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饲养管理
第二节 饲养管理
明代末期,达斡尔族索伦部归服后内迁至境内时,境内无耕地,草原很多,达斡尔族人
民在水充草茂的讷谟尔河两岸定居后,以牧猎为生。牲畜饲养以放牧为主,无精饲料喂饲,
采取原始粗放的饲养管理方法,因地处边远,人口稀少,牲畜数量较少,加之对牲畜疫病无
防治能力,畜牧业发展相当缓慢。
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境内讷谟尔河两岸开始放荒,关内大量汉族移民迁入,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牲畜饲养量随之增加。1930年(民国19年),德都设治局全境饲养大牲畜59720头(
匹),猪15340头,羊575只,禽16450只。伪满时期,由于日伪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土匪的抢劫
,境内畜牧业受到严重摧残。1933年(伪满大同2年),全县大牲畜存栏5067头(匹),比1930年
减少54653头(匹);猪4415头,比1932年减少10925头。
1945年德都县解放以后,全县耕畜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党和政府贷款帮助农民
解决畜力不足问题,广泛宣传大牲畜的饲养管理经验,巩固土地改革的成果,确定畜权,发
放牲畜执照。1949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15165头(匹),每头(匹)大牲畜承担耕地达44亩。
建国初期,县内畜禽均为个人所有,个体饲养。牲畜饲养管理粗放,养猪无舍,猪圈多
为木杆式或木板夹(钉)、石块堆砌的既不防风又不保温的简陋圈;马棚多为简易棚;牛圈有
栏无盖,既不防雨又不遮风雪;禽为简易窝架。牲畜饲草粗糙,草段长,添草不筛,给料不
均,草料留的不足。同时,粗暴使役牲畜,出犁晚,收犁早,干活正当午,牲畜休息时间少
,中午吃不饱,牲畜体弱,抗病能力差。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了提高牲畜体质,减少疫病,
在爱国增产运动中,把增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开展组与组、社与社之间的红旗竞赛。大力
开展爱国增畜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人民代表会、劳模会、互助组长训练班等形式,宣传增产
牲畜的重要性,推广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大量修建简易牲畜棚舍。村、屯、场均建立起保
畜委员会,提倡早喂料常淡盐,防止役畜使役过累。对孕畜加强管理,减少使役、不上长途
、不打冷鞭、不上三台(碾台、磨台、井台),不饮冷水,临产前不使役。对车夫、饲养员进
行训练,教育饲养员做到草细料均,勤添勤喂,饮喂及时,量力使役,对孕畜有条件的地方
推广卫生产袋,采用卫生断脐方法,产后加强饲养。同时对使役的牲畜要克服“草足不择长
短,料足不择多少,粗暴使役”的现象。1952年,全县农村新建马棚489栋。1953年,全县农
村推广经玉发饲养经验:饲料多样搭配(豆皮子、羊草、谷草),筛净,料泡好,草铡短,勤
添少给,马吃的快,不恋槽;春、秋、冬饮3遍水,夏季饮4遍水;喂应时,找准遍数,过饿
和不饿不喂,马喂5次草3次料;干完活先喂1遍草后再饮水,以防伤水;马有棚,夏防烈日、
蚊虻,冬防风雪;勤起粪,不沤蹄。这些方法推动了全县大牲畜饲养工作。二区青石村共有
461匹马,多数瘦弱不堪,推广经玉发养畜经验后,马匹迅速增膘,上等膘达到21匹,中等膘
420匹,瘦弱马20匹(老龄马)。1954年,全县推广克山县仁里村养畜经验,本县共培养畜牧技
术员39人。1955年,在初级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不少村屯出现大量出卖耕畜的现象,畜价猛跌
,宰杀耕牛和瘦弱耕畜死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少地方在互助合
作中贯彻互助互利政策有偏向,耕畜入社报酬过低,甚至一再降低租用价格;某些合作社积
极扩大生产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的畜力作用,以及限制、排斥老弱马入社,而社员家中
