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治涝

第二章 农田水利

第一节 治涝


一、治涝概况
德都县有低洼易涝耕地145000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5%。15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
涝洼地,给农业的生产带来很大危害,是造成本县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德都县开展治涝农田水利建设始于1956年,当时有低洼易涝耕地61455亩。当年,全县用
工5030个,挖大小排水沟62条共长28268延长米,完成土方15304立方米;整理出耕地24300亩
,治理内涝面积25197亩,占低洼易涝耕地面积的41%。1957年,全县通过修水库挖山坡截流
沟、排水沟等水土保持工程,结合修路、植树造林等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涝工作。从1977
年开始重点治理了和平、建设、四平8个公社之间的解放沟、团结公社的三永涝区和兴安涝区
等3处涝区,这3项工程治涝面积4.4万亩。截止1985年未,全县共修建排水工程20处,挖排水
渠道160公里,修山坡截水沟10公里。除涝面积10.24万亩,占低洼易涝耕地面积的64%。其中
达到3~5年一遇治涝标准的为3.24万亩,达到5年以上一遇治涝标准的7万亩。全县在治涝工
程范围内,由于排除积水,降低了地下水位,从而扩大开荒面积5万亩。除涝后的耕地,农作
物单位面积产量明显增加。
二、主要治涝工程
1、解放沟治涝工程
解放沟位于德都县县城青山镇西12公里处,该沟东侧为建设乡,西侧为和平乡、四平乡
。解放沟为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华山农场东部,由南向北流入讷谟尔河,集水面积167平方公
里。该沟两侧是南高北低的丘陵漫岗,中间为宽阔而较平坦的河谷、滩地,沿沟两侧有70%的
面积已开成为耕地。原河道弯曲度大,过水断面小,一出现洪水,即出槽漫滩,使两岸1.8万
亩耕地受涝成灾。
1977年9月,县政府组织建设、四平、和平3个公社开始修建解放沟工程,1978年完工。
共挖主、干排水渠长1.2公里,上游排水渠底宽7.4米,下游排水渠(到讷谟尔河入口处)底宽
34米,设计为5年一遇的洪水流量标准。该项工程共修筑涵洞5处,在通过德都至克山公路处
,修筑30米长、6米宽钢筋混凝土过水路面1处,最大过水深1.4米。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28万
立方米,石方15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54立方米,国家投资16.05万元。工程建成后,解放
沟两侧1.8万亩耕地得到受益。
1978年~1985年,县内数次发生洪水,耕地均未受涝。
2、三永除涝工程
三永涝区位于团结乡的永远、永安、永发3个村的南面,石龙河和讷谟尔河汇流处的北侧
。涝区北侧是丘陵岗地,坡水面积20.5平方公里,有耕地1.6万亩。该涝区地势低洼,地下水
位较高,内水排不出去,北侧有坡积水侵入,南侧受石龙河和讷谟尔河洪水侵袭,每年在7~
8月份都遭受程度不同的涝灾。
1977年9月,团结人民公社组织永远、永安、永发3个受益大队的150人开始修建除涝工程
,并在农闲季节动员3个大队的劳动力进行突击修建,1980年7月竣工。共修筑排水干渠3条,
排水支渠11条,总长3.2万延长米;工程区域内修筑9条路面各宽8米的农田道路;挖截流沟1
条,长度1200延长米;修建钢筋混凝土桥面,浆砌石基础的桥梁2座(长8米、3米各1座);修
建钢筋混凝土涵洞23处。共完成土方15.8万立方米,石方1247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25立方
米,国家投资13.5万元。该项工程沟道结合,排水干、支渠相通,桥、涵建筑物配套。排除
涝区内水和坡积水量为27.4秒/立方米,工程达到1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涝区清理出1.6万亩
,耕地分成46块,每块为230亩至45亩不等的标准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