推车70台。实际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个61.2%,机械播耕面积占总播
种面积的56%,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面积的27.8%。全乡施用化肥725吨,平均亩施化肥16.
7斤。全年造林10181亩,育苗156亩,幼林抚育10181亩。畜禽年末存栏:黄牛1117头,奶牛
28头,马822匹,生猪3766头,羊953只,家禽12259只。年产猪肉2072担,牛奶43担,羊肉1
41担,禽肉185担,牛奶530担,羊毛55担,禽蛋1325担。柞蚕放养面积450亩,产柞蚕21担。
养蜂15箱,产蜂蜜100担。水产养殖面积836亩,水产产量115吨,其中养殖产量40吨。乡办企
业有石场、油坊、淀粉厂、冰果厂、建筑工程队等,年产值达38.7万元。
1985年全乡交售商品粮1435.2万斤,平均户交售粮5674斤,人均售粮1218斤,商品率48
%。全乡总收入814.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59.2万元,占总收入的80.9%。人均收入444.36元
,人均收入千元以上的126户,占全乡农业户的4.8%。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农业中学1所,小学8所,在校中、小学生2745人,教职工139人。
乡驻地有卫生院1处,医护人员13人,村卫生所14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4人。乡政府设有电
影管理站,有村电影放映队7个,电影放映机7台。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供销系统和私营商业网点较多。北五公路在境内
通过,村村通电话,屯屯通公路。广大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购置、农副产品的出售
、以及交通联系都十分方便。
八、团结乡
团结乡位于县境西部,乡政府驻地永安屯。距县城西北24.5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26°
1′,北纬48°35′。乡境东邻双泉乡,南以讷谟尔河为界,与建设、和平、太平三乡相望。
西与讷河县接壤,北靠五大连池市界。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居民3756户,总人口17239人,
其中男9002人,女8237人。总人口中汉族占96%,其余为蒙古、满、回等少数民族。乡下辖8
个行政村,12个自然屯。
该乡地势北高南低,均属丘陵地带。气候特征:气温最高月平均零上26.9℃,最低气温
月平均零下26.1℃,年均温0;≥10℃活动积温2100~2500℃,年降水量470毫米,年日照27
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暗棕土、黑土为主,其次为泛滥土、沼泽土、草甸土、
石质土。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谷子、玉米次之,兼种少量油料和经济作物,团结村的烟
叶很有名,该乡是德都县以麦、豆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该乡辖境是德都县开发较早地区,早在明朝崇祯年间(1636~1643年),黑龙江以北的达
斡尔索伦部归服明朝后,开始内迁。迁入该乡境内落居的村屯有索勒格尔、红霍尔基、两间
房、托密浅。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曾派黑龙江、乌刺、宁古塔兵在
红霍尔基屯屯垦戍边。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划为东布特哈正白旗部落。1907年(光绪三十
三年),黑龙江省巡抚程德全续放讷谟尔河北岸毛荒,将此地划为旗丁生计地。民国初期,该
处为讷河县警察第四区辖境。1915年(民国4年)3月,划归克山设治局。同年7月划为克山县警
察第三区辖境,区公所驻地德都镇。1929年(民国18年)始划归德都设治局辖区,次年划为德
都第四区辖境。1931年(民国20年)6月,该地改为第五区。1933年(伪满大同2年),推行保甲
制,划为德都县第五保辖区。1938年(伪满康德5年)3月,实行街村制,该地改为北和村辖境
。1945年8月,县城解放后,划为北和区。1959年并村划乡,2区划为双泉、团结、胜利3个乡
。团结乡下辖靠山、新民、团结3个村,6个自然屯,922户,2597人。1958年9月撤县成立青
山公社,团结乡改为团结管理区。1961年将管理区改建成公社,驻地永安村。1963年复县后
,团结公社下辖有永远、永安、永发、前进、新升、团结6个大队,36个小队,1941户,865
5口人。1967年建立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实行政社
分设后,改为乡,建立乡人民政府。
1985年全乡有耕地107117亩,粮豆薯总产31748万斤,平均亩产321斤。其中粮豆总产30
49.7万斤,平均亩产322斤,同1963年相比粮豆总产量增长1.8倍,亩单产提高81%。全乡拥有
农业机械总动力5517马力。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59台,小型拖拉机80台,载重汽车
6辆,联合收割机18台,畜牧机械28台,农产品加工电动机5台,大中型配套农具197台,大中
小型拖车105台,小型配套农具6台,收获机械16台,农产品加工机械44台。半机械化农具有
