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作物
第二节 农作物
一、粮食作物
1929年(民国18年),德都设治局设立,全局共有耕地30000垧(每垧为2880方弓),粮食总
产量5708万斤,平均垧单产1903斤。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高粱、苞米、谷子、
糜子、稗子、大豆、小豆。
1932年(伪大同元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入侵德都县以后,在日伪统治者残酷的政治压迫
和经济掠夺下,农业生产凋敝,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广大农民生活艰辛
,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生活资料实行票据制,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不少农民流离失所
,过着逃亡生活,耕地由于无人或无力耕种,大片荒弃。1933年(伪大同2年),全县耕种的土
地由1932年的70.4万亩减少到26.7万亩,荒弃了43.7万亩耕地。直到1940年(伪康德7年),全
县耕地面积才恢复到1932年的数量。但是,粮食作物的产量始终不高、不稳。
伪满时期,粮食作物的品种有:大麦、小麦、燕麦、乔麦、高粱、谷子、苞米、黍、稗
、水稻、大豆、小豆、云豆等。
1945年8月,德都县解放以后,经过“剿匪”、“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等斗争,特
别是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使战争和匪患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得到初步恢复。获得解放、得
到土地的广大贫苦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努力生产,
多打粮食,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同时,积极开垦荒地(包括二荒地、撂荒地和生荒地),扩
大耕地面积。到1948年末全县耕地面积达到4423.5垧(1垧=3600方弓),比1946年耕地面积增
加34.02%。粮食作物的产量也有较大的增长,仅1948年秋,为支援前线负担公粮7614吨(不包
括小麦公粮任务),公草706吨。
建国以后,本县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谷子、苞米、高粱、糜子、稗子等。主要以
小麦、大豆、谷子、苞米为主,是黑龙江省的主要麦豆生产基地之一。1985年,全县粮豆亩
产比1949年增长87%,平均年递增2.42%;总产增长184.44%,平均年递增5.07%。建国后37年
间,本县粮食作物生产,可分为6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1957年),是粮食作物生产恢复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县委、县政府
把农业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村的互助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全县实现了农
业生产高级合作化,完成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同时,在全县推广精耕细作、新的农
业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施肥、新型农具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措施,使粮食作物生产得到
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全县粮豆年平均亩产143斤,年亩产最高179斤(1956年),年亩产最
低95斤(1951年);年平均总产9239.9万斤,最高年总产12526.6万斤(1956年),最低年总产6
082.5万斤;年平均交售粮食3066.8万斤,年平均商品率33.19%,最高年交售粮食5438万斤(
1956年),最低交售粮食1940万斤(1951年)。
第二时期(1958~1962年),德都县建制撤销,并入北安县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人
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出现了“一平二调”、“共产风”和农业生产中的“瞎指挥
”,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作物生产降到建国后的最低水平。按统计数字计
算,原德都县境内的粮豆年平均亩产143斤,最高年亩产186斤(1959年),最低年亩产106斤(
1961年),年平均总产8272.1万斤。平均年交售粮食4568.1万斤;最高年交售粮食8367万斤,
商品率76.05%;最低年交售粮食2230万斤(1961年),商品率40.77%。
第三个时期(1963~1966年),德都县建制恢复后的农业生产发展时期。年粮豆平均亩产
176斤,最高年亩产212斤(1966年),最低年亩产144斤(1965年)。粮豆总产年平均10948.6万
斤,最高年总产14187万斤(1966年),最低年总产9138.7万斤(1965年)。平均年交售粮食453
6万斤,平均商品率41.43%;最高年交售粮食6124.6万斤(1966年),商品率38.6%;最低年交
售粮食3213万斤(1965年),商品率31.13%。
第四个时期(1967~1976年),粮食作物生产缓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
命”中的极“左”思想的影响,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作
物生产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不少社队采取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广种薄收,给自然生态平衡和以后的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后果。粮豆年平均亩产22
3斤,最高年亩产310斤(1975年),最低年亩产152斤(1969年)。粮豆平均年总产16132.9万斤
,最高年总产22675.7万斤(1975年),最低年总产11149.8万斤(1969年)。平均年交售粮食69
23.8万斤,商品率42.92%;最高年交粮10190.9万斤(1975年),商品率44.9%;最低年交粮43
91.4万斤(1972年),商品率36.01%。
第五个时期(1977~1982年),粮食作物生产稳定发展时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党
