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建国后水利建设

第二节 建国后水利建设


建国初期,德都县水利建设规模较小,只对原有灌区工程进行维修。个体农民也修建一
些零星的谷坊,地头埂、截水沟等,以防治水土流失。1951年,县政府组织496人,清理吴家
烧锅和龙头2处灌区渠道15.5里。1953年特大洪水之后,原有4处自流灌区遭到严重破坏,个
体农民无力修复,以种水稻为主的朝鲜新村的农民集体搬迁到海伦县定居。1956年,全县实
现农业高级合作社后,开始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治理内涝面积25197亩,占低洼易涝耕地面
积的41%。全年完成水利工程土方210000立方米,石方1500立方米。1957年,根据中共中央提
出的在水利上要“自建公助”的方针,全县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当年新建、修建水利工程16
座,开引干、支渠10公里,可灌溉水田82500亩。1958年,在“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
主”的农田水利建设方针指导下,大搞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开始修建石龙万亩灌区和建
设、解放、双泉、济民、新民水库。并在丘陵坡耕地上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修谷坊,横坡打
垄,营造水土保持林;在沿河低洼和集水易涝地挖排水沟渠,修山坡截水沟;在沿河两岸易
受洪水危害的耕地上修防洪堤。全年完成土方255000立方米,石方1200立方米。同时抽调人
力参加由德都县、克山县、讷河县共同修建的卫星运河灌区工程建设。1959年,水利建设完
成土、石方430000立方米。1960年,开始修筑青山镇防洪堤。1964年,完成了和平、建设两
处万亩灌区和永远、三合、一心、前进、新生等6处小型自流灌区的水道清理工程。1966年,
全县掀起新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建设、和平、三合、新兴、石龙5处自流灌区基本建成。石
龙扬水站于5月18日竣工,开始提水灌田。新兴建了纲要、跃进、永和3座水库,和平、民兴
、新兴、利民4处电力提水灌溉站。打土井106眼。全年完成土方251400立方米,石方11300立
方米,混凝土方1500立方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100亩。1967年,开始修建星火水库。
1969年,建龙丰电力提水站。1970年,兴建团结防洪堤和五三电力提水灌溉站。1972年,兴
建建设防洪堤。1973年,兴建胜利水库和修筑青山防洪堤,挖治涝排水沟92条83000延长米,
造农田防护林173道4790亩。全年完成土方218700立方米,石方11200立方米。1974年,兴修
龙头改河道工程、红升水库、德安水库。1975年,兴建向阳村电力提水站。1976年,兴建发
展水库,维护扩建小型水库塘坝19处、自流灌区6处,打电机井和大口井298眼,修蓄水池54
个。全年完成土方330800立方米。石方1500立方米。1977年,开始兴建解放沟、三永2处治涝
工程。1984年,兴建兴隆电力提水工程和德立电力提水工程。
建国以来,德都县的水利建设事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单一利用地表水发展到利用
地下水;从单纯灌溉水田发展到灌溉旱田、蔬菜和满足苗圃、木耳段、养鱼、水力发电的需
要。在防洪、治涝、水土保持、改良水质、解决贫水区水源,解决工业用水的综合利用上都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建国37年来,国家为德都县水利建设共投资910.3万元。全县水利建设共完成土方90635
00立方米,石方96854立方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方10842立方米。全县修建防洪堤3处,总
长25.85公里,保护农田42000亩,使县城青山镇免受较大的水灾威胁;修建除涝工程20处,
治涝面积102400亩,占全县低洼易涝面积的64%;修建自流灌区5处,其中3处为万亩灌区;修
建小型水库7座,塘坝6座,电力提水站7处;打机井97眼。这些工程设计灌溉面积69100亩,
其中水田面积35600亩。截止1985年未,工程有效灌溉面积为38000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55
%。其中水田灌溉面积167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00亩,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45.15%。
其中,修造水平梯田5200亩,改垄157100亩,治沟5300亩,营造水土保持林572000亩,挖山
坡截流沟166600米。为了改水和解决缺水问题,修建讷谟尔河提水站3处,打改水井43眼,贫
水机电井18眼,解决了65个村屯的人畜饮水,占需要解决改水、贫水村屯的46.43%。同时,
修建自来水重点工程5处,全县已有25个村屯吃上了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