胶轮畜力大车850台,手动喷雾器7台,胶轮手推车1300台。实际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8
%,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6%,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面积的22%。全乡施用化肥618
吨,平均亩施化肥11.5斤。全年造林8469亩,育苗171亩,幼林抚育9000亩。畜禽年末存栏:
黄牛2227头,马1418匹。生猪5305头,羊1596只。家禽2842只,养蜂206箱。年产猪肉3300担
,牛肉78担,羊肉133担,禽肉150担,羊毛116担,蜂蜜104担,禽蛋2385担。柞蚕放养1350
亩,柞蚕产量40担。水产养殖面积700亩,水产产量114吨,其中养殖产量25吨。乡办企业有
制油厂、冰棍厂、商店等,年产值31.8万元。
该乡1966年建跃进水库一座,集水面积50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870立方米、设计灌溉面
积5000亩,1985年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是农田灌溉和淡水养殖等多种经营水库。
文教卫生事业,现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8所,在校学生3773人,教职员工2175人。乡卫
生院1所,医护人员18人,设病床12张;有村卫生所17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7人。乡政府驻
地有电影管理站1个,村电影放映队9个,近年来电视机已在农户中普及。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供销社,商业私营网点遍布各村屯,村村通电话
,屯屯通公路。双团公路由东到西贯穿全境,接通干线公路,可直通县城、五大连池、讷河
、嫩江等地。
九、太平乡
太平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太平屯,在县城西25公里处,地理座标北纬48°26
′东经125°52′。乡境东与和平镇,四平乡接壤,南与华山劳改农场相接,西至克山县界,
北以讷谟尔河为界与团结乡隔河相望。土地总面积152平方公里,总户数3585户,总人口172
36人,其中男8886人,女8350人。总人口中汉族占97%,其余为蒙古、回、满等民少数族。下
属11个村,21个自然屯。
该乡地处德都县西南边界,属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气候特征:最高气温月平均零
上26.6℃,最低气温月平均零下26.1℃,年均温0℃,≥10℃活动积温2500℃,年降水量500
毫米、年日照量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黑土、暗棕土为主,依次为草甸土、
沼泽土、泛滥土。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其次是玉米、谷子。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该乡是德都县以麦、豆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该乡辖境,开发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为布特哈辖境。民国初期,为讷河县第四
区管辖。1929年(民国18年)3月划归德都设治局,1930年(民国19年)8月划为德都第三区。19
31年(民国20年)6月改为第四区。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划为西和区辖境,1938年(伪康德5年
)3月改为西和村。1945年8月解放以后,划属西和区。1949年6月,改为第四区。1956年并村
划分时,将四区划分为和平、太平、四平三个乡。太平乡驻地太平屯,共辖太平、平安、南
泉、长庚、庆民、振兴6个村,20个自然屯,1304户,15875口人。1958年9月,德都县撤销改
称青山人民公社,太平乡改为太平管理区。1961年4月,太平、庆民两个管理区合建为太平公
社,驻地太平屯。1963年德都县恢复后,将爱民大队划入,共辖7个生产大队,52个生产小队
,2441户,11458口人。1983年公社改成乡,建立乡人民政府。1984年从南泉村划出蒙古族居
民,建立繁荣蒙古族村,共63户,279人。乡政府驻地太平屯,原名二十一号,系1914年(民
国3年)清丈划井时的土地编号,为兴字二十一号。1945年8月解放后,改为太平屯。
1985年有耕地118477亩,粮豆薯总产3904.9万斤,平均亩产338斤。其中,粮豆总产379
1.6万斤,平均亩产343斤。同1961年相比,粮豆总产增长3倍,平均亩产提高2.2倍。拥有农
业机械总动力6093马力。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55台,小型拖拉机146台,载重汽车3
台,联合收割机1台,畜牧机械67台,农用灌溉动力机械30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柴油机1
13台,大中型配套农具283台,大中小型拖车167台,小型配套农具30台,收获机械116台,农
产品加工机械127台。半机械化农具有手动喷雾器20台,胶轮畜力大车2200台,胶轮手推车2