在农村的各项正确政策逐步得到落实,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农村实行了各
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对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了粮食作物
生产的发展,粮豆年平均亩产254斤,最高年亩产粮食308斤(1978年),最低年亩产粮食215斤
(1977年)。粮豆总产年平均20327.5万厅,最高总产粮食23068万斤(1978年),最低年总产粮
食15990.9万斤(1977年)。年平均交售粮食8333.8万斤,商品率41.00%;最高年交售粮食986
7.9万斤(1978年),商品率42.78%;最低年交售粮食5235.5万斤(1977年),商品率32.74%。
第六个时期(1983~1985年),粮食生产大发展时期。1983年,全县农业普遍实行了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豆作物生产得到迅速稳定的发展
,粮豆作物的亩产、总产、商品率(除去人口增长因素)都成为历史的最好时期。3年平均亩产
粮食282斤,最高年亩产粮食289斤(1985年),最低年亩产粮食272斤(1983年)。粮豆年平均总
产24139.6万斤,最高年总产25522.6万斤(1985年),最低年总产22139.9万斤(1983年)。平均
年交售粮食12443.7万斤,商品率51.55%;最高年交售粮食14509.2万斤(1985年),商品率56
.85%;最低年交售粮食10803.2万斤(1983年),商品率51.45%。
二、经济作物
民国时期,德都设治局境内的经济作物只有麻籽一种(主要用于制造麻籽油,供食用)。
据民国档案记载,1930年(民国19年),境内种植麻籽面积1.92万亩(注:当时面积单位是1垧
=2880弓=10亩),总产173.6万斤,垧产904斤。
伪满时期,经济作物品种有;青麻、麻籽、苏子、烟草。
1945年9月德都解放以后,经济作物品种有向日葵、线麻、苏子、烟叶。1952年引进青麻
、甜菜,1957年开始种药材,1975年引进菜籽,1981年引进亚麻。建国初,本县经济作物种
植面积增长比较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所增长。1980年经济作物面积21439亩,
比1949年增长1.14倍,占总播种面积的2.16%。随着农业经济体制第一步改革的完成,本县从
1984年以后开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85年全县经济
作物品种有向日葵、油菜籽、苏籽、亚麻、线麻、甜菜、烟叶、药材,经济作物面积达到47
45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88%,比1980年增长1.21倍。
三、蔬菜作物
民国时期,本县蔬菜作物品种有白菜、甘蓝(大头菜)、萝卜、胡萝卜、芹菜、辣椒、葱
、蒜、菠菜、茄子、柿子、香菜、人头疙瘩、黄瓜、角瓜、窝瓜、豆角、豌豆、蚕豆、豇豆
等。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多,据民国档案记载,1930年(民国19年)德都设治局境内蔬菜总产为
10万斤。
伪满时期,蔬菜种植和产量有所增加,1936年(伪康德3年)后,引进马铃薯。
1945年本县解放以后,蔬菜生产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蔬菜品种均为当地旧有品种,较
为杂乱。1949年,全县种植蔬菜9780亩,总产985万斤,亩产1007斤。
建国以后,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为解决城镇居民的蔬菜需求和供应,1956年县委决定
由县供销联合社负责城镇居民用菜生产和供销工作,1958年改由商业部门组织城镇居民用菜
的生产和供销工作。1961年,在青山人民公社五三大队的第二、三生产队,开始有计划地种
植蔬菜,作为生产队的副业生产。1964年,县委为了满足城镇居民用菜的需求,把蔬菜生产
有计划地落实到城郊部分生产队。1973年以后,城郊生产蔬菜的生产队进入半农半菜阶段,
不再担负粮食征购任务。1978年,生产蔬菜的生产队进入以蔬菜生产为主的阶段。1985年末
,城关乡有五三、德利、合心、青山等4个专业蔬菜生产村,供应城镇居民用菜。农村乡镇的
蔬菜生产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198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7517亩,亩产2284斤,总产
4000.4万斤。
1981年以前,本县的蔬菜生产,以露地生产为主,保护生产面积较少,生产管理粗放,
产量较低。1982年以后,蔬菜生产由粗放式栽培向集约栽培形式发展,逐步缩小露地栽培面
积,扩大保护生产地面积。1985年,全县蔬菜生产建起大小塑料棚4.13万平方米,温室1500
平方米,地膜600亩。同时,改变了过去的原床育苗,不移植的栽培方法,采取营养块育苗,
全部移植的栽培方法,使蔬菜苗龄长、苗壮,提前了蔬菜上市时间,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增
加了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
四、瓜果作物
(一)瓜类:德都县瓜类作物主要有:西瓜、香瓜,这两个作物是德都县秋季的主要果品
食物,清朝末期开始种植,民国、伪满时期种植面积和产量无资料记载。
1945年解放以后,县内瓜类生产主要是农民个体零星种植。1956年以后由农业生产合作
社种植,1958年以后,由生产队种植(或承包给社员),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由农
民个体生产经营。1985年末,全县瓜类种植面积3005亩,亩产1296斤,总产389.5万斤。
(二)果树:德都县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寒冷,栽培肉果类树
种较少。栽培品种只有李子、马铃果。50年代初期,五大连池农场试验栽培小苹果成功后,
县委和县政府号召农业生产合作社试办果园,农户个人栽种果树。从1956~1962年全县共建
起永安、永远、青山、中心、龙泉、红升、合心、龙头8处集体果园。集体试栽果树的成功,
带动起社员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树的热潮。果树栽种最高年份的1970年,全县果树栽种面积10
8亩,品种有:黄太平、青太平、大秋果、花红、铃果、黄海棠、李子、马铃果、波利果、小
苹果、黄槐、沙果、胡椒果。水果产量最高的1974年,总产9.46万斤,亩产394斤。1975年以
后,县内果类生产由于受高纬度低温的自然条件限制,冬季严寒使果树受冻发育不良和病虫
害的危害,果树大量死掉,果品产量也不稳定,果园面积大量减少,到1985年全县仅存果园
129亩,总产1.05万斤,亩产81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