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种子
第六节 种子
一、良种繁育体系
民国、伪满时期,全县没有农作物种子科学繁育和推广的机构,主要靠农家自选自用。
建国后,党和政府开始抓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工作,制定了“就地选优、就地推广”的种子工
作方针。1952年建立德都县示范繁殖农场,担负示范、栽培、繁殖农作物优良品种,解决原
有品种不一、混杂、质量差,产量低下的问题,推广精选种子技术和优良品种。1956年建立
县种子管理站,负责全县良种的繁育、引进和推广工作。1958年后,根据“自选自繁、自留
自用”“就地繁殖、就地推广”的方针,建立种子田,进行选种、育种、繁殖和种子复壮工
作,基本形成了县、社、队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同年建立青山良种库(当时德都县并入北安县
)负责种子收购和供应工作。1963年以后,根据“四自一辅”(即:自繁、自选、自留、自用
,辅之以调剂)的方针,全县建立起四级种子繁育体系(即:县有良种场,社有种子站,大队
有种子队,小队有种子田)。1979年按照“四化一供”(即: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
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县统一供应良种)的方针,建立了德都县种子公司,
整顿和加强了县药泉山良种场,建立了合民(新发公社合民大队)、新立(和平公社新立大队)
两处县办集体良种场(耕地4335亩)和13个公社良种场、8个良种队繁殖点(耕地面积95152亩)
,形成了县良种繁育基地。1979~1980年,两年共提供各种农作物良种1499万斤。1983年,
随着全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良种繁育体系由县、社、队四级良种繁育体系改变
为县、组、户新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1984年在龙镇农场附近垦荒1500亩,建立了德都县第
二良种场,承担良种繁育任务。1985年,全县共有永安、和民、胜利、龙丰、建民、万有等
6个良种繁殖点,110个良种示范户,1350个良种繁殖专业户;聘请了46名基层种子检验员,
形成新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良种繁育和推广
解放前,德都县不重视农作物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农作物品种多、杂、混、劣。解放后
,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农作物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工作。50年代,主要是农家优良品种精选、复
壮和推广。同时引进、繁育和推广少量的优良品种。1952年全县良种播种面积8.55万亩,占
总播种面积的12%。50年代后期,小麦良种取代了原有的农家品种。60年代,县内引进、繁育
和推广的农作物优良品种较多,小麦、大豆、水稻等种子实现了更新换代。1964年,全县农
作物优良品种播种面积527958亩,占总播种面积的78%。1970年,开始引进和推广苞米双交种
和单交种。1979年,在全县开展了种子普查工作,将原有的五大作物的64个品种,整顿明确
为18个品种,解决了新的种子混杂问题。1980年,开始重视蔬菜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
。截止1985年,县内的小麦、大豆、谷子、苞米、水稻、蔬菜基本上实现了良种化。
1、小麦。德都县原有农家品种有:火麦子、大白芒、大红芒。解放后引进和推广了苏联
小麦、克华、芝华、红云。1953年,开始试验合作四号(哈系3197)、甘肃96号。1955年在全
县重点推广,当年推广优良品种5929亩。其中:合作四号75.5亩,苏联62号420亩、甘肃96号
5190亩,麦粒多243亩。甘肃96号,抗病力强,产量稳定,成为本县小麦主栽品种,一直推广
到1960年。60年代,引进推广的优良品种较多,先后引进和推广了克强、克壮、松江一号、