0台。实际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1%,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0.5%,机械收割面
积占总收割面积的19%。全乡施用化肥820吨,平均亩施化肥13.8斤。全年植树造林面积6396
亩,育苗11亩,幼林抚育面积1.2万亩。牲畜年末存栏,黄牛1031头,奶牛8头,马1087匹,
驴5头,生猪4782头,羊1618只。年产猪肉3270担,牛肉117担,羊肉211担,禽肉152担,牛
奶160担,羊毛114担,禽蛋1673担。放养柞蚕1710亩,产柞蚕85担。水产养殖面积250亩,养
殖产量5吨。
1985年交售商品粮2087.6万斤,平均每户交售5823斤,人均交售1244斤,商品率55.1%。
全乡总收入1110万元,人均收入462元。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4025人,其中中学生613人,教职员工196人。
乡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8人。村卫生所11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5人。乡政府设有电影管理
站,村电影放映队8个。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分局、商店、饭店、旅店,供销和私人商业网点遍布
各自然屯。境内村级公路全部砂石化,村村通电话,屯屯通邮路。德克公路在境内穿过,可
直通县城和克山、讷河2县,交通联络比较方便。
十、四平乡
四平乡位于德都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腰四平在距县城西南23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12
5°59′,北纬48°26′。乡境东至建设乡,南邻华山农场,西靠太平乡,北与和平镇相接。
总面积108.8平方公里,总户数2303户。总人口10602人,其中男5518人,女5084人。总人口
中汉族占97%,其余为回族、满族等。乡政府辖10个行政村,15个自然屯。
该乡地势南高北低,属丘陵地带。气温最高月平均零上26.6℃,最低月平均零下26.1℃
,年均温0℃。≥10℃活动积温2100~2500℃。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
黑土为主,其次为暗棕土、草甸土、沼泽土。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其次为谷子、玉米
。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是德都县以麦、豆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该乡辖境开发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为布特哈副都统辖境。民国初期,属讷河县
第四区辖境。1915年(民国4年)划归克山县警察第三区,1929年(民国18年)划归德都设治局,
为第三区辖境,1931年(民国20年)改为第四区。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划为西和区辖境。19
38年(伪满康德5年)改为西和村,1945年8月解放后,划为西和区(后改为4区)辖境。1956年并
村划乡时,设置四平乡,下辖四平、翻身、济民3个村,24个自然屯,1087户,4653口人。1
958年成立青山人民公社时,将四平乡改为其下属管理区。1961年青山大公社划小,又将四平
、和平两个管理区合并,改为和平公社,驻地解放村。1966年9月将和平公社分为和平、四平
两个公社,四平公社下辖4个生产大队,29个生产小队。1983年改为乡,建立人民政府。乡政
府驻地腰四平屯,原名412号,系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2月,黑龙江省将军程德全派东布
特哈总管福龄出放毛荒时此地段编号为412号。民国初期改为四平街。1921年3月农民代表5人
呈请在四平街设警察分所,3月30日经克山县警察第二区批准,1921年(民国10年)3月30日成
立警察分驻所一处,为第三区二分所。德都设治局成立后,于1930年(民国19年)在四平街设
置警察第二分驻所。1931年(民国20年),全村总人口812人,屯内建有无量观(道教)1座,道
长1人。解放以后,1956年始为乡政府驻地,1958年后为管理区驻地,1966年至今为公社、乡
政府驻地。
1985年全乡有耕地92279亩,粮豆薯总产1889.6万斤,平均亩产219斤,其中粮豆总产17
48.3万斤,平均亩产211斤,同1966年相比,粮豆总产增加23.4%。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988
马力,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65台,小型拖拉机99台,载重汽车2台,联合收割机9台
,畜牧机械51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17台,大中型配套农具206台,大中型拖车38台,小
型配套农具8台。收获机械34台,农产品加工机械83台。半机械化农具有:手动喷雾器30台,
胶轮畜力大车912台,胶轮手推车112台。实际机械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7%,机械播种
