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灌溉

第二节 灌溉


一、农田灌溉
1945年县城德都解放前,全县仅有4处自流水田灌区,供当时日本开拓团中的日本人、朝
鲜人种植水稻,灌溉水田面积5525亩。1949年,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400亩,全部用于水
稻种植。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高级合作社后,开始有组织的兴修农田灌溉工程,当年全县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2万亩,比1949年增加87.5%。1957年,掀起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开始兴建大中小农田灌溉工程。农田灌溉项目也逐渐从单纯灌溉水田,扩大到灌溉旱田、
蔬菜。1981年,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86万亩,是德都县建国以来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最多
的一年。1985年,全县拥有石龙、建设、和平3处万亩自流灌溉区和2处小型自流灌区。有水
库7座,其中小型(I)水库2座,小型(Ⅱ)水库5座(其中正在施工,尾工量不大的4座);塘坝6
座;电力提水灌溉站7处;机电灌溉井36眼。截止1985年未,这些工程设计灌溉面积6.91万亩
,其中水田面积3.56万亩。工程有效面积已达3.8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55%。其中,水田
有效灌溉面积2.13万亩,旱田和蔬菜面积1.67万亩。
二、灌溉工程
(一)中型自流灌区工程
1、和平灌区。和平灌区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西部,渠首距县城22公里。灌区东起和平乡
和平村北,西至太平乡爱民村与克山县接壤,全长11公里。水源来自卫星运河,引用水量为
4秒立方米。灌区设计最大灌溉面积1.6万亩,其中水田0.8万亩,旱田0.8万亩。
和平灌区始建于1956年4月。由和平乡(和安、和平、新立、利民、解放5个村)、四平乡
(翻身、四平2个村)、太平乡(爱民、庆民、振兴3个村)、城关乡(龙头村)等4个乡11个村联合
兴建的。同年5月30日灌区已初具雏形。共完成土方9.5万立方米,石方0.2万立方米。当年沿
灌区两岸种植水稻0.25万亩。由于单纯强调“当年施工、当年受益”,忽视工程质量,播种
过晚,放水后,有2处填方渠道决口,水稻贪青,产量低,影响了社员群众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1957年~1963年,有和平乡(利民、解放、和平、和安、新立5个村)太平乡(爱民、庆民、
振兴3个村),共8个水田队在和平灌区种植水稻。
1964年,卫星运河在老山头处的讷谟尔河上修建拦河坝,影响了和平灌区的用水量,在
卫星运河进水闸门上游110米处的右侧,新建可通8吨汽车的桥式二孔(各为1.5米宽)分水闸门
1座,过水流量4秒立方米。1973年,卫星运河正式通水后随,着整个卫星运河的整修配套,
提高工程质量标准,和平灌区也加快了建设速度。截止1985年未,共修建引水支渠28.44公里
,排水干渠15.5公里,排水支渠12公里,农田道路16公里。共建农桥17座,分水闸门5座,交
叉建筑物28处,跃水28处,排水闸2座,共计完成永久性配套构造物76座。灌区灌水、排水配
套,桥涵、闸门等建筑物配套。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其中水田0.8万亩,旱田0.8万亩
。实际灌溉水田面积最多年达0.65万亩。
该项工程共计完成土方73万立方米,石方1.2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方360立方
米。由国家投资50万元(不包括卫星运河主干渠和渠首完成的工程量和投资额)。
2、建设灌区。建设灌区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西北部。渠首距县城3公里。建成后引用讷
谟尔河水灌溉河南岸耕地。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其中水旱田各0.5万亩。渠首闸门过水流量
为4秒立方米。
该灌区是建设乡于1956年在原新兴机械抽水站的基础上兴建的自流灌溉工程。当年修筑
主干渠2.5公里,南支干渠8.5公里。1957年6月,修建78米长的柳石拦河坝。1958年开始种植
水稻600亩,1960年发展到1800亩。1961年7月,拦河坝被洪水冲决口,灌区停建。1965年恢
复灌区建设,1966年灌区全部恢复。经连续修建配套工程,灌区工程质量有所提高,并扩建
了一条长9.5公里的北支干渠。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000亩,实灌水田3200亩。1972年7月
,该灌区发生洪水,将拦河坝南侧冲毁,总干渠、支干渠冲毁5处,使灌区工程不能供水。当
年冬,建设人民公社组织7个生产大队突击抢修灌区工程,将原有78米长的铁丝网堆拦河坝,