合作六号、克刚、克健、克坚、克全、克红、克茂、北67-206、两江麦等。这些品种的突出
特点是抗病力强,稳产、高产。其中克刚、克全品质好,面筋大,深受农民欢迎,成为当时
县内的主栽品种。70年代,小麦优良品种引进、繁育、推广较快,初期引进和推广克旱二号
、克旱四号、克旱五号、克旱七号、克旱八号,中期成为全县小麦主栽品种。1974年引进克
丰二号,经3年引进试验,比当时推广的克全、克旱七号小麦增产10%以上,1976年繁育推广
,1978年全县推广面积4万亩,占当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10%,获黑龙江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同年,确定克丰二号,73-402为小麦加速繁育品种,1980年推广面积20万亩,占全县小麦
播种面积的50%。80年代初,县内主栽品种有克丰二号、克丰三号、克丰八号,搭配品种有克
73-402、克丰一号、新曙光七号、沈68-71等品种。1981年,全县小麦优良品种播种面积3
71261亩,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97%。同年,确定76-751为县内推广品种,试验繁育克79-7
58,克77-393、克76-413。1983年,试验繁育克79-369。1984年,全省命名推广的小麦新
品种克旱九号,在本县推广繁育5500亩,全部稀植,亩播量8~14斤,收获种子155万斤。19
85年,克旱九号、龙麦13号成为县内小麦主栽品种,全县小麦品种实现良种化。
2、大豆 县内大豆原有农家品种有:铁荚青、大白眉、小金黄。建国前后,引进推广了
紫花二号、紫花4号、西比瓦、平顶香。50年代的主栽品种是农家提纯复壮的大白眉和引进推
广的紫花二号、紫花4号、西比瓦、平顶香。60年代初引进推广克系283、龙比列、小黄豆、
礼炮216等。1965年引进示范丰收10号(克56-4085-2)和黑河3号,经2年试验,对照单位面
积平均增产16.4%和31%,1968年在全县推广。同期引进推广克北1号、丰收2号、丰收4号、北
良56-2、黑龙江41号、黑河1号、黑河2号、黑河51号、黑河54号、黑河101号等品种。70年
代,县内重点推广了丰收10号和黑河3号等品种,是全县大豆的主栽品种。1979年播种面积分
别占全县大豆播种面积的60%和36%。同期繁育推广丰收9号、丰收12号、丰收18号、北呼豆、
克69053、黑河54号(早熟)等品种。80年代初期,主栽品种黑河6号等。1981年引进和繁育黑
河4号,1983年收获种子1800斤,1985年成为大豆主栽品种。同期,引进示范了黑交76-827
、东农78-75、东农78-26、龙76-92、黑河5号、黑河6号等,搭配品种黑河54号(早熟品种
)。
3、苞米 原有农家品种有:火苞米、金顶子、黄八趟、白八趟。1951年推广黄八趟和白
八趟杂交种。50~60年代,仍沿用老品种进行提纯复壮。1966年引进推广边双18、边双21玉
米杂交种,产量虽高,因成熟期晚,一般年份上不成,很快被淘汰。1969年引进繁育克良单
1号苞米单交种,1972年推广6.4万亩,占全县苞米播种面积的49.83%。1978年引进繁育克单
3号单交种,1979年推广1068亩,1980年推广1万亩。1981年引进繁育克单5号,1983年进行推
广,使全县苞米种子实现杂交化。1985年县内苞米主栽品种克单5号,搭配品种黄八趟。
4、谷子 县内原有谷子品种:黄沙谷、糟皮、大青苗。50年代,主要是农家品种的提纯
复壮和黄沙谷的推广。黄沙谷是本县的主栽品种,纯度高、本质好、好吃、高产、稳产。19
49年全县建立10个黄沙谷推广村,种植黄沙谷22545亩,占全县谷子播种面积的10%。1950年
,黑龙江省农林厅在本县建立黄沙谷推广区,黄沙谷推广到全县各区、村,成为谷子的主栽
品种,播种面积达83170亩,占全县谷子播种面积的66%。同年,在省内推广德都黄沙谷。50
年代后期,引进繁育刀把齐等谷子品种,推广面积不大,很快被淘汰。60年代初,引进推广
尾山跃进红、玉米混子、气死风、水里站等谷子品种。1968年后,开始推广采种圃、双丰收
等农家品种。70年代,以黄沙谷、采种圃为主栽品种,引进和推广了克育12、大粒黄等做搭
配品种。80年代初,引进推广了嫩选11等品种。1985年全县谷子主栽品种是黄沙谷、采种圃
,搭配品种有嫩选11、克育12等。
5、水稻 伪满时期,水稻品种主要来自日本、朝鲜。50年代,引进和推广果光、国主、
