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农业技术

第四节 农业技术


民国、伪满时期,德都县农业生产采用的是非常落后的生产技术。解放初期,仍沿用当
地旧的耕作、栽培方法,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耕作粗糙,产量低,生产效率不高。
建国后,在沿用旧有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新的农业技术。1952年在三区(今
建设乡富民村)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新的耕作方式、精选和纯化种子、科学施肥、病
虫害防治、新型农具、田间管理等新的农业技术。同年10月24日,县委发出《关于推广肇源
丰产经验的决定》,领导全县农民学习和推广“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分期追肥”等肇源丰
产经验。县委、县政府号召广大干部和农民在推广运用肇源丰产经验的同时,总结本县农民
中长期积累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训练了1500名(其中妇女为5
00名)农业技术推广员,推进了农业技术改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3年1月,全县组
织100人到肇源县实地参观学习,加快了全县推广肇源丰产经验的步伐,推广了深翻细耙、顶
浆打垄、缩垄增行、宽播、平播、合理密植等农业技术,进一步改革了旧的耕作制度。1953
年三、四、五区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有专职农业技术推广干部18人。1954年,全县7个区
全部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1955年,德都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建立,形成了县区两级农业
技术推广网。1957年,全县共有专职农业技术干部39人。1958年贯彻和推行农业“八字宪法
”(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使农业技术有了新的发展。70年代,实行山、水、
林、田、路综合治理,推广科学种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6年建立德都县农业科学
研究所,针对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技术问题,以肥、密、种、管为重点,进行田间试
验和调查研究,研究主要农作物的科学施肥技术、种植密度与地力、品种栽培方法的关系,
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积累了许多新技术和经验。1978年建立健全了县、
社、大队、小队四级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网,充分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的作用,推动了农业科学
种田的发展。1965~1979年,全县共培训农民技术人员8200人次,其中:培养出合格农业技
术员100人。1982年,经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培训、考试,有73人获得农业技术员证书。同年
,德都县农业植物保护服务公司建立,当年服务面积1.4万亩,技术培训100人,技术咨询40
00人,为农户喷药1.68万亩。同年还实行了县、社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签
订“农业技术承包合同制”的方法,签订“农业技术承包合同”36份。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与建设公社富民一队签订农业技术承包1年的合同,使这个生产队由穷变富。1983年,全县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过去面向生产队改变为面向千家万户,全县
建立了30个植保科技户,391个新技术示范户,693个高产重点户,7个生产大队科研室,初步
