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牲畜
第二章 畜禽改良及繁殖
第一节 牲畜
一、黄牛
民国、伪满时期,境内黄牛品种以蒙古牛、朝鲜牛、奶牛混合种为主。
建国后,县内黄牛改良繁殖主要采取从本地牛中选留优质种公牛进行本交改良的办法。
1950年,县政府开始布置选定种公牛工作。1951年,全县有可繁母牛3256头,产牛犊1757头
,繁殖率53.5%。1953年,县人民政府发出指示,要求每30头母牛选留一头种公牛。1968年,
为改良本地黄牛品种,从外地引进朝鲜公牛15头,1969年引进三合种公牛158头,进行本交改
良,加速了黄牛改良的进度,提高了黄牛繁殖的品种质量。
1975年,开始应用从外国引进的纯肉用型公牛和优良乳用公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进
行黄牛改良。由于配种技术差,准配率低,配种后和产仔后对母牛、幼仔饲养管理不善,常
有母牛流产和产后幼仔死亡情况,黄牛改良规模逐渐缩小,数量不断减少。1981年,有黄牛
改良配种点4个,参加配种的母牛150头,分别比1975年减少66.7%和62.6%。同年,为提高黄
牛的繁殖质量,在全县范围内对公牛进行清群工作,选留种公牛267头,淘汰582头。1982年
以后,县畜牧科对黄牛改良配种点在技术、人员、资金、器材上给以扶持,提高了黄牛改良
的配种技术,改善了饲养管理,黄牛改良又有了新的发展。1985年,全县有黄牛改良冷冻精
液配种点10个,参加配种母牛561头,受配550头,怀胎331头,产仔201头,成活193头。同年
,全县有黄牛配种站3个。
二、奶牛
70年代以前,德都县奶牛品种混杂退化,产奶量低,没有进行品种改良,任其自然繁殖
,奶牛饲养量较少。1979年末,全县奶牛存栏只有198头。1981年,县内从江苏省许仙县、辽
宁省营口市购入优良品种奶牛20头,分给新发人民公社永和生产大队和青山镇内居民饲养。
同年,设立青山镇奶牛人工辅助配种站,从县种畜场购入优质种公牛1头,负责青山镇内奶牛
配种工作。1982年,从林甸县购入良种黑白花奶牛9头。1983年,从齐齐哈尔市购入良种黑白
花奶公牛14头,半价卖给配种户,当年就有2头适龄种公牛发挥了配种作用。同年,全县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县内奶牛养殖业有较大的发展,年末奶牛存栏达826头,比上年
增加79.2%。
县委、县政府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从1979年~1985年,全县共投放贷款54.6
万元,购入奶牛663头。在奶牛饲养集中的乡(镇)设立收奶点12个,方便了群众出售鲜奶,建
立奶牛配种站12个。每出售鲜奶3市斤,供应平价饲料1市斤。全县涌现出兴隆乡红升村和新
发乡胜利村两个奶牛养殖村。这两个村共养奶牛814头,养奶牛户640户,户均奶牛1.3头,为
全县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带了好头。1985年末,全县奶牛存栏1254头,比1979年增长了5.3倍。
三、马
建国以前,德都县境内马的主要品种是蒙古马和当地的杂种马,品种低劣,多为近亲交
配繁殖。1951年,全县有可繁母马3140匹,繁殖马驹1275匹,繁殖率41%。1953年,县人民政
府开始抓马匹本交改良,开展留选公马工作,规定每25匹母马留选一匹优质种公马。全县选
留种公马857匹,配准1725匹。四区和平村中兽医李同春,变卖了家中的贵重物品,自买优质
二串子种公马2匹,坚持深入到各村屯开展配种工作。有粮无粮都给配种(当时以粮作为配种
费),全年配种47匹,怀驹32匹,准驹率72.6%,带动了种畜户的配种工作。同年,李同春被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54年,选留种公马84匹,繁殖马驹1412匹。1958年
,设立县马匹配种站,引进苏联伏拉基米尔种公马2匹,先进行本交改良,后改用人工授精。
1964年,县人民政府为加速马匹改良,节省费用将县马匹配种站下放给和平人民公社四平生
产大队经营。县内农村社队和国营农、林、牧场也开始引进优良马种,进行本交改良。同年
,按照“自繁为主、适当引入纯种,逐步实现良种化”的牲畜繁殖改良方针,全县选定和引
进种公马340匹(其中:纯种公马11匹,杂种公马23匹,本地种公马308匹)。1976年,全县有
龙镇、团结、四平等3个人民公社人工马匹授精站。1981年,为改变县内马匹品种杂、劣、退
化问题,在全县范围内对公马进行清群,采取边选边留边去势的方法,淘汰本地劣质公马30
8匹,选留优质种公马221匹,解决了劣质公马乱配的问题,提高了马匹繁殖的质量。同年,
为扶持团结人民公社永安生产大队配种站的恢复和建立,县政府为其引进黑龙江輓马一匹。
1985年末,全县共有马匹配种站7处。
四、猪
建国前,德都县猪的品种主要是本地民猪和荷包猪。民猪体大,荷包猪体小,育肥慢,
处于自然繁殖状态,品种单一,退化严重。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开始抓生猪品种改良工作。1953年,县内开始进行选留优质种公猪
工作,县人民政府规定每个村屯选留优质本地民猪或荷包猪1~2头,进行生猪本交改良。19
54年,全县共选留种公猪350头。
1971年,德都县开始民猪育种工作,先后从齐齐哈尔畜牧研究所、兰西县、绥化县引进
“东北民猪”母猪5头,种公猪3头。1973年引进苏白种公猪9头,进行本交改良。1974年,东
北三省民猪育种会议在德都县团结人民公社永安生产大队召开。会议就东北民猪育种、保种
等多项课题进行了探讨,永安生产大队猪场被列为黑龙江省民猪重点繁殖猪场。会议期间,
为使东北民猪繁育更新血液,避免近亲繁殖和为杂交育种串换血液,吸收东北民猪的优良特
性,将永安生产大队猪场的民猪外调1575头,支援兄弟市、县的生猪改良。1981年5月,为改
变生猪近亲繁育退化问题,对全县种公猪进行清群,选留优质种公猪205头,其它劣质种公猪
全部去势处理。同年8月,从拜泉县引进苏白种猪91头,分配给团结人民公社永安生产大队、
双泉人民公社龙泉生产大队和畜牧科青年服务队,做为全县种猪繁殖基地。同年,为了解决
县城居民饲养的生猪繁殖及改良问题,在青山镇设立了生猪人工辅助配种站,从拜泉县购入
苏白种母猪10头,种公猪2头,负责镇内居民饲养的母猪配种、繁殖及改良工作。1983年,为
搞好瘦肉型生猪的改良,县畜牧科从兰西县猪场给团结人民公社永安生产大队引进杜洛克种
猪2头,民猪种猪1头。1985年,全县的生猪有95%得到改良。
五、羊
民国、伪满时期,德都县境内以饲养蒙古粗毛羊为主。建国后,先后引进了美利奴、新
疆细毛羊、阿斯卡尼羊、东北细毛羊等优良种羊,进行本交改良。1981年,在全县范围内对
羊进行清群工作,选留优质种公羊2178只,淘汰去势劣质公羊1243只,保证了县内羊繁殖的
品质纯正、优良。同年,从内蒙古引进高加索、美利奴等优良品种绵羊475只,分别拨给朝阳
人民公社红卫、反帝、反修三个生产大队和县种畜场,使种畜场和朝阳的三个生产大队成为
全县优良品种羊繁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