石守白毛等水稻品种,并成为县内主栽品种。60年代,引进和推广农林11、农林33和农家品
种柳树。70年代初以农林11、农林33为主栽品种,并开始推广黑粳2号、黑粳3号、马场1号等
品种。70年代后期以黑粳2号、黑粳3号为主栽品种,引进和推广扎音河新品种。1985年水稻
以扎音河为主栽品种,搭配黑粳2号、黑粳3号、黑粳4号等品种。
6、蔬菜 60年代以前,县内蔬菜品种多、乱、杂。以当地农家品种为主。70年代,开始
引进和推广蔬菜优良品种,黄瓜有叶三、小八叉、茄子有德立浅茄,蕃茄有小黄柿子、五凤
头柿。大青椒有巴彦、双实,大白菜有唐山白菜、核桃纹小根菜等品种。1981年以后,引进
和推广的蔬菜优良品种,主要有长春密刺黄瓜,龙江1号和黑亮茄子,强力米寿和齐研矮粉柿
子,牡丹江1号黄籽和核纹大白菜等。白菜、茄子、蕃茄、青椒、大头菜实现品种优良化,还
引进推广当地没有的花菜、油菜、元葱等新的蔬菜品种。
三、制种
1951年,建设村吕志用白苞米母本和黄苞米父本杂交,制出玉米杂交种。比当地玉米种
提前成熟3~4天,产量提高,在全县推广。
1967年,双泉公社青泉大队李修从克65F(4)290小麦的群体中选出一个穗大、粒大的变异
单株,在1968年进行单穗播种,与克旱小麦对照增产30%,适宜岗地种植,自命为青泉1号。
1972年繁殖30吨,在本县太平公社和省内其他试验场试验,确实增产,在1979年6月的全国种
子工作会议上受到好评。
1966年,引进苞米边双18、边双21杂交种,次年到海南岛繁殖自交系,1968年推广。因
生长期长、成熟晚,很快被淘汰。
1969年,引进克良单1号苞米单交种繁殖自交系,比当地黄八趟增产40%,经种子部门鉴
评认为适合本县种植,当年到海南岛繁殖自交系,然后在全县推广。1978年,引进克单3号苞
米种,当年南繁,1979年收获自交系种子2500斤,制单交种5.4万斤,在全县推广。1981年,
引进繁殖和推广克单5号苞米单交种。70年代中、后期,县内开始建立县、社、队三级苞米单
交种制种体系,年年落实苞米制种和繁殖自交系任务。1983年,全县苞米种子全部实现杂交
化,1985年苞米单交种已自用有余,支援了兄弟县份。
四、选种
县内旧的选种方法为:大豆、小麦风选和筛选;谷子、稻子风选和穗选;苞米穗选、风
选和筛选。
50年代以后,小麦采取块选、拔掉油麦和杂穗,有条件的实行棵(穗)选,单打单放,风
、筛干净,大豆采取块选、颗选、粒选、脐选。谷子采取穗、风、筛、清水或盐水选种。苞
米采取穗选,掐头去尾只要中间粒。1978年后,小麦、大豆采取块选后的分级选种,1981年
开始使用种子精选机进行分级选种,其它农作物种子仍延用农家选种方法。
五、种子收购和供应
1958年建立北安县青山良种库(当时德都县并入北安县),负责青山人民公社(一县为一社
)的种子收购供应工作。1963年德都县恢复后,改为德都县良种库。1978年前,种子工作主要
贯彻执行“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方针,每年经营量不大。生产用种主
要靠社、队自己解决。1978年国务院提出“四化一供”的种子工作方针后,1979年建立德都
县种子公司,加强了种子的供应工作。
1、种子收购。从1979年开始,县种子公司经营的良种,一律实行合同制,县种子公司和
社队签订预约良种繁殖合同,按合同收购良种,同时实行“预收良种、以商计价,销售加成
”的办法。1979年按商品粮计价收购克旱8号小麦良种330万斤,当年销售263万斤。1980年又
按这种办法销售94万斤,2年共销售计划外良种357万斤,农民多得加成种子款8万多元,种子
公司盈利5万元,上交国家1.5万元。1983年全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县种子公司直
接与良种繁育点、良种示范户和繁殖良种专业户签订良种予约繁殖合同,按合同收购良种。
2、供种 1979年开始,县种子公司与用种单位签订供种合同,按合同供种。同年把供种
范围扩大到蔬菜良种供应。1983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把由县种子公司集中供种
改为多点供种,除县种子公司供种外,增设了和平、太平、双泉、建设、兴隆、龙镇代销站
和代销户。改变了过去守门供种的方法,实行送种到户。1984年县种子公司用汽车送种到户
达2000户,送苞米单交种10万斤,小麦良种16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