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1%,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面积的12.1%。全年造林4467亩,育苗107亩
,幼林抚育8000亩。牲畜年末存栏:黄牛984头,马796匹,驴骡12匹,生猪3827头,羊999只
。家禽22746只,蜂158箱。年产猪肉4310担,牛肉14担,羊肉39担,禽肉8担,牛奶12担,羊
毛36担,蜂蜜19担,禽蛋1850担。放养柞蚕3950亩,产柞蚕36担。水产养殖面积150亩,水产
产量9吨,养殖产量2吨。乡办企业有油坊、亚麻厂等,年产值22.4万元。
1985年全乡交售商品粮996.2万斤,平均每户交售4326斤,人均交售991斤,商品率57%。
全年总收入590.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62.5万元,占总收入的78.3%,人均收入349元。
文教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解放前只有1所小学校,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
学生2440人,教职员工122人。有卫生院1处,医护人员9人,村卫生所11处,乡村医生和卫生
员27人。乡政府设有电影管理站,有村电影放映队6个。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屯屯有商业网点。境内乡村公路网衔接干线公路
可直通县城和克山、讷河2县。村村有电话,屯屯通网路,交通联络比较方便。
十一、建设乡
建设乡位于德都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西9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22°3′,北纬4
8°30′,乡境东邻青山镇和城关乡,南靠华山农场,西与和平、四平相接,北以讷谟尔河为
界,和团结乡隔河相望,总面积131平方公里。居民3135户,总人口14400人,其中男7252,
人,女7148人。总人口中汉族占98%,其余为回、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乡下辖10个行政村2
2个自然屯。
该乡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属漫岗地形,东部较低而平坦。气温最高月平均零上26.6℃,
最低月平均零下26.1℃,年均温0℃。年降水量500毫米,≥10℃活动积温2100~25000℃,年
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115~120天。土壤以黑土为主,其次为泛滥土、暗棕土、沼泽土、草
甸土。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其次为谷子、玉米。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是德都县以
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该乡辖境的都拉色屯,是明朝崇祯年间(1636~1643年)从黑龙江北岸内迁的达斡尔索伦
部村屯,清初为布特哈打牲部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境内开始大面积放荒开发,属东布
特哈境区,民国初期为讷河县第三区辖境,1915年(民国4年)划归克山县,为克山县警察第三
区(德都镇)管辖。1929年(民国8年)德都设治局成立后,于1930年(民国19年)划为德都设设局
第三区辖境。1931年(民国20年)9月,又将三区改为四区。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划为西区辖
境,1938年(伪满康德5年)改为西和村。1945年8月解放后,划为二十五号分区,1946年3月,
改为城西区。1949年6月,城西区改为三区,辖利民、民兴、新立、中心、振兴、富民共6个
行政村,30个自然屯。1956年并村划乡时,3区改为建设乡,下辖万有、富民、利民、中心、
振兴、新立、民兴7个村,32个自然屯,1314户,6954人。1958年9月德都县撤销,成立青山
人民公社,建设乡改为其下属管理区。
1963年复县后,成立建设公社,下辖中心、富民、万有、幸福、民兴、新兴、建国7个大
队,44个生产小队。1983年改为乡,建立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地中心屯,原名二十五号,
系1914年(民国3年)清丈放荒划井时此地的编号。1931年(民国20年)全屯总人口219人,1938
年(伪满康德5年)设有警察分驻所和屯事务所,下辖9个自然屯,19个牌。1945年县城解放后
为二十五号分区驻地。1946年后改名为中心屯,为城西区(后改为三区)区公所驻地。1956年
后为建设乡政府驻地,1958年后改为管理区驻地,1963年至今为公社、乡政府驻地。
1985年全乡有耕地107825亩,粮豆薯总产2853.9万斤,平均亩产360斤,其中粮豆总产2
730.5万斤,平均亩产292斤;同1963年相比,粮豆总产增加1倍,亩单产提高79%。拥有机械
总动力7038马力,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82台,小型拖拉机74台,载重汽车5辆,联合
收割机10台,畜牧机械62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32台,大中型配套农具272台,大中型拖
车47辆,小型拖车74辆,小型配套农具5台,收获机械33台,农产品加工机械59台。半机械化
