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改水工程

第二节 改水工程


一、提河水工程
(一)向阳电力提水站
双泉乡向阳村电力提水站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东北15.5公里的焦得布山南麓,讷谟尔河
北岸2.7公里处。向阳村是1932年建立的村屯,是德都县克山病、大骨节病、地甲病的重病区
。解放前,“三大地方病”严重地威胁着全村群众的生命安全。
解放后,党和各级政府对向阳村的改水工作非常重视,曾先后用药物和打深井的方式改
良水质,但效果不好,经化验得知村子周围的地下水都不宜饮用。1975年~1978年,该村用
4年时间在讷谟尔河北岸距河100米处,打一眼大口井。埋设6~8时铸铁管路2.7公里,修建砖
石结构的泵房一栋,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200米,配备净扬程37米水泵一台,并在屯中修建砖
石结构的150平方米水塔1座,容积80吨钢筋混凝土蓄水池1个。工程建成后,经一年多的饮用
和多次水质化验,仍不适合饮用。1979年春,该村又在原泵房南230米处的古河道和新河道形
成的三角州沙滩上,打一眼大口井,新建一处泵房。水质化验为中等硬度,氟化物较低,铁
离子和锰离子较高,余项符合国家饮用水规定。同时在村内8条街道,埋设4条2时塑料管道(
长2800米)输水支线,使全村居民自来水进了厨房。
该项工程历时5年,共完成土方8万立方米,石方1.1万立方米,总用工3.5万个工日;总
投资252826元,其中国家投资107252元,群众自筹资金145574元。工程完成后,全村302户,
1994口人和483头(匹)大牲畜全部用上自来水,并可灌溉农田900亩。改良水质后,过去患慢
性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人数明显减少,使原患慢性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人病情减轻,1980年
后没有发生克山病。
(二)龙丰电力提水站
城关乡龙丰村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东9公里的讷谟尔河与温察尔河的分水岭上,海拔高程
316米,由4个自然屯组成,总人口1500人。由于地处丘陵岗脊,山高水深,水质不好,水源
奇缺。群众普遍患有地方病。全村患有大骨节病的有713人,占总人口的47%;因患心脏病死
亡的有32人,占总人口的2.1%,其中18~27岁的妇女死亡12人,占死亡人数的37.5%。
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这个村群众的吃水问题,曾千方百计寻找解决办法。原第
一生产队为解决吃水问题,全屯搬迁2次,仅搬迁费投资10多万元。全村打了10多眼机电井,
最深的达60米,水质仍然不好、水量不足。冬季群众只得化雪水或到山下砸开温察尔河的溪
流拉水、背水饮用。从1969年开始,用马车到青山镇供水点拉水解决人的饮用水。到1979年
10年时间,拉水费和事故费用达20万元。但由于停电、阴雨天和车马事故等原因,拉水时断
时续,人吃混合水后,大骨节病发病率有增无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得到全面落实,龙丰村经济迅速好转,
掀起改良水质建设的高潮。经村干部多次踏察、选择、比较和根据水质化验、鉴定和吃试结
果,确定提取讷谟尔河古河道的地下水进行改良水质。1979年~1982年,该村用4年时间完成
大口井一眼,埋设主输水管道2500米,分输水管道4500米,修建砖石结构的160平方米蓄水容
量70吨的水塔一座,架设高压输电线路1000米,配套总扬程61米水泵1台。共完成土方26410
立方米,沙石方339立方米,总用工日3.8万个。总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万元,群众
自筹资金14万元。
该项工程完成后,水质化验所含锡、镁、铁及其硬度良好,无味、无污染,水清澈透明
,与县城青山镇自来水集水井水质相似。现在全村343户,1500人全部吃上自来水。
(三)兴隆乡电力提水站
兴隆乡位于德都县城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星火村距县城13公里。全乡地形属丘陵漫岗
形,水源奇缺,水质不好,是省、地、县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节病和近年新发现的氟中
毒的“四大地方病”重病区之一。
建国后,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兴隆乡做为全县药物改水和打深井的重点区。多年来在兴
隆乡由国家投资打机电深井46眼(不包括农民自筹资金打机电井数),一般井深在35米左右,
最深的达120米,但出水量仍很少。井的水位随季节变化,干旱季节地干井祜,人、畜饮用水
十分困难;同时井水腥臭、水质不好。
1983年,县委、县政府为了彻底解决兴隆乡的水质改良和缺水村屯水源问题,决定兴建