形成了1个新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1984年,县、乡、村分别建立了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分公
司、服务社,形成了三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负责全县的农业技术咨询,培训和经营各种农
用物资。当年为农户服务的农田面积26.3万亩,技术承包面积3940亩,经销化肥60吨,农药
30吨,良种505吨。1985年,全县共推广19项新技术措施,总面积525083亩,纯经济收入438
2.9万元。
一、土壤耕作技术
1、秋翻地。秋翻地是改变农作物生产条件、消灭虫灾和杂草(特别是苣荬菜)的有效办法
。本县境内在建国前,绝大部分农户不翻地,只有极少数南部省份来的移民实行秋翻地。19
50年,开始在全县农村宣传和推广秋翻地,当年秋翻地3758亩。此后,逐步推广,成为本县
重要的土地耕作方法。秋翻地主要适用于麦茬、谷茬、高粱茬、苞米茬等。
2、深松。即用拖拉机带深松犁,在翻地、起垄或趟地的同时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改
善土壤理化性质,加速土壤熟化,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本县1975年开始在苞
米、大豆地垄沟进行深松试验和示范。1976年,推广垄沟深松和平翻深松。1979年,全县深
松的耕地面积达25万亩,其中:大豆垄沟深松18万亩,苞米垄沟深松7万亩。当年在新发公社
对深松耕法调查的结果是:苞米垄沟深松平均增产8.1%,大豆垄沟深松平均增产6.3%,此项
科研项目获黑龙江省科研成果3等奖。1981年,全县苞米、谷子、大豆3种农作物深松17.5万
亩,占3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3%。
3、土壤养分化验。1978~1979年,县内进行了土壤养分化验工作,两年共测定耕地5万
亩,为根据地力确定施用化肥品种、比例,科学施肥、经济施肥、降低成本、提高农作物产
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4、土壤普查。1980年10月~1984年12月,在县内开展了土壤普查工作,总普查面积600
1584亩,其中:县属面积5592392亩,非县属面积409192亩。这次土壤普查,挖掘主剖面686
个,检查面1025个,采取纸盒标本684个,耕层农化样617个,剖面诊断农化样315个,地块速
测农化样183个,农肥化样54个;化验1万余项次;编绘出全县土壤图、各种养分图、土地利
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共175张,编制土壤普查说明书31篇。通过普查
,基本弄清了全县各类土壤的分布、面积以及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侵蚀程度和危害土壤障
碍因素等,为土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播种技术
小麦 建国以前,播法主要采用大垄麦子,一垄三沟播种代压沟,垄上双苗眼,石秧分
地基础上一犁压一犁的方法。1949年,推广使用“肇州号”马拉播种机,播法为双苗眼加宽
和三苗眼。1954年试行小麦平播,行距为15公分和7.5公分。1955年,推广小麦平播面积694
5亩。1960年引进和推广机引谷物播种机,实行小麦15公分平播。1964年,小麦平播面积占小
麦播种面积的97.5%。1970年试行和推广小麦36公分宽窄行双条播,播深3~7公分,此法高产
。1973年以后,小麦以45公分和36公分双条播种为主要播法。
大豆 旧式播种方法有扣种(垄沟点籽),耲种(手点籽),趟种平板地、靠山耲(大垄两帮
开沟)。1953年开始推广6公分双条播、扣种加宽苗眼、耲种加宽苗眼等新播法。1954年,试
行大豆平播双苗眼(苗眼宽10~12公分,垄宽60公分)。1968年,试行大豆15公分平播。1970
年,推广大豆垄上三条等距点播,亩增产30%。1973年,推广大豆满垄灌播种方法。1975年,
引进推广“龙江一号”机引精量点播机播种大豆。1976年,县内自行研制单体马拉精量点播
机播种大豆。1977年,全县大面积推广大豆垄上双行和3行播法,取得较好的收益,到1979年
已经推广12万亩,占大豆播种面积的54%。
谷子 旧式播法为畜力耲耙,人工点葫芦点籽。1953年开始推广耲种加宽苗眼、增加株