农具有手动喷雾器40台,胶轮畜力大车227台,胶轮手推车37台。实际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
的59.6%,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1.1%,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面积的13%。全乡施用
化肥1411吨,平均亩施肥27.2斤。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全年造林4232亩,育苗123亩,
幼林抚育8400亩。牲畜年末存栏:黄牛1076头,奶牛13头,马935匹,驴12头,骡10头,生猪
3476头,羊646只。家禽22914只,养蜂23箱。年产猪肉3476担,羊肉18担,禽肉354担,兔肉
48担,牛奶600担,羊毛42担,蜂蜜4担,禽蛋229担。乡办企业有制砖厂、制油厂、采石场等
,年产值74.6万元。
1985年,全乡向国家交售粮食1670.4万斤,平均户交售5328斤,人均交粮1183斤,商品
率61.2%。全年总收入1014.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47.8万元,占总收入的83.5%,人均收入4
70元。
解放前只在中心屯有学堂一所,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3147人,其中
中学生465人,教职员工173人。有卫生院1处,医护人员11人;村卫生所9个,医护人员21人
,达到了一般疾病可就地治疗。乡政府设有电影管理站,村电影放映队8个。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局、商店,每个自然屯都有商业网点。乡政府与各村
之间修有砂石路,村村通电话,屯屯通邮路。境内公路网衔接德克公路,可直通县城和克山
、讷河两县。交通联络极为方便。
十二、朝阳乡
朝阳乡位于县境北部,乡政府驻地朝阳村距县城北57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26°23′,北
纬48°58′。乡境东与种畜场相接,南至引龙河农场界,西与尾山七星泡农场接壤。北以科
洛河为界与嫩江县麦海乡隔河相望。总面积674平方公里,居民1989户,总人口6261人,其中
男3178人,女3083人。总人口中汉族占99%,其余为满、鄂伦春等民族。乡下辖14个村,15个
自然屯。
该乡地处山区,森林茂密,草原辽阔,地势属低山丘陵地带。最高气温月平均零上25℃
,最低气温月平均零下27℃,≥10℃活动积温1600~1800℃,年日照2450~2700小时。年降
水580毫米,无霜期80~100天,土壤以暗棕土为主,其次为草甸土、沼泽土、泛滥土、黑土
。农作物主要生产小麦、大豆。境内耕地面积较少,仅占总土地面积的8.8%。林地、牧草地
较多;林地和宜林地占总土地面积的64.5%,牧草地和宜草地占土地面积的22.5%。人均土地
多,但气温低,无霜期短,交通不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目前经济结构仍以种植业为主,
其次是副业、牧业和林业。近期以农、副促牧,以农牧为林业生产奠定基础,逐步扩大人工
林面积,改变林相,中长期以农业为主,是德都县发展用材林生产基地之一。
该乡辖境,开发于1969年,是为适应战备需要建设的“三线”后方基地,1970年成立德
都县后方基地建设指挥部(驻地今朝阳村),除进行后方基地工程建设外,开始从平原公社动
员社员迁到山上逐步开荒建点。1972年10月成立朝阳人民公社,下辖10个生产大队,居民71
6户,总人口3464人。1983年改为乡,成立乡人民政府。
朝阳乡因地处朝阳山区,故命名朝阳乡。朝阳山区有着光荣革命历史,早在抗日战争时
期(1938~1941),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后方根据地。三路军以朝阳山后方根据地为依托
,在德都、嫩江、讷河、克山等县以及广阔的黑嫩平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浴血奋战,给日
伪军以沉重打击。并在所到之处广泛地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救国斗争,在东北人民
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共北满省委和三路军总指挥部曾设在此地。后方机关建
有卫生院、被服厂、修械所等,开办了军政干校(亦称党员干部训练班),组建教导队。省委
和三路军的领导李兆麟、冯仲云等人都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原北满临
时省委书记张兰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三支队政委赵敬夫、中共北满省委机要秘书崔玉
珠(朝鲜族)和17名教导队战士在1940年7月19日的朝阳山保卫战中壮烈牲牺,长眠在朝阳山区

该乡因地处山区,山产品较丰富。有蕨菜、蘑菇、木耳、猴头、榛子、都柿等,是德都
县蕨菜出口基地。金山村有砂金矿点,虽储量较少,平均品位偏低,但可供地方手工开采。

1985年有耕地78977亩,粮豆薯总产963.7万斤,平均亩产193斤,其中粮豆总产926.3万
斤,平均亩产193斤。同1972年相比,粮豆总产增加2.4倍,亩单产提高53.3%。全年造林268
9亩,其中用材林2157亩,育苗145亩,幼林抚育5200亩。畜禽年末存栏:黄牛1496头,马33
