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国前水利建设
第五编 水利
第一章 水利建设
第一节 建国前水利建设
1935年(伪康德2年),在吴家烧锅(现双泉乡三合村)修建自流灌区1处,拦截石龙河水灌
溉水稻。这是德都县有史以来第一项水利工程,也是德都县水稻种植之始。1940年(伪康德7
年),在张大窝堡(今团结乡三永灌区)修建自流灌区一处,引石龙河水灌溉稻田。1941年,在
龙头山下(今城关乡龙头村)修建灌区一处,引讷谟尔河水灌溉稻田。1943年,在石头房子(今
双泉乡青石村)修建灌区一处,引石龙河水灌溉水稻。截止1945年,全县仅有4处水利工程。
伪满工程水利简介
一、吴家烧锅灌区
1935年,由朝鲜族农民郑庆枝自费雇人兴建灌区,工程目的为拦截石龙河水灌溉稻田。
拦河坝址在双泉乡一心村西石龙河与双龙泉汇流处的下游200米处,修筑的是柳石坝。主干渠
长3.5公里,支干渠(2条)长6公里,工程控制面积荒地15000亩。灌区开始时只住有7户人家,
种水稻80亩。1941年,住户发展到60户,种水稻800亩。1945年8月德都县解放时,灌区有80
户朝鲜族和5户汉族农民,种植水稻2500亩。该灌区于1953年7月被洪水冲毁而报废。
二、张大窝堡灌区
1940年,由双泉木曾日本开拓团中的20户开拓民雇用吴家烧锅屯的30名朝鲜人修筑的柳
石拦河坝。支渠和田间工程由日本开拓民自己修筑。工程的干、支、农、斗、渠配套齐全,
田间工程平整,达到设计要求,是一处比较完整的水田灌区。当年日本人种水稻160亩,194
5年种植水稻225亩。1947年该灌区由县武装大队朝鲜连种植水稻。1948年初报废。
三、龙头灌区
1941年冬,由伪满丰会水田农场雇人修建,渠首拦河坝址在田船口东讷谟尔河16公里处
,拦河坝为柳石结构,引讷谟尔河水灌溉水田,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在距拦河坝3公里处的
引水干渠上修筑流量为3.5秒立方米的双孔钢筋混凝土进水闸门一座(从拦河坝到进水闸门之
间的3公里渠段,因没有防洪设施,经常受洪水危害)。干渠按万分之一比降在龙头山北侧到
龙头山西坡脚处,再向南过龙头村向东到兴隆乡兴隆村北的温察尔河北岸,通过60米长的过
水流量为3秒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倒洪渠,向西在温察尔河南岸滩地到城关乡青山村南,全长
34公里(其中上游18公里渠段为空流段,此段截留山坡积水,没有排水设施,经常淹没两侧的
旱田)。灌水支渠3条,全长22.91公里;排水干渠3条,全长14公里;排水支干渠16条,全长
12.46公里。干、支渠系共有建筑物19座,其中永久性7座,半永久性和临时性22座。同时,
在温察尔河两岸修筑防洪堤2道,全长5640米,平均堤高1.5米,工程控制面积1万亩。1943年
,由朝鲜开拓民20户开始开荒种植水稻200亩。1945年,有朝鲜开拓民172户,种植水稻1200
亩。该灌渠于1953年7月被洪水冲毁后报废。
四、石头房子灌区
地址在今双泉乡青石村前屯。拦河坝址在石龙熔岩南端西侧,引石龙河水灌溉稻田。干
渠和田间工程是由赵宛珠等6户朝鲜人修筑的,当年种植水稻136亩。1945年,有朝鲜人16户
,种植水稻600亩。该灌区于1954年初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