又无草料,只好将牲畜贱卖或宰杀。许多合作社不注意保护牲畜,严重忽视牲畜饲养,使役
不当,致使耕畜瘦弱、多病、死亡。有的区村在粮食征购时留料偏低,加之草料不足,影响
农民饲养、繁殖牲畜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根据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即
:深入宣传耕畜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和国家保护牲畜政策,消除农民的疑虑,提高保护
饲养繁殖牲畜的积极性;合作社对入社牲畜必须贯彻自愿互利的政策,民主评议等级,在不
影响社内生产原则下,鼓励社员家庭经营一定数量的牲畜,有的可以采取份养的办法,严禁
宰杀耕畜;对入社牲畜的价格和私人饲养的牲畜,坚持私有公用,合理租价,不能轻易降低
牲畜报酬;推广“专人负责,草细料均、勤添勤喂、喂饮及时,量力使役”的好经验和方法
;帮助解决饲料困难,提倡群众互助互济调济有无,研究科学用料;农业部门畜牧站组织干
部和兽医下乡,加强和具体指导牲畜防病工作;加强市场管理,正确掌握畜价,认真贯彻屠
宰政策。1956年,随着农业高级合作化的实现,集体养畜业得到空前发展,绝大部分耕畜已
由个体所有转为高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初步建立了饲养管理制度。为了提高集体所有牲畜饲
养管理水平,县畜牧总站在四平、永远两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七改”饲养管理技
术(即:按类分槽饲养;强弱分组使役;短草碎料,粗料精喂;硬料软喂,整料碎喂,多料混
喂;先草后料,逐遍加料,少给勤添,看槽细喂;小帮浅水饮;下地带槽子)的试点工作,然
后在全县推广,大部分社达到“七改”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同年95%的大牲畜由个体转为集
体所有。同时集体养猪发展到1415头,占年末存栏数的31.6%。1960年,贯彻“公养为主,公
私并举”的方针。1963年县政府在团结公社永远大队进行牲畜安全越冬工作试点,全大队7个
生产队,队队有马棚,马匹全部入舍,草料留足,膘情普遍好于上年,当年新生驹(犊)成活
率高,新生牛犊19头,成活19头;新生马驹19匹,成活15匹。永远大队大牲畜安全越冬的经
验推广后,带动了全县的牲畜安全越冬工作。1964年全县抓了牲畜棚圈建设,全县共有马棚
1666间,比上年增加36%;牛圈87间,比上年增加10倍;羊圈1500个。1965年,全县出动150
0人,240辆大车,用12天时间,共维修马棚1373间,牛舍161间,新建猪圈6985个。“文化大
革命”期间,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畜禽饲养管理制度被破坏,畜禽饲养水平下降,社
员家庭畜禽饲养业被当作“资本主义”批判,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受到阻碍。
1976年,毛泽东的《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封信》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养猪业的文件发表
和下达后,全县生猪生产出现崭新的局面。据县畜牧兽医站统计,当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
90408头,比上年提高30%;生猪存栏67148头,比上年增加37.5%;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养
猪0.71头;集体养猪年末存栏14470头,比上年增加40%;集体养母猪6216头,社员家庭养母
猪3477头,全县平均三户一头母猪;新发、龙镇、双泉、青山等四个人民公社办起公社养猪
场,团结、龙镇等两个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全部建立了大队养猪场,全县共有36个生产大队
建立起畜牧场和养猪场,生产小队均建立起小型养猪场,团结人民公社永安生产大队,太平
人民公社农科队、兴隆人民公社星火四队和复兴二队实现了一人一猪。同年10月,粉碎“江
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全县牲畜饲养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得到恢复和健全,饲养管理水平不