9匹,生猪2028头,羊216只,家禽16863只,养蜂220箱。年产猪肉1600担,羊肉28担,禽肉
35担,牛奶80担,羊毛25担,禽蛋169担。水产养殖面积50亩,水产量8吨。
朝阳乡是德都县建立的第一个山区公社,70年代,县政府在该乡投放大量资金发展农业
机械化,田间作业和非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是我县高速实现机械化试点之一。拥有农
业机械总动力6004马力。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63台,小型拖拉机20台,联合收割机
22台,畜牧机械3台,农产品加工用动力机械39台,大中型配套农具277台,大中小型拖车34
台,农产品加工机械66台。半机械化农具有:胶轮畜力大车300台,胶轮手推车20台。实际机
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7.6%,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56.6%,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
面积的31.2%。全乡施用化肥250吨,平均亩施化肥9.6斤。
1985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95.2万斤,平均每户交售3495斤,人均交售1169斤,商品率7
5.1%。全乡总收入413.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36.3万元,占总收入的81.3%。副业收入33.4万
元,占总收入的8.1%。林、牧业收入11.3万元,仅占总收入的2.7%。人均收入449元。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5所,在校中小学生1004人,教职工94人。乡卫生院一处,医
护人员6人,村卫生所10个,乡村医生和救护人员10人。乡政府设有电影管理站,村电影放映
队10个。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粮库、商店、饭店等单位。各村都有供销分销
点。近几年交通事业有较大发展,修筑了从乡政府驻地至尾山农场四分场38公里乡级公路,
经尾山农场专用公路衔接北五公路可直达县城。开辟了直达县城的客运线路,交通状况得到
很大改善。
十三、莲花山乡
莲花山乡位于县境北部,乡政府驻地莲花山距县城东北120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26°46
′,北纬48°59′。乡境东与兴安乡相接,南与龙门农场相接,西至县种畜场界,北邻孙吴
县。总面积约361平方公里。居民677户,总人口2950人,其中男1579人,女1371人。总人口
中汉族占98%,其余为回、满等少数民族。乡下属10个行政村,10个目然屯。该乡地势东高西
低,属山区丘陵地带。气候特征:最高气温月平均零上25℃,最低气温月平均零下27℃。≤
10℃活动积温1600~1800℃,年日照2450~2700小时,年降水580毫米,无霜期80~100天。
土壤以暗棕土为主,其次为草甸土、沼泽土、泛滥土。农作物以小麦为主,近几年大豆、谷
子等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该乡人均土地虽多,但气温低,交通不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目
前经济结构以种植为主,近期以农、副促牧,为林业生产奠定基础,逐步扩大人工林面积,
改变林相,是德都县发展用材林生产基地之一。
该乡辖境于1979年6月成立人民公社,因境内有莲花山,故以山命名为莲花山人民公社。
下辖8个生产大队,621户,2851人,多数居民是从山下平原公社动员迁入的。1983年改为乡
,成立乡人民政府。
莲花乡因地处山区,山产品较丰富,盛产榛子、蘑菇、木耳、猴头、蕨菜、中草药等,
还有名贵的梅花鹿、黑熊、野猪、飞龙、丹顶鹤等。
1985年有耕地43256亩,粮豆薯总产191.2万斤,平均亩产109斤。其中,粮豆总产183.2
万斤,平均亩产109斤。该乡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粮豆产量一直不稳定。全年造林5290亩
,育苗72亩,幼林抚育6000亩。畜禽年末存栏:黄牛745头,马匹195,生猪772头,羊290只
,家禽12025只。养蜂60箱。生产猪肉1026担,禽肉5担,羊毛4担,蜂蜜64担,禽蛋800担。
水产产量47吨。
莲花山乡是德都县70年代末期高速实现农业机械化试点之一,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拥
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64马力。主要农具有:大中型拖拉机51台,载重汽车3辆,联合收割机2
2台,推土机2台,机械喷雾器2部,畜牧机械3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械8台,大中型配套农具
277台,大中型拖车15辆,收割机械19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9台。半机械化农具有手动喷雾器
18台,胶轮畜力大车12台,胶轮手推车46台。实际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4.8%,机械播种
