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二节 水土流失的治理
建国初期,德都县只有个体农民搞的一些零星谷坊、地头埂、截水沟等简单水土保持工
程。1958年后,开始有组织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丘陵坡耕地上采取修谷坊,横坡打垄,
营造水土保持林等综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1965年,县政府成了水土保持办公室,加强了全
县水土保持工作。1966年,在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的主持下,对水土流失耕地进行逐地块的调
查,查清了全县54万亩水土流失耕地的分布情况,制定了《1966~1970年水土流失治理规划
》。该规划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未能全部实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
内水土保持工作重新走向正轨。1982年国务院颁布《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后,使水土保持工
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三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认真贯彻执行“防重于治,以预防为主;沟坡
兼治,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开展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截止1985年末,重点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建设、和平、四平、太
平等4个乡(镇),修建水平梯田5200亩,坡式梯田22000亩;全县共营造水土保持林57200亩,
防风林8100亩,横坡打垄73000亩。挖坡流沟8000米,治理水打沟35条,修建柳石谷坊65处,
沟头防护35处。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3800亩,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45.15%。这些经
初步治理的耕地,已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把过去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
、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地力、肥力逐年得到恢复,农作物单位产量逐年增加。和平乡
新立、新胜2个村,耕地处在三岗、六坡的丘陵上,共有坡地5680亩,其中1~3度坡耕地500
0亩,3~5度坡耕地3280亩,5度以上坡耕地430亩。这些坡地原来是连片的,后被水冲打成2
3条大沟,最大的水打沟长1215米,最小的水打沟60米,使耕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加之,土
地开发年久,上坡树木被砍伐殆尽,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每亩耕地流失地表土超过每年
施肥量,每亩年损失有机肥相当0.5至1吨。而且历年该地刮大的春风都在5~12次,占全年大
风日数的50%以上。1956年春季播种期间共刮5次7~8级大风,造成大面积毁种,当年粮食亩
产量减少50%。1969年,从8月4日起30天连续降雨278.3毫米,造成涝灾。当时群众中流传说
:“风刮漫天尘,水冲满山沟,黑土变黄土,越冲地越瘦”。这片耕地的黑土层厚度从原来
的40~60公分,减少到10~20公分,有的地块变成破皮黄,多数耕地成为瘠薄地。粮食亩产
从土地开发初期的200斤,减少到130斤,下降了30~40%。到1985年共修建水平梯田547亩,
挖山坡流沟18.5公里,在19公里长的8条水打沟上修柳、石谷坊13处,横坡改垄2500亩,营造
防风林13公里(计97亩),营造道路绿化林12公里(90亩),治理水打沟23条。这些工程使6000
亩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块得到治理,占应治理面积的63.9%。该地的地力逐年得到恢复,粮食亩
产已由1965年的119斤上升到1985年的280斤,上升1.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