扩建为130米长的混凝土块体和混凝土板盖顶的堆石坝,坝顶高程为248米。坝体稳固质量较
好,增加了过洪断面,提高了防洪能力。1972年~1973年,在讷谟尔河北岸采取栽柳、铺草
垡子,南岸修防洪堤,在南、北干渠之间修建一条8.5公里长的排水干渠等工程防护措施,提
高了整个灌区的防洪能力。截止1985年未,建设灌区共修建引水干渠2.5公里,支渠11条、1
3.33公里,排水干渠8.5公里,修筑防洪堤坝12公里。配套钢筋混凝土盖板桥26座,盖板方涵
、涵洞14座,总闸门1座,分水闸门2座,支渠闸门19座,倒虹吸1处,渡槽3处,拦河坝1座,
共计修建永久性配套构造物97座。修建农田路3条共长5公里。灌区工程已达到灌、排、防结
合,渠道的干、支渠和田间工程配套,桥、涵、闸等构造物配套的工程设计质量要求。整个
工程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2000亩,其中水田面积6800亩。
该项工程共完成土方716900立方米,石方2182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方4598.2立
方米。国家投资88万元。
3、石龙灌区工程。石龙灌区渠首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北20公里的五大连池头池子南石龙
河处,是为了引用石龙河水灌溉农田的自流灌区。主干渠全长17.6公里,渠首进水闸设计流
量3秒立方米,并由双泉乡双泉水库补给流量0.2秒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1000亩,其中水田
灌溉面积10000亩,旱田灌溉面积11000亩。
石龙灌区工程始建于1958年12月,由青山公社(1958年9德都县并入北安县后,原德都县
建成一个公社,又称“青山大公社”)组织全社2000个农村劳动力开始兴建的。1959年末,已
修建引水干渠17.6公里、引水支渠(5条)4.5公里。1960年,公社又组织50名专业施工队修建
进水闸门和拦河坝。当年灌溉小麦2000亩,水稻2000亩。1963年德都县恢复后,县委、县政
府把石龙灌区工程列为全县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加强了石龙灌区的续建、整修。1965年末~
1985年末,经多年续建,整修完成主坝溢流石坝扩建工程。同时改建进水闸门1座,修跃水工
程5处,钢筋混凝土盖板桥4座,钢筋混凝土渡槽2处,补水闸门一座,整修扩建引水主干渠1
0公里。工程全部达到设计标准。只剩宝泉村西至三合村之间的11.5米落差工程和引水支渠的
整修,配套桥、涵、闸等工程,需要配齐和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
石龙灌区工程共完成土方512000立方米,石方2350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方726
立方米。由国家投资67万元。工程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2000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57.1%。灌
溉面积最多年份达5000亩,其中水田灌溉面积3500亩,旱田灌溉面积1500亩。石龙灌区是本
县旱田灌溉增产的典型工程。1979年,双泉乡一心村通过石龙灌区的自流灌溉、喷灌和利用
塑料输水管道灌溉,共灌溉小麦960亩,平均亩产384斤。比附近未灌水的小麦地块亩增产10
9斤,总计增产小麦104640斤,增加收入28000元,平均每户增加收入89元。
(二)提水灌溉工程
1、爱民电力提水灌溉站,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西30公里的卫星运河引水干渠南侧。工程
设计灌溉面积10500亩,提用卫星运河的水量为0.7秒立方米。全部工程分两级提水,其中第
一级为低扬程灌溉,净扬程9.4米。灌溉旱田6000亩;第二级为高扬程灌溉,净扬程15.3米,
灌溉旱田4500亩。
爱民电力提水灌溉站,是1966年由太平公社抽调全社劳动力兴建的。截止1978年,已修
建砖瓦结构泵房2栋、240平方米。架设高压线路3公里,低压线路100米。修建引水干渠1600
米,引水支渠4条、共长3500米。修建渠系建筑物12座,其中钢筋混土凝桥2座,倒虹吸6处,
分水闸门4座。一级提水配套JA83-4电动机2台(每台55瓩),12SH-19水泵2台,10千伏100K
VA变压器1台;二级提水配套JA94-4电动机2台(每台90瓩),12SH-13水泵2台,10千伏100K
VA变压器2台。共计完成土方46400立方米,石方56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和混凝土方130立方
米。共需要投资154200元,到1978年已完成投资104250元,占计划的65%。其余为群众自筹部
分。该项工程只有6处倒虹吸和3条灌水支渠全长2300米没有完成,其它工程、机电设备配套
和泵房等都已按设计完成。
2、利民电力提水站。利民电力提水灌溉站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西24公里的卫星运河引水