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1.4%,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面积的67.9%,非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
化。全乡施用化肥14吨,平均亩施化肥1.6斤。
1985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8.4万斤,平均每户交售567斤,人均交售138斤,商品率21%。
全年总收入66.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2.4万元,占总收入的64%;牧业收入3.2万元,占总
收入的4.8%;副业收入15.5万元,占总收入的23.4%。人均收入169元,比全县农村乡(镇)人
均收入低62%。人均收入500元以上的户数有20户,占总户数的4.3%;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的
仅有4户,占总户数的0.6%。是德都县贫困乡之一。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中小学生407人,教职员工41人。乡卫生院1处,医
护人员5人;村卫生所11处,医护人员14人。乡政府设有电影管理站,有放映队1个,放映机
1台,放映点10个。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商店,村村有供销商业网点。近几年修筑了乡政
府驻地至龙门3分场乡级公路56公里,可衔接哈黑公路488公里+800米处,可直接通龙镇和县
城,交通落后状况得到一定改善。
十四、兴安乡
兴安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乡政府驻地兴安村距县城东北120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27°11
′,北纬48°57′。乡境东与逊克县相接,南邻襄河农场和沾河林业局施业区,西与莲花山
乡、龙门龙场接壤,北以孙吴县为邻。总面积417平方公里,居民765户,总人口3447人。其
中男1821人,女1626人;总人口中汉族占98%,其余为回、满等少数民族。乡下属12个行政村
,12个自然屯。
该乡地势北高南低,属山区丘陵地带。林地和宜林地占总土地面积的63.4%,牧草地和宜
牧草地占总面积的25.5%。气候特征:最高气温月平均零上25%,最低气温月平均零下27℃,
≥10℃活动积温1800~1800℃,年日照2450~2700小时,年降水580毫米,无霜期80~100天
。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其次为沼泽土、草甸土、黑土。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其次为杂
粮和薯类。该乡人均土地较多,但气温低,交通不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目前以种植业为
主。近期以农、副业促进畜牧业发展,为林业生产奠定基础,逐步扩大人工林面积,改变林
相。中长期以林业为主,是德都县用材林生产基地之一。
该乡原名兴安公社,以地处小兴安岭而命名。建于1979年6月,为新开发的山区公社,下
辖11个生产大队,981户,4454人,多数居民是由山下平原公社动员迁入。1983年改为乡,成
立乡人民政府。
兴安乡因地处小兴安岭边缘山区,山产品较丰富。境内有榛子、木耳、猴头、蘑菇、蕨
菜、都柿等。山产品是农民副业生产收入的主要来源。
1985年有耕地36500亩,粮豆薯总产234.3万斤,平均亩产105斤;其中粮豆总产207.3万
斤,平均亩产100斤,是德都县粮豆亩单产最低的乡。全年造林4060亩,育苗54亩,幼林抚育
8276亩。畜禽年末存栏:黄牛671头,马76匹,生猪771头,羊100只,家禽4930只。养蜂200
箱。年产猪肉125担,禽肉2担,蜂蜜64担,禽蛋77担。水产产量34吨。乡办企业有木材加工
厂,年产值5万元。
全乡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11马力。主要农机具有:大中型拖拉机59台,小型拖拉机5台
,载重汽车2台,联合收割机12台,农产品加工动力机车9台,大中型配套农具293台,大中小
型拖车19台,收获机械4台。半机械化农具有:胶轮畜力大车14台,胶轮手推车127台。实际
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1%,机械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3.8%,机械收割面积占总收割
面积的69%。施用化肥64吨,平均亩施化肥5.6斤。
1985年向国家交粮1.8万斤,人均交售商品粮5.5斤。全乡总收入92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
532万元,占总收入的57.8%,人均收入112元。是德都县经济上的贫困乡。
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555名,教职员工44人。有乡卫院1所,医护人员
4名;村卫生所12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人。乡政府设有电影放映队1个,电影放映点10个
。乡政府驻地设有银行营业所、邮电局、供销社等服务单位。近几年修筑了乡政府至哈黑公
路432公里处的18公里乡级公路和50.4公里村级公路,境内外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