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八节 农田基本建设


建国初期,德都县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有农民自行修建的小面积零星的农坊、地头埂、
截水沟、排水沟等。1957年,县内农田基本建设进入有组织有领导的时期。70年代,农田基
本建设进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时期。30年来,全县改良土壤、抗旱、抗涝、
防风、水土保持、三田(方、条、梯田)等农田基本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改变了农业生
产基本条件,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很大作用。
一、改良土壤
德都县属丘陵、半山区地带,绝大多数耕地分布在岗顶和坡面上。除北部山区外,大部
分耕地开垦时间都在40年以上。由于水、风的侵蚀,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肥力减退,造
成农作物产量下降。1975年,全县开始往地里运送草炭、塘泥、秸棵等增施农家肥料,改良
土壤结构,增加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1975~1977年是全县大面积改土时期,最高年份的
1976年,全县改土面积达183880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42%。到1979年共改土20.24万亩,
改良土壤的耕地占全县耕地的21.7%。
二、抗旱
干旱是本县农业生产中危害性极大的灾害。50年代以前,对旱灾没有抗御措施。1965年
发生春旱,没出全苗地块达128795亩,占全县大田作物面积的26.4%,其中缺6成苗以上地块
占39.6%。县委、县人委动员全县人民开展抗旱保苗运动,组织600多名县、社干部下乡,动
员1.3万多人、650台畜力大车参加抗旱,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也从人力、物力、运力上支援
抗旱。从6月3日~14日,救出落干缺苗苞米17628亩。1966年为解决抗旱水源,全县打土井1
06眼。1968年,5月份降雨13.5毫米,比上年同期降雨减少4/5,干土层达7公分。6月初,县
、社组织394名干部深入到抗旱第一线,补种庄稼4万亩。同时出动2.5万人、650台畜力大车
、20台汽车和拖拉机拉水抗旱,到6月15日灌地2.2万亩。1976年,春旱严重,全县拉冰辅地
1.64万亩,人担、车拉水浇地1.4万亩,战胜了春旱。自6月6日后,近50天没下雨,县委、县
政府动员县、社、队干部,组织起3.6万人的抗旱大军,出动所有车辆,大战15天,浇出2.4
万亩苞米,抢种上全部秋菜。在抗旱中,维修扩建小型水库和塘坝19处,自流灌区6处,打电
机并、大口土井298眼,修蓄水池154个。
三、抗涝
县内有低洼易涝耕地14.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5%,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涝灾发生
。建国以来涝灾最重的1972年,受灾面积达253424亩,占当年全县播种面积的30.9%。
1957年,县内开始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抗涝工作。采取修建水库、挖山坡截流沟,修建
排水沟、水土保持等方法,结合修路、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进行抗涝。截止1985年,全县除
涝面积已达10.24万亩,占低洼易涝耕地面积的64%。
四、方田、条田、梯田建设
1964年在农业学大寨中,县内和平人民公社新立生产大队开始在耕地上修造梯田。1969
年中央北方农业会议后,按照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
县内开展了方、条、梯田建设。1973年,全县修筑水平梯田239亩。1974年建方田2.48万亩,
条田7500亩,梯田1200亩。1976年修建方、条、梯田103250亩。1977年,在发生旱、风、霜
冻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县粮薯亩产250斤。有4个生产大队,13个生产小队粮薯亩产超《
纲要》,其中;2个生产小队过“黄河”。1978年,全县农业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粮薯单跨
《纲要》的有5个人民公社,21个生产大队,80个生产小队;4个生产大队,20个生产小队过
“黄河”,全县向国家交售粮食第二次突破1亿斤大关。13个生产大队交粮超千吨,1个生产
大队交粮超2千吨,四平人民公社四平8队创造了人交吨粮的新纪录,全县农业总收入达5000
万元,人均收入145元。全县粮食产量上《纲要》,成为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先进集体
的18个先进县、旗、区之一和小麦面积10万亩以上单产上《纲要》的5县、场之一。受到省政
府的奖励。截止1985年,全县共修造水平梯田5200亩,坡式梯田2.2万亩,方、条田143967亩

五、防风和水土保持
本县春季常有大风发生,经常造成风灾。建国以来风灾最重的1978年,受灾面积达1794
5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93%。风蚀耕地土壤也比较严重,风蚀严重地块,被剥蚀的地表土
每亩每年达0.5~1立方米,厚度为1~2毫米。县内岗坡地较多,水土流失面积大,防风和水
土保持是保证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县委、县政府从1958年开始,领导和组织农村
社、队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70年代初,开展大规模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
。1973年全县营造农田防护林173道4790亩。截止1985年,全县共营造水土保持林5.72万亩,
农田防护林8100亩,对抗御风灾、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起到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