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鱼类

第二章 水产养殖

第一节 鱼类


德都县水产人工养殖历史较短。建国初期,群众自占河沟、泡塘,不投放鱼苗,利用野
鱼进行繁殖,禁止他人捕捞,秋后个人捕获成鱼。1956年1月,县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后,各乡建起集体养鱼池。1957年,县内共捕获养殖鲜鱼110吨。1962年,从爱辉县运回1
00尾鳇鱼和鲟鱼幼苗,投放到县内五大连池第3池内养殖。1963年,县内向五大连池移放朝鲜
虹鳟幼鱼70尾。此后,相继从外地引进了草鱼、鲢鱼、鳙鱼、鳊鱼、鳞鱼、红鲤等6种鱼苗。
“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县内人工修成的鱼种池全部被破坏,养殖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74
年~1977年4月间,县内向五大连池等天然渔场投放南方草鲢鱼种7.58万尾,但由于渔民不懂
养殖技术,加之“大锅饭”的经营体制,4年间仅捕获养殖的鲜鱼300余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县内水产养殖业有了较
大的发展。1979年,县内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737亩(其中:鱼苗种池57亩,越冬池75亩),有
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50人。从省外引进鲤鱼苗39万尾(其中3寸以上鱼苗32万尾)。1981年,全
县有集体养鱼场73个(其中种鱼场1个),个体鱼场4个,有从事养鱼的人员131人,人工水产养
殖面积4635亩,养殖产量112吨。1982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允许个人承包水面,发展水产养
殖业,调动了群众养鱼积极性,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增加到7140亩,养殖鲜鱼产量147吨,生产
鱼种57万尾(其中:草鱼18.1万尾,鲢鳙11.4万尾,鲤鱼27.5万尾)。同年,双泉人民公社鱼
种场先后从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松蒲试验场购入鲤鱼水花50万尾,草鱼水花40万尾,并从省
外购进部分草鲢夏花鱼种。这些鱼种的引进,促进了县内水产养殖业的发展。1984年,全县
有养鱼网点26个,利用养殖面积5300亩。鲜鱼平均亩产量:池塘75市斤/亩,水库39市斤/亩
,河沟25市斤/亩。1985年,县内水产养殖业组织起新的经济联合体,群众养殖积极性空前高
涨。当年,群众利用现有水库、泡沼,自筹资金,新建成养鱼池面积1550亩。全县水产养殖
面积达到23261亩(其中:县属6850亩,省属农林场16411亩)。县属家庭养鱼户74户,养鱼劳
力218人,年养殖产量180吨;鱼种池面积200亩(其中:越冬池面积93亩),鱼种产量149万尾
(其中:鲢鱼59万尾,鲤鱼80万尾,草鱼10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