干渠南侧。引用卫星运河水灌溉河南的耕地。全部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0800亩,为二级提水。
引用卫星运河水量1.07秒立方米,净扬程15.6米,装机容量300瓩。其中一级提水净扬程8.2
米,装机容量220瓩,灌溉旱田6500亩;二级提水净扬程7.4米,装机容量80瓩,灌溉旱田43
00亩。该提水站具有水源充足、扬程低、耗电量小、受效益面积大的特点。整个工程需要完
成土方82560立方米,石方2900立方米,混凝土方513立方米。共需投资23.7万元,其中国家
投资1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1.7万元。
该项工程于1966年由和平公社利民大队组织人力开始修建。截止1982年,已建成引水干
渠350米,一级提水干渠1000米,二级提水干渠350米,2条支渠2500米。提水站有砖瓦结构泵
房2栋,面积170平方米。建石拱桥1座、进水闸门1座。整个工程架设高压输电线路5000米,
配套10千伏180KVA变压器2台,10千伏100KTA变压器1台,JO83-4电动机4台(每台55瓩),JO
82-4电动机2台(每台40瓩),12SH—19水泵4台,12SH-28水泵2台。总计完成土方6.3万立方
米,占计划的75.03%;石方400立方米,占计划的13.79%。全部工程已到位投资135855元,占
计划投资的57.32%。其中国家已投资83855元,占计划投资额的69.87%;群众自筹资金52000
元,占计划自筹资金额的44.44%。整个工程还差13处渠系建筑,2条灌水支渠和田间配套工程
没有完成。
该项工程在1975年和1976年抗旱时曾灌溉旱田1300亩。目前整个工程遭到严重破坏。
3、五三电力提水灌溉站。五三电力提水灌溉站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北1公里的温察尔河
西岸。工程设计灌溉蔬菜地面积1500亩。整个工程分三级提水。其中,一级提水净扬程4米,
提水进入二级站址;二级提水净扬程29米,灌溉蔬菜1200亩;三级提水净扬程8米,灌溉蔬菜
300亩。
该项工程是为解决县城蔬菜供应问题,于1970年由城关公社五三大队和县城机关企事业
干部义务劳动兴建的。整个工程建成仅用3个月时间,共计完成土方32000立方米,混凝土方
10立方米。架设高压输电线路250米,低压输电线路1000米。配套10千伏100KTA变压器1台,
10千伏50和20KVA变压器各1台,4瓩电动机2台,14瓩电动机2台。8时水泵2台,6时水泵房1台
,8时铸铁管道1100米。修建输水干渠道1450米,蓄水池2处,砖瓦结构泵房1栋,面积30平方
米。国家投资32000元解决输电线路和变压器,其余资金由五三大队贷款解决。
工程建成后,当年灌溉蔬菜200亩,坐水种和移裁面积每年在500亩左右。蔬菜上市早于
过去5~10天,产量比原来提高20~30%。
4、其它小型机、电提水灌溉站。全县共有城关乡五三村的沤麻泡、龙头村原1、2队,龙
丰村原3队和兴隆乡复兴村原1队等5处小型机、电提水灌溉站。可灌溉水旱田850亩。并为抗
旱和其它用水提供水源。
这些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少,用工量小,设备简单,见效快。它既可灌溉水田、旱田、
蔬菜,又可用来抗旱和开展多种经营生产。
(三)蓄水工程
1、小型(Ⅰ)水库
跃进水库坝址位于团结乡永安村西北3公里的小风凰山东侧。库址所在河发源于卧虎山西
侧,由北向南流入讷谟尔河。库址上游河沟集长10公里,集水面积50平方公里。库址下游是
地势平坦的耕地,可自流灌溉水、旱田。设计总库容87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56万立方
米,兴利库容579万立方米,死库容35万立方米。设计最高坝高10米,施工中改为13米。输水
方涵最大泄量0.12万立方米,溢洪道最大溢流量51.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000亩,其中
水田灌溉面积3000亩,旱田灌溉面积2000亩。
跃进水库兴建于1966年8月,由团结人民公社的永远、永安、永发、前进、东升、新生、
团结等7个大队抽调200人的专业施工队进行常年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水库建设工程干干停停,进度慢、质量差。1977年后,施工人员加快工程建设进
度,提高了工程质量。1984年,水库工程按设计要求全部完成。共修建13米高大坝一座(断面
0.8+0.8),长35米钢筋混凝土方涵1处(长318.5米,宽12米),最大溢流水深1.85米的浆砌石
开敞式溢洪道1处。共完成土方146200立方米,石方19700立方米,混凝土方1083立方米。由
国家投资557600元。1985年末,工程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实灌水稻300亩。
永和水库 永和水库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南14公里的北五公路东侧。库址所在河发源于
华山农场北部的尖子山子东侧,由西南向东北流入温察尔河。库址上游集流长度4公里,集水
面积18平方公里。下游两侧为坡耕地,沟间为平坦盆形谷地,可种植水田。设计最大坝高7.
