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染病
第三章 疫病防治
第一节 传染病
一、炭疽
炭疽是一种发病急,死亡快的传染病。马、驴、骡、羊等食草牲畜最易感染,猪也有发
生,也能传染给人,是危害性较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民国、伪满时期,炭疽在本县境内多次流行,无法防治。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开始加强
对炭疽病的防治工作。1950年4月5日县人民政府展开全县中兽医、区生产助理员会议,研究
落实对炭疽病防疫注射工作。4月9日在一区(城区)进行防疫试点,全区共有大牲畜950头(匹
),注射485头(匹),占大牲畜总数的55%。在总结试点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全县铺开,到5
月5日完成炭疽病防疫工作,给10633头(匹)牲畜注射了疫苗,占全县大牲畜总数的68%。同时
,采取了对病畜隔离,死畜消毒、深埋等卫生防疫措施。1956年4月,在发生过大牲畜炭疽病
的兴隆乡和凤山乡,对1023匹马进行了炭疽病防疫注射。9月末~10月初,在全县对1200疽马
进行了防疫注射,基本控制了炭疽病的发生。50年代末,县境内消灭了炭疽病。
二、猪瘟
猪瘟,又称猪霍乱,俗名烂肠病。该病是由过滤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建国前
该病在本县境内流行较广,大小龄猪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死亡率达70~100%,对
生猪生产危害较大。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猪瘟的防治工作。1950年县人民政府在二区青石村进行猪
瘟预防注射试点,共注射300头。1953年,县政府在4个村开展猪瘟疫苗注射,培养防疫技术
员15人,给312头生猪注射了疫苗。1954年,全县53个村中有21个村发生猪瘟,损失较大。1
955年4月1日,四区长庚村由克山县北兴区迁入的农户带入猪瘟病猪2头,猪死后卖肉传染全
村,到12日统计,共死亡猪355头,占全村生猪总数的63%。县人民委员会发出《迅速组织力
量开展防治猪瘟的紧急通知》,组织兽医、供销社职工和畜牧技术人员对猪瘟进行防治。采
取对猪瘟发病村屯的生猪实行封锁,不许出村屯。对病猪和好猪实行隔离、分圈、分槽饲养
,用草木灰和碱水对圈、槽进行消毒,病猪死后实行深埋,不得食用等有效措施,防止了疫
情蔓延。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群众性的防疫工作,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教育
。有关部门要求养猪户修圈积肥,勤起、勤垫圈,常撒小灰消毒,做到圈干、槽净,防止猪
饥饿不均,注意食水冷热,食中要常放盐、皮硝,以增加猪的食欲和抗病能力。同年,全县
有22个村发生猪瘟,死亡生猪3500头。1956年2月五区新发农业生产合作社发生猪瘟,死亡猪
6头。县人民委员会培训了130名家畜防疫员,3月召开全县猪瘟预防会议,在全县范围内开展
起以预防注射、修圈、圈养、消灭疫源为中心内容的声势浩大的群众性防疫运动。春季防疫
给6480头生猪注射了猪瘟疫苗,控制了猪瘟的蔓延。1957年春秋两季全县猪瘟预防注射的生
猪34530头次。1958年,春季一次防疫注射疫苗的生猪11796头。1959年1月,和平、庆民、团
结三个乡发生猪瘟,到6月27日,和平二队、利民大队、新民大队共死亡生猪349头。其中:
利民大队282户社员养猪413头,死120头,占27.3%;和平二队84户社员养猪162头,死亡86头
,占52%。1964年3月,双泉公社三合大队三、四队和和平公社四个大队发生猪瘟,死亡猪61
头,县政府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了疫病蔓延。1966年,双泉公社在“防重于治”的方针
指引下,坚持把防疫工作做到疫情前面,春季猪瘟预防注射的生猪3246头,注射率达100%,
推动了全县的猪瘟防疫工作。黑河地区畜牧总站向全区推广了双泉公社的防疫经验。
70年代以来,县内生猪疫病的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均进
行生猪三大疫病(即: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预防注射工作,同时坚持常年补预防针的做法
,外买入的猪及时注射,新生仔猪满15日补针,有效地控制了生猪三大疫病的发生。自1981
年以来,生猪三大疫病在县内绝迹。
三、鸡瘟
鸡瘟又叫鸡新城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发病死亡率达80~90%。
1950年6月下旬,省政府畜牧科首次拨给德都县鸡瘟疫苗1000毫升,7月30日县政府组织
畜牧技术人员在三区中心村、四区解放村进行鸡瘟预防注射试点工作,注射疫苗的鸡共1990
只,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随后又在6个村,宣传鸡瘟防疫的重要性,推广防疫技术,培养妇
女防疫技术人员11人,注射疫苗的鸡共2724只。1953年,有4个村开展鸡瘟防疫注射工作,培
养防疫技术员8人,给3427只鸡注射了疫苗。50年代,由于当时鸡瘟疫苗的生产满足不了防疫
的需要,县内不能坚持常年预防注射,汪射面也不大。60年代以后,县内每年春、夏、秋三