数。1974年,开始推广谷子垄上3条播,到1979年谷子垄上3条播种面积已占谷子播种面积的
76%。同期试验推广谷子平播平管,取得了粮草双增收的效果,但没有大面积推广。
苞米 旧式播法有耲种(耲耙开沟,人工手点籽)、趟种(破茬开沟、人工手点籽)、扣种
(垄沟手点籽、破茬扣土)、扣种(人工铁镐刨坑、手点籽)。1953年后实行埯种抓把粪和种耲
滤口肥。1970年,推广苞米机播一垄双行,单产增加一倍。1975年引进了“龙江一号”垄上
机播,埯种实行划印、刨坑、把粪、下种、复土、踩实,一埯双株或一埯4株。1976年,推广
新式畜力耲耙垄上双行播法和单体畜力精量点播。1965年,县内开始推广苞米育苗移栽,70
年代曾普遍推广用塑料棚育苗和营养块育苗,主要用于缺苗补苗。
水稻 主要采用平播方法,分水平播和旱平播两种。50年代以前水稻平播用人工扬籽散
播(俗称漫撒籽),70年代初开始使用机引或畜力播种机进行条播和点播。水稻旱平播,是在
旱整地的稻田上用机械播种机15公分直接播种,然后将水放入稻田。1985年,引进水稻工厂
化旱育秧新技术,当年栽种水稻75亩,开辟了水稻生产的新途径。
蔬菜 旧式播法有镐种(人工用铁镐刨坑、点籽、复土)和耲种2种。1965年,开始建温床
育苗移栽。1972年以后,推广用塑料大棚育苗和营养块育苗,移栽面积不断扩大。1980年,
开始引进推广地膜覆盖种植蔬菜。
三、保护地生产技术
1、温床。本县县城郊区蔬菜生产队从1965年开始推广蔬菜温床育苗移栽技术,当年建温
床600平方米。1979年温床面积达2万平方米。
2、温室。1969年,城关人民公社五三生产大队第3生产队始建温室2300平方米。1978年
,建日照温室1140平方米,当年春节,县城第一次供应德都县冬季自产的韭菜。1985年,全
县有温室1500平方米。
3、塑料大棚。本县1972年开始试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当年试用400平方米。1973年增
到1000平方米,1979年增到8800平方米,1985年达到4.1万平方米。
4、塑料地膜。1981年引进塑料地膜,当年有130亩角瓜和茄子使用了地膜。1985年,塑
料地膜应用面积增到1000亩。应用到角瓜、茄子、柿子、青椒、黄瓜、西瓜、香瓜等作物的
生产上。
四、苞米人工辅助授粉
1954年,德都县引进推广苞米人工辅助授粉技术。1955年,苞米人工辅助授粉面积达29
790亩,占当年苞米播种面积的27.4%。此后,一直推广沿用至今。
五、人工促进农作物早熟
1955年,县内开始推广大豆掐尖、苞米去蓼技术,促进了大豆、苞米早熟。70年代初,
开始推广苞米扒皮站杆晒技术,大豆掐尖技术未推广开,苞米去蓼技术和苞米扒皮站杆技术
一直推广沿用至今。
六、农作物生长调节剂
1972年,本县开始对农作物生长调节剂增长灵、矮壮素、三碘甲酸在大豆生产上进行应
用研究。
1980年开始试验三十烷醇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1981年,全县推广大豆喷亚硫酸氢钠
5万亩,占大豆播种面积的23%。1983年,全县11个公社64个点,对小麦、大豆、苞米、蔬菜
等十种作物(16119.8亩)进行了三十烷醇应用试验。大豆花期喷洒三十烷醇,植株增高3~7公
分,百粒重提高0.3~0.9克,熟期提前2~3天,增产幅度为8.5~14.7%,大豆三十烷醇拌种
增产15.7%,三十烷醇与其他微肥混合拌种均有增产效果,以与铜酸铵混合拌种效果最好,增
产17.6%。苞米抽穗前叶面喷洒三十烷醇,促进玉米植株及雌穗的生产,植株增高7~15公分
,穗增长0.2~3公分,穗增粗0.62公分,百粒重增加0.2~3.5克,单位面积产量增加6.1~2
1.3%。小麦扬花期喷施三十烷醇增产11.4~17.4%。蔬菜施用三十烷醇叶面喷施,产量明显提
高,茄子、青椒、蕃茄、黄瓜等早上市6~7天;茄果类作物喷施三十烷醇增产22.9~41%。1
985年,全县有6万亩地推广施用三十烷醇,其中小麦拌种4万亩,蔬菜施用2万亩。
1985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新发乡合民村对青椒进行喷洒西门冬氨酸铜试验,使青椒
提前上市4天,对照增产21.2%,亩增产484.7斤。并对防治青椒炭病有较好效果,防止青椒的
“三落”有良好作用。小麦用“802”广增素浸种试验,对照增产5.12%。同年,县农民中等
专业学校进行石油助长剂对大豆增产效果试验,石油助长剂拌种对照增产34.5%,拌种的加叶
面喷洒,对照增产23%,叶面喷洒对照增产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