43米,坝长540米;溢洪道宽9米,最大泄量27.8秒立方米;输水洞(0.5+0.5米)最大泄流量
1.4秒立方米;总库容201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81万立方米。水库以灌溉水、旱田为主,
兼养鱼。设计灌溉面积1650亩,其中灌溉水田面积750亩,灌溉旱田面积900亩。
永和水库兴建于1966年8月,1967年前,由新发人民公社永和大队组织劳力动工修建。1
968年,由新发人民公社组织7个大队抽调劳力在原基础上修建。截止1984年末,大坝已加高
到7.05米(按设计高度还差0.38米),块石护坡(按设计高度差1米)、桥式溢洪道和输水洞全部
按设计完工。共完成土方72500立方米,石方355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35立方米。由国家投
资87300元。
水库从1970年合拢蓄水以来,1972年~1976年,每年灌溉水稻100~150亩。利用水库淡
水养鱼,历年捕鱼量在1.5万市斤左右,收入1~2万元。
2、小型(Ⅱ)水库
星火水库 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东南13公里的兴隆乡所在地兴火村北1公里处。库址所在
河沟发源于花园农场二分场南侧,由西南向东北流入温察尔河。库址上游集水长度2公里,集
水面积7平方公里。库址下游两侧是坡耕地,中间为平坦谷地,可灌溉水田面积300亩。
星火水库于1967年6月由兴隆人民公社抽调全社5个大队200人组成的专业施工队兴建的。
1968年,又由受益的星火大队组织专业施工队继续修建。截止1983年末,已建成长506米,高
5米,顶宽5米的大坝1座;并完成了迎水坡块石防护坡,背水坡草皮护坡。修建断面为0.6米
×1米;洞身长18米的梯级钢筋混凝土方涵1处,通水量0.25秒立方米;六孔水塞闸门1座,最
大溢流水深1.2米,最大溢流量11.48秒立方米;可通过8吨载重汽车的桥式浆砌石结构溢洪道
1处。整个工程共计完成土方27500立方米,石方2220立方米,混凝土方17立方米。由国家投
资31700元。星火水库从1972年开始蓄水灌溉稻田和养鱼,每年灌溉水稻200~300亩,产鱼5
000~10000市斤。是本县水稻产量较好的水库。
3、塘坝工程。截止1985年末,全县已建成的塘坝有:兴隆乡洪升2组的联合塘坝、复兴
3组塘坝,四平乡塘坝,济民塘坝,和平乡的新立塘坝、解放塘坝,太平乡的南泉塘坝。这7
座塘坝工程,土坝都基本完工,并用砖石和草皮护坡,具备简易的溢洪道和灌水渠道,可灌
溉旱、水田。这些塘坝工程共蓄水3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00亩。每年实际灌溉水田200
~300亩。并在干旱季节作为提水和拉水灌溉旱田、坐水种植农作物的水源,在历年抗旱中发
挥了显著作用。同时,可以养鱼,搞多种经营。塘坝工程是用工量少,投资小,见效快,群
众易于兴办的水利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