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林木种子

第二章 林业生产

第一节 林木种子


德都县从1951年开始采集收购林木种子。采取群众采种,国家收购的办法,当年采集收
购各种林木种子8296.9斤,其中桦树籽1406.6斤,椴树籽51.9斤,胡桃树籽1424.6斤,槐树
籽3919.7斤,黄波罗树籽1470.5斤,色树籽23.6斤。1953~1957年,林业部门统一组织群众
到龙门山采集黄波罗种籽,县林业科派出干部进行指导,山场收购浆果,国家雇人统一调制
,精选。采集收购的主要树种是黄波罗和杨树种,5年共采集、收购树籽4239斤。1963年后,
随着德都县林业事业的发展,林木种子的需要量逐年增加,县林业部门组织采种队到较远的
地方采集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等种子。1966年,全县组织300名社员到黑河宾南林场采集1
.2万斤兴安落叶松纯种。1967年,县林业局组织70名社员到大兴安岭马伦采集樟子松纯种20
00斤。1964~1966年,县内每年都派人到爱辉县黑河镇采集杨树种子。1968~1973年,由于
“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县林业部门基本上没有组织采集树种。1975年以后,由于林木种子
供应不足,开始到山西省和赤峰市等地购买华北落叶松种子。1980年以后,开始由国家统一
调拨树木种子,来满足林木育苗生产的需要。
二、育苗
(一)国营育苗
1952年,筹建国营青山苗圃,当年育苗10亩。1965年,县内有国营苗圃1个,新型林场苗
圃17个,育苗486亩。1968年,国营苗圃育苗744亩。1969年,县内新型林场撤销,国营苗圃
减少。1970年全县有国营苗圃1个,国营林场苗圃5个,育苗380亩,比1968年育苗面积减少4
8.9%。1976年,增加药泉山林业工段苗圃,全县共有国营苗圃7个,育苗500亩。1979年,县
内增加二龙山、固东河2个国营林场苗圃。1984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涌现出国营与集体联
营林场苗圃9个。1985年末,全县有国营苗圃1个,国营林场苗圃7个,国营与集体联营林场苗
圃9个,育苗319亩。
(二)群众性育苗
德都县群众性育苗始于1953年,由青山镇青山村农民尹书奎等7人,以互助合作形式自愿
插条10亩。1956年,全县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开始以集体形式组织育苗。当年新
立、德安、三合、永远等村共育杨插条、黄波罗树苗160亩。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
在林木育苗方面贯彻执行“自采、自育、自造”的方针,大力发展社、队集体育苗。1965年
,有农村生产大队办的苗圃39个,占全县生产大队数的60%,育苗专业人员125人,育苗面积
243亩。城郊公社青山大队从1959~1965年,共育苗157.8亩。其中:杨树22亩,榆树36.7亩
落叶松1.7亩,山丁子19.4亩,黄波罗8亩,桑树2亩,杨插条68亩。1965年春,和平公社新立
大队的2、4生产队办起2个苗圃,播种落叶松2亩(44个床),产苗27万株;杨插条19亩,产苗
23万株;杨播种3亩(84个床,选地被洪水冲光)。“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性育苗工作受到干
扰,经营管理差,育苗生产发展缓慢,苗木产量低。1976年,全县群众性育苗面积535亩,育
苗面积年平均增加29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林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县委、县政
府从1980年开始重点抓社、队办苗圃工作。到1981年,全县110个生产大队全部办起苗圃,并
有15个生产小队也办起苗圃,群众性育苗的苗圃达125个,育苗面积4254亩,育苗面积比197
6年增加7倍。1983年,全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育苗承包到户。1985年,全县
有农民承包苗圃244个,育苗面积326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