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耕作制度

第三节 耕作制度


一、土壤耕作制度
德都县自开垦以来,土壤耕作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镐作。1945年本县解放以前,广大贫苦农民无耕畜或少耕畜的较多,多数靠人力用铁
镐刨开垦荒地,刨后用镐钩成垄种植农作物。建国以后,镐作耕种方式渐少,现今只有在房
前屋后的小园田和私人零星开垦的荒地块上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垄作。50年代以前,本县垄作耕种主要靠畜力拉大犁起垄。1959年开始采用机械起垄
耕作。垄宽一般为60~70厘米(1.8~2.1尺)。县内实行垄作的作物有:大豆、谷子、苞米、
高粱、糜子、稗子、薯类等粮食作物;线麻、麻籽、苏子、甜菜、烟草等经济作物;白菜、
甘蓝(大头菜)、茄子、蕃茄(柿子)、辣椒、葱、蒜、黄瓜、豆角等蔬菜作物;西瓜、香瓜等
瓜果类作物。
3、平作。即将耕地翻、耙、捞、压、整平后不起垄,直接播种,实行平播平管。平作翻
地深度一般在18~22公分。1976年,县内推广平翻深松,改变了作物生长环境,对农作物增
产起到了一定作用。本县平作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水稻、亚麻,70年代后期虽试行
大豆和谷子平作耕法,增产效果不明显,没有推广开。1979年,试行软茬(如大豆茬等)耙茬
平作小麦,取得一定增产效果。
4、畦田。本县畦田耕作的农作物,主要是蔬菜作物,面积较少。
二、种植
(一)种植方式
德都县地处高寒地区,农作物种植实行一年一熟制,主要以小麦、大豆、谷子、苞米为
主。
1、轮作。俗称调茬,是本县农作物种植中的传统经验,群众说:“调茬如上粪”。195
7年以前,在轮作中只注重调换茬口,深翻耕地较少。1958年,在制定全县农业规划中,结合
土壤普查,开始实行调开茬口,轮流深翻,精耕细作,保持土壤肥力的增产措施。本县土壤
轮作有3种基本方式:麦-豆-杂(包括苞米、谷子、高粱、糜子、马铃薯);麦-麦-豆-杂
;豆-麦-杂(此种方式较少)。
2、连作。即一种作物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种植。这种耕作方式耕地必须肥力大,并且要
防治病虫害,才能保证农作物生长良好。本县连作的作物有:小麦(主要在山区)、水稻、黄
烟。
3、混种。即在同一块耕地中,两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按植棵高短不同搭配,按一定的比
例,混合播种。1953年,德都县在学习肇州丰产经验中,推广苞米地带云豆、大豆、小豆,
大豆地带麻籽,马铃薯地带云豆等混种方式。1955年,全县共实行混种的农作物7455亩。19
75年,县内再次推广农作物混种方式,混种的农作物主要有谷子和高粱,苞米地带云豆。四
平人民公社翻身大队二队的30亩谷子混种高粱,亩产550斤。其中:谷子340斤,高粱210斤。

4、间种。即在一块耕地中间隔种植两种以上农作物(高矮搭配)。隔垄隔行比例有:6∶
6和5∶6∶12,1975年引进推广此法。间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和苞米、大豆和小麦、苞米
和马铃薯等,效果较好。1975年,和平人民公社新立大队三队30亩小麦和苞米间种,亩产66
2斤。其中:15亩小麦亩产523斤,15亩苞米亩产800斤。城关人民公社青山大队科研室47亩大
豆和小麦间种,平均亩产385.6斤。其中:33.7亩小麦亩产415.7斤;13.3亩大豆亩产309.4斤

5、圈种。县内旧有习惯为耕地两头圈种麻籽和苏子,以防止牲畜家禽损害庄稼。70年代
,曾推广矮棵农作物地块用苞米四周圈10米方法,起到了防风增产的效果。
6、复种。早熟作物收获后,在同一地块上复种其它作物。本县是一年一熟制,只有小麦
成熟较早。1975年,试行小麦地复种白菜、苞米和豆类青贮饲料,均未成功。
(二)种植方法
1、直播。县内农作物(除部分蔬菜外)均为直播。农作物直播的主要方法有埯种、扣种、
耲种。
埯种。人力用铁镐刨坑、点种、埋土。70年代实行科学种田时,埯种先划印,然后刨坑
、坐水、撒手把粪、下种、复土、踩实。主要适用于苞米、蔬菜、瓜类的播种。
扣种。用畜力大犁开沟,用手点播。60年代以后,开始使用七铧犁和扣种机,适用于大
豆的播种。
耲种。用木制畜力耲耙开沟,用点籽葫芦(人工)点籽踩底格,扶拉子扶土。60年代以后
,逐渐使用改革的新型畜力耲耙、机引龙江一号等精量点播耲种。此种方法适用于谷子、大
豆、苞米、糜子等作物播种。
平种。前一年秋天,将耕地深翻后整平耙细,春播时用人工扬籽散播或畜力播种机和机
引播种机平播。平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大豆、谷子也曾试行过平播,但没有大面
积推广。
移栽。移栽作物主要是蔬菜、水稻、苞米。移栽:即先在室内或塑料大棚中育好苗,然
后移植到大片耕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