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肥料

第七节 肥料


一、农家肥料
解放前,德都县农民种地上粪不多,解放后,经过宣传,开始使用血泡、炕洞土、小灰
、骨粉、麻菇、苏菇等细肥料和牛、马、猪粪尿肥料。1949年,推广用麻油、麻菇、血泡、
牛油、牛马骨头灰拌种做种肥。1950年,全县施肥面积211157亩。其中:施底肥158246亩,
施口肥39471亩,苗期追肥13440亩。1951年,推广使用扎扎菌(粪起子)追肥,增加了粪肥量
,提高了粪肥质量。1953年,学习“肇源丰产经验”在全县推广农作物苗期追肥。1955年,
全县施肥面积28.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9.6%。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高级合作化后,粪
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施肥面积43.89万亩,比1955年施肥面积增加了54%。1958年以
后,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过程中,进行了土壤普查,根据耕地土壤肥力情况,增施粪肥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同时,为了增加粪肥量,通过开展牛马有棚,猪有圈,鸡鸭鹅有架
,人有厕所等“五有三勤”建设,积攒大牲畜、家禽粪便和人粪尿,通过夏季造压绿肥冬季
烧土化肥等方法来增加积肥量。1965年,全县施肥面积59.4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其中
:双施肥(底肥、口肥)和三施肥(底肥、口肥、追肥)面积46万亩,占施肥面积的77.4%,有3
07个生产队达到施满肥。同年,推广大造颗粒肥,搞泥封混合堆肥。进入70年代以后,农家
肥料积造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县革委每年按照耕地面积,亩施肥标准下达积造农家
肥料任务,每个生产队按着50垧地一台车,一台车两个人的要求建立起专业积肥队伍,进行
积肥造肥。1970年,从林县建国大队引进冬季高温造肥技术,当年高温造肥40万吨,促进了
全县积肥造肥的工作的开展。施用高温造肥的大豆平均亩产311.4斤,和施用其它农肥相比亩
增产90.3斤,增产44%。1978年全县施用农家肥料125万吨,其中施用高温造肥104万吨。平均
每亩耕地施用农家肥料2690斤,是施用农家肥料最高的年份。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后,农家肥料的积造和施用量明显下降。1985年全县农家肥料施用38万吨,是1978年施用肥
量的30.4%;平均每亩施肥967斤,是1978年亩施农家肥的25.9%。
二、化学肥料
本县1958年开始试用推广化学肥料。当年施用化肥224吨(自然吨),品种有过石、硫酸氨
。1963年试用推广硝铵化学肥料。1958~1963年,6年间平均年施用化学肥料231吨(自然吨)
,平均亩施化学肥料0.68斤(自然斤后同)。1964年化学服用量增加到391吨,施用面积85480
亩,占耕地面积的12%,平均亩施化学肥料1.1斤。1965年开始对小麦、苞米进行施用化学肥
料试验,1968年推广,当年全县施用化学肥料1045吨,平均亩施化肥2.6斤。同年,推广施用
尿素。1976年开始试验和推广对大豆、谷子施用化学肥料。1977年全县施用化学肥料4996吨
,亩平均施用化学肥料10.3斤。同年,开始对化学肥料的科学施用和经济施用进行试验研究
,开展对小麦氮磷配比试验。1978年、1979年全县进行的第一次土壤养分速测,为根据地力
确定施用化肥的品种和比例,做到科学施肥,经济施肥奠定了基础。氮磷配比在生产中的试
验结果是:小麦氮磷配合施用好于单施,以一氮三磷比例施用产量最高;大豆以亩施过石30
斤做种肥,追施硝铵20斤增产最高,用过石与农家肥配合施用做种肥,追施氮肥,效果更好
;苞米施用化肥以氮一磷三或氮一磷二配合施用获高产。依地力氮磷配比施用化学肥料获得
省科研成果3等奖。1980年,在全县推广四大作物(小麦、大豆、谷子、苞米)化学肥料氮磷配
比施用,小麦氮磷配比施用面积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50%,并开始施用二铵、3等复合化学
肥料。同年,改革化学肥料施用方法,尿素深施获黑龙江省科研成果3等奖。1981年,施用化
学肥料4897吨(合9811标准吨),平均亩施化肥9.51斤(合20.4标准斤)。其中:纯氮亩施1.9斤
,纯磷亩施3.74斤,纯氮磷混合亩施5.64斤。1984年,全县施用化学肥料7904吨,平均亩施
化肥14.5斤,是历史上施用化学肥料最多的一年。
三、生物肥料
1、大豆根瘤菌 本县生物肥料主要是根瘤菌肥的推广使用。1952年开始试验推广根瘤菌
拌大豆种,当年使用根瘤菌1991斤。1957年大豆拌根瘤菌63158亩,占全县大豆播种面积的3
2%。60~70年代,根瘤菌的推广被忽视,使用中止。1983年,重新试验使用大豆根瘤菌剂拌
种,使大豆对照增产17.5%,在全县进行推广。1985年,县农业科学研所对“大豆究根瘤菌使
用技术”和“大豆根瘤菌不同菌种比较”进行试验。大豆根瘤菌使用技术试验,主要研究根
瘤菌剂的不同用量、与农药混施的增产效果,为经济合理使用根瘤菌肥提供依据。试验结果
:种根瘤菌剂平均对照增产15%,增产幅度为5.7~29.1%;亩接0.5斤菌剂对照增产29.1%,亩
增大豆66.7斤;亩接0.1斤菌剂对照增产16.7%,亩增大豆40斤;亩接1.0斤菌种加0.3%的拌种
双对照增产8.3%,比不拌药单接菌肥处理相比减产8.4%,证明农药对根瘤菌有不利影响。大
豆根瘤菌不同菌种比较试验,主要研究不同大豆根瘤菌品种在大豆上的增产效果,选出最佳
菌剂为大豆生产服务。试验的菌种有:110、2028、复合菌种。
2、固氮蓝(又叫固氮蓝细菌)。1985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试验。固氮蓝藻用于小麦
生产,试验结果:用1%浓度固氮蓝藻浸种对照增产3.5%;用1%浓度固氮蓝藻浸种加三叶期叶
面喷洒1%浓度固氮蓝藻,亩产522斤,对照增产8.1%。固氮蓝藻是一种使用安全、无公害,对
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益处,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肥料。
四、微量肥料
1、铜酸铵。1963年引进试验铜酸铵拌种,1982年大豆铜酸铵拌种定为全县农业科学技术
重点推广项目。
2、稀土微肥。1976年引进试验小麦施用稀土微肥,1984年推广。
3、锌肥。1983年,开始推广示范苞米施用锌肥的施肥法。
4、小麦微量元素肥效试验。1980年,为准确摸清黑土区微量元素的肥效,查明不同微量
元素的增产效果,为县内使用微肥提供科学依据,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城郊人民公社农业技
术推广站进行了小麦微量元素肥效试验。试验结果:硫酸锌拌种(每50斤种子2克)平均与对照
增产1.5%,铜酸铵拌种(每亩15克)平均与对照增产10.7%,硫酸铜拌种(每斤种子0.6克)平均
对照增产1.3%,硫酸亚铁喷洒(0.3%浓度、出苗10天喷2~3次)平均对照减产3.2%,硫酸锰种
肥(每亩2斤)平均对照增产14.4%,硼酸种肥(每亩1斤)平均对照增产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