兴隆电力提水站。该工程设计水源井位于讷谟尔河南岸,龙丰村电力提水站改水井东500米处
,水井直径6米,深7米。全部工程分二级提水,需建2处建设面积98平方米砖瓦结构泵房,2
处容量为300吨的蓄水池(其中200吨1处,100吨1处),架设高压输电线路600米,低压输电线
路100米,埋设塑料供水管道41.6公里。全部工程需完成土方200889立方米,石方200立方米
,混凝土方240立方米。设计总投资1346150元,其中国家投资800000元,占总投资的59.43%
;群众自筹资金546150元,占总投资的40.57%。
该工程从1984年开始兴建,截止1985年末,已完成每小时出水量40吨的水源井一眼,容
量210吨的蓄水池1处,修建面积为98平方米井房2栋,一级泵房地下室25平方米,检查井12眼
。架设高压输电线路600米,低压输电线路100米。配套机电设备有:一级泵房有扬程90米,
每小时出水43立方米水泵1台,22瓩电机1台,40瓩发电机组1台,150马力柴油机1台,10千伏
30KVA变压器1台;二级泵房配备12瓩发电机组1台,24马力柴油机1台。埋设塑料输水管道34
.3公里,其中主干输水管道14.3公里,支干输水管道20公里;埋设进户输水管道7438米。总
计完成土方166000立方米,占设计土方的82.63%;石方130立方米,占设计石方的65%;混凝
土方120立方米,占设计混凝土方的50%。完成投资691191元,占设计总投资的51.35%。其中
,国家投资200000元(内有县财政投资50000元),占国家投资计划的40.51%;群众自筹资金4
11191元,占计划自筹资金的59.49%。现已有6500人吃上引河好水,占设计供水人数的61.9%
。其中四合、兴隆、星火3个村的487户农民,输水管道埋进屋,已吃上自来水。
二、机电井提水工程
(一)德立电井提水工程
城关乡德立村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西南2公里处的丘陵漫岗上,全村一个自然屯,150户
,700口人。现有耕地3400亩,其中蔬菜1700亩,是以蔬菜生产为重点的村,历年蔬菜上市量
都占县城青山镇蔬菜上市量的60%以上。全村地下水埋藏较深,成并出水量少,水质差,是德
都县水源不足、水质不好的重点村。全村患克山病、大骨节、地甲病的人数达162人占总人口
的23.14%。
德立村从60年代开始进行水质改良和解决水源不足问题,曾到哈尔滨市等地请来机械钻
井队,先后共打电井32眼,井深22~42米。修建7条总长2700米的灌水渠道,控制灌溉蔬菜面
积1200亩。在国家重点支持下,架设了高、低输电线路,配备了全套机电设备,但水质仍然
不好。灌溉用水不足,每年5~6月,正当蔬菜用水季节,井枯渠干,人、畜饮用水靠到县城
青山镇拉水解决。
1984年冬,该村开始兴建德立电井提水工程。在城关乡五三村原第一队的塑料大棚处打
水源井,埋设管路,把水提到德立村。截止1985年末,共完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口水源井一
眼(直径3米、深75米),埋设4寸塑料主提水管道3200米,支干输水管道300米,支线输水管道
2200米,进户输水管道1050米,管路总长6750米。修建砖瓦结构2层蓄水楼一栋,建筑面积1
12平方米,容水量70吨。配套扬程68.1米,每小时出水量32.4吨的水泵1台,10瓩电动机1台
。总共完成土方26603立方米,石方12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方57.17立方米。共完成投资17.
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9.24%;群众自筹12.1万元,占总投资的70.7
6%。全村工程只差水源井一处泵房未建成,其它工程都达到设计标准。工程建成使用后,水
质经黑龙江省水质研究所化验,完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满足了全村人、畜饮用水和蔬菜
灌溉的需要。
(二)和民机井群提水工程
新发乡和民村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西南4公里处,全村6个自然屯,556户,2656口人。该
村处在丘陵漫岗上,水文地质条件差,地下水埋藏较深,水源不足,水质不好,是地方病发
生较严重的村。水质最差的2个屯中,共有儿童201名,其中患大骨节病和地甲病的164人,占
儿童总数的81.59%。
和民村机井群工程于1983年春动工兴建,当年打出深22米、直径3米的大口井一眼,建1
62平方米2层水塔一座,原第1生产队通水。原第2、3、4生产队也相继打井,埋设管道。截止
1985年末,共打大口井4眼,总深287米,埋设输水管路总长13000米,机电设备全部配齐。全
村有4个屯,345户,1400口人用了自来水。
该项工程共完成土方23500立方米。总投资296417元。其中,国家投资42000元,集体集
资209417元,社员个人投工45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