季普遍进行鸡瘟预防注射。同时开始进行鸡霍乱疫苗注射,都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乡养鸡业的发展,广大群众对鸡疫病防治的重要性的认识有较
大提高,每年春、秋两季,很多养鸡户主动到防疫部门购买疫苗进行注射。自1981年以来,
本县境内末发生鸡瘟病。
四、马鼻疽
马鼻疽,又叫“鼻湿”,是一种严重危害马、骡、驴的健康,又能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
的传染病。
德都县从1950年开始对马鼻疽病进行监督管理工作。1956年8月在6个乡(镇)的19个高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马鼻疽病检疫工作,共检疫马2522匹,其中:阳性反应593匹,疑似马鼻
疽病543匹;阴性反应1386匹,污染率45%;阳性马占点眼数的23%。1964年秋进行全县性马鼻
疽检疫,共检马3091匹,检出阳性马934匹,全部烙了印。对病马采取固定饲槽、用具、分槽
细喂、分具使役,彻底隔离等措施,对开放性鼻疽马开展治疗工作。团结公社兽医院采用土
霉素粉在一年内治愈开放性鼻疽马70匹,推动了全县对马鼻疽病的治疗工作。此后,县内普
遍利用土霉素粉治疗马鼻疽病,收到良好的效果,使马鼻疽病基本得到治愈,控制了马鼻疽
病的发生。1981年,在马鼻疽点眼工作中,太平公社平安大队检疫马96匹,阳性41匹,并采
取了有效措施,使县内再未发生马鼻疽病。
五、口蹄疫(五号病)
口蹄疫,主要危害牛、羊、猪等偶蹄兽,可传染给人。该病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
、热性传染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死亡率虽不高,但经济损失大。
1952年2月讷河县五区口蹄疫大蔓延,本县为严防口蹄疫病毒侵入,县、区两级政府均成
立了口蹄疫防治委员会,领导口蹄疫防治工作,同时对疫区来往牲畜实行封锁,组织民兵、
青年站岗放哨制止牲畜出入,建立疫情报告制度,牲畜出门带畜照。1953年,邻县克山、讷
河连续发生牛口蹄疫病,县人民政府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各级组织“发动群众严加警惕,防
止疫病传入,早发现,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及时报告疫情”。防止了口蹄疫传入县内。1963
年12月,太平公社爱民生产大队有17头牛发生口蹄疫,该社的行政和业务部门及时组织人员
奔赴疫区,进行防治,控制了疫病的发展。1964年,在全县范围普遍开展了口蹄疫预防接种
工作。1964~1965年,本县二次派出畜牧兽医专业人员,协助逊克、呼玛、孙吴县进行口蹄
疫的预防注射工作,培养了口蹄疫防治骨干。自1966年以后,县内每年对牛、羊进行一次口
蹄疫预防接种,基本上控制了口蹄疫的发生和传入。1982年11月末,新发公社凤山大队、兴
隆公社红升四队、城关公社合心一队、青山镇先后发生生猪口蹄疫。县政府及时发出封锁令
,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总指挥的“五号病防治临时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指导对口蹄疫的
防治工作。采取了喷灯灭菌、火碱消毒,清理圈舍,烧掉垫草,对病死猪进行高温处理等办
法,经过一个月的防治,控制了疫病的蔓延。1983年猪口蹄疫再度发生,全县共有6个乡(镇
),15个村屯,128户的264头生猪发生口蹄疫。县政府再次发出封锁令,县食品公司停止生猪
收购,县界设立检查卡,严禁猪肉外流,对疫点采取有效措施,处杀病猪118头。对圈舍和饲
养场地进行认真消毒,配合药物治疗,使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1984年以后,无疫情发生
。
六、马传染性贫血(四号病)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主要危害马,骡、驴次之。是由过滤性病毒所引起的
一种传染病,死亡率高,危害性大。1964年,双泉人民公社龙泉大队的2匹马,经省农业厅家
畜防疫队诊断,确定为马传贫。根据《黑龙江省马传染贫血防治办法》的规定,县人民委员
会命令,从1964年10月12日起,将龙泉大队划定为马传贫疫点,对其车马严加封锁。1965年
,县、社、场都建立起马传贫防治组织,开展对马传贫的检疫防治工作。同年全县共普查马
10119匹,定为马传贫病马132匹,疑似病马300匹。定为疫区的有5个国营农场,6个人民公社
。劳改农场在防治中采用敌百虫溶液对马体喷雾,预防马传贫效果较好。1975年组织县、社
、队检疫人员51人,普查马传贫病,检疫了12个公社的89个生产队,受检马4105匹,将定为
传贫病的113匹病马全部处杀,传贫马自然死亡33匹。1979年有疫点43个。
七、绵羊痘
1981年11年17日,太平公社爱民五队许善朋家养绵羊36只,发病9只,死亡3只,其余的
处杀,从而控制了绵羊痘在本区的蔓延。1982年太平公社爱民大队医生陈某家养绵羊33只,
发生羊痘6只,全部处杀。自1983年以后,全县普遍注射预防羊痘疫苗,境内绵羊痘没有再度
发生。
八、其它传染病
建国初期发生过猪瘟、猪肺疫合并症、死亡较为严重。50年代,在双泉、胜利农业生产
合作社断断续续地发生过猪瘟、猪肺疫。
此外,境内还零星发生过布氏杆菌病、腺疫、猪肺疫、猪丹毒、羊疫、畜禽霍乱等传染
病。县政府对这些疫病采取预防注射、及时治疗等有效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