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一节 国营农场

第十一节 国营农场


一、德都县药泉山良种场
该场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德都县药泉山地方国营农场。1945年,本县解放前该场为药
泉山钟灵寺僧侣经营的寺院耕地,解放后收归为县人民自治军独立营(1946年以后改为县武装
大队)耕种的生产地。1949年,改为县公安大队生产用地,有耕地555亩,马18匹,胶轮车2台
,花轮车2台,粮食总产2941.6石。1950年并入县四合农场,为县良种分场。1952年,县四合
农场交给县人民法院管理,全部职工并入药泉山分场,改建为德都县药泉山地方国营农场。
1953年全场有职工26人(其中非生产人员5人),耕地2025亩,马22匹,牛64头,胶轮车4台,
固定资金1500万元(旧人民币)。1956年3月,同县示范繁殖场合并,建立德都县良种场。当年
繁育小麦、大豆、谷子、苞米良种5685.75亩,生产良种461024斤。1958年,德都县并入北安
县,药泉山良种场划入国营五大连池农场,改为五大连池农场一分场。1963年9月,德都县建
制恢复,12月从省商业厅水产养殖场(原五大连池农场)划出,恢复为德都县良种场。同年末
,全场有耕地5113亩,房屋2035平方米,职工94人(其中干部7人),马22匹,牛33头,胶轮拖
拉机2台,机引五铧犁1台,联结器1台,24行播种机1台,拖挂车1台,马拉圆盘耙3台,镇压
器3台,播种机4台,胶轮大车7台,固定资产49494.25元,流动资金11.35万元。
1964~1978年,药泉山良种场为全县提供农作物良种552.2万斤。15年中有11年亏,亏损
最多的1977年亏损达14.6万元,盈利最多的1967年盈利额为8.2万元。15年总亏损额为6.32万
元(扣除4年盈利额)。1979年,县政府对良种场进行整顿,加张了领导和技术力量,建立起各
种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当年提供农作物优良品种79.1万斤,盈利3.3万元,一年扭亏为盈。
1983年末,全场有职工239人(其中干部22人),耕地6900亩,大牲畜59头(匹),农业机械总动
力867马力(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台,联合收割机4台),主要农机具21台,拖车6台,割晒机
1台,固定资产总额38.5万元,流动资金29.6万元。粮豆薯总产147.3万斤,为国家提供农作
物良种58.1万斤,总收入38.6万元,亏损12万元。
1984年,德都县药泉山良种场划归五大连池市管辖。
二、德都县固东河良种场
该场原为德都县药泉山良种场分场,1979年在固东河开荒建点,1984年药泉山良种场划
归五大连池市后独立,定名德都县固东河良种场。
三、四合
县四合农场建于1947年,地址在今兴隆乡四合村,属于县政府机关经营的生产农场。19
49年,全场有耕地2760亩,草房13间,马62匹,胶轮大车6台,花轮大车3台,大铁车5台,畜
力犁18台,耲耙6台。总产812.9石,亩产0.3石。1950年,县政府将四合农场和县武装大队药
泉山农场合并为良种分场,全场有职工45人(其中非生产人员8人),耕地2820亩,马63匹,畜
力农具17台(其中:摇臂收割机2台,双轮双铧犁4台,播种机5台,除草机6台),固定资产总
额3400万元(东北流通券),年投资14.48亿元(东北流通券,下同),损益1400万元,负债530
0万元。1952年,农场规模缩小,县政府机关只经营药泉山农场,四合农场改归县法院领导,
为县内判刑5年以下的犯人劳动改造的场所。有职工4人,耕地600亩。1958年德都县与北安县
合并时四合农场被撤销,浮产运到北安,耕地、房屋交给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
四、德都县示范繁殖场
始建于1951年,场址在新街基。主要任务是为全县引进、示范、繁殖农作物优良品种和
提纯、复壮、繁殖农家优良品种。共有耕地246亩,职工6人,役马3匹,种马1匹,种猪2头,
马拉播种机、铡草机、苞米脱粒机各1台,花轮车1台,土草房84平方米。固定资产(车、马、
农具等由县四合农场拨给)6837万元(东北流通券,下同),流动资金1052.6万元(由县四合农
场和县财政各拨一半)。当年繁育小麦、大豆、玉米、谷子、水稻优良品种246亩,产良种15
385斤。1953年,有耕地750亩,总产590500斤。1956年,该场和药泉山国营农场合并,建立
德都县良种场,耕地交给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