断提高。当年,为搞好大牲畜安全越冬,全县各队将马全部入舍,牛有45%入舍,并为其余的
牛建起挡风障。同时,各队还重视了开始为队办猪场、猪舍建设,建立砖瓦结构的永久性猪
舍和暖室,仅据5个人民公社统计,共建永久性猪舍379栋3750间(其中暖舍380间)。1980年后
,随着县内养鸡业的发展,一些养鸡专业户和重点户建起简易和永久性保温鸡舍。
1983年初,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县内推广了以包养到户为重点的多种畜牧生产责任
制,涌现出养畜承包户1091户,饲养牲畜13371头(匹、只),畜牧业产值85.1万元,纯收人7
0.8万元。1984年,农村集体的牲畜全部变价卖给农民个体饲养,饲养牲畜的农户普遍盖起棚
(圈)舍,饲养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当年,全县共有饲养畜禽专业户、重点户1215户,占全
县农业总户数的4.1%。还涌现出奶牛饲养村——兴隆乡红升村,母猪饲养村——龙镇南岗村
。县畜牧部门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畜牧生产的需要,畜牧工作由过去单纯解决资金和
物资的做法转向科学技术服务到户的方法,畜牧人员经常深入到养畜户家中,帮助解决饲养
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指导,还将一般饲养管理常识印成小册子,发放到养畜户。
同时,引进先进的养畜技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1985年,新发乡和民村李孝丰引进塑料大
棚快速育肥法,仅6个月向国家交售肥猪25头;讷谟尔乡刘敬代养羊200只,繁殖母羊140只,
两年内调整种公羊4只,改变了羊群结构,同时采取科学饲养管理方法和疫病防治方法,使养
羊业发展很快,1985年被评为黑河地区养羊大王。
建国初期的畜禽饲养:生猪夏季集群放牧和补饲相结合,冬季散放按时喂饲。饲料主要
有大豆(多为豆瓣和瘪豆)、豆饼、玉米、糠麸、土豆、野菜、秕谷、豆毛、豆皮、草籽、豆
腐渣、粉渣等,精饲料较少。生猪育肥采用先吊架子,后育肥的办法,饲养期长,出栏率低
。马以谷草、天然羊草为饲草,燕麦、高梁、大豆、豆饼为饲料,役马夏季以舍饲和放牧相
结合,昼使夜放适当补饲,其它季节舍饲。牛夏天靠放牧,冬天靠作物秸杆、豆皮等饲养,
只给役牛和母牛以少量精料。羊全年主要靠放牧,冬季进行补饲,补饲主要是靠豆皮子、羊
草等饲草。禽常年散放,主要饲料有玉米、秕谷、野草籽、糠麸和菜类。1955年,县政府号
召就地取材,广辟饲料来源,合理种植饲料,多贮存饲料。夏季采集野菜,秋季贮存豆叶、
谷秕壳、高梁壳、野菜籽,春季利用地头地边种植角瓜、西粘谷、甜菜等饲料。1956年,推
广利用秧棵、糠皮、秕谷、菜叶等代用饲料,有条件的地方适时收集野菜、青菜、草籽等制
作发酵饲料和蒸煮饲料,可以利用粉渣、豆腐渣做饲料。社员家庭也可种植角瓜、窝瓜、西
粘谷等饲料。并规定生猪留饲料粮标准为:每月母猪200市斤,克郎、肥猪100市斤,仔猪20
市斤。同时推广“一条鞭放牧”、“满天星放牧”、“背着放牧”、“抱着放牧”等科学放
牧方法。1958年实行生猪派养派购后,社员养猪开始给饲料地。1970年以后,县内引进和推
广种植紫花、苜蓿、甜菜、窝瓜、青刈玉米、青割豆等优质牧草和高产饲料,应用推广粉碎
机、打浆机等饲料加工机械,制作牲畜可口、易消化的饲料,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1976年
,引进10市斤南瓜籽,在团结人民公社、新发人民公社和县种畜场试种;在和安、德利、合
民大队,引进绿藻放养,引进紫草2400株在县内各人民公社试种,全县共有饲料地18500亩。
同年,四平、团结、太平等3个人民公社还利用青绿秸棵、野草、野菜加糠麸用窖制作青贮饲
料6200市斤,解决冬、春两季饲料的缺乏。同时,生猪饲养由夏季放养和补饲相结合,冬季
散养过度到常年圈养。各社队按政策留足了饲料粮和投肥粮、1980年以后,在畜禽饲养中推
广应用各种抗菌素矿物质及徽量元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城镇养鸡户和农村养鸡户喂上了销售
的混合饲料,使饲料生产走向配合饲料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