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械工业
第二节 机械工业
一、概况
建国以后,县内先后建起了农机修造厂、机床厂、汽车修配厂、农具厂、铸造厂等机械
生产企业。1952年机械工业总产值4.4万元,1970年增至91.3万元,1985年达到155万元。19
85年,能够生产电动机、车床、变压器等几十个主要机械品种,产品销往省内外许多地方。
二、主要工厂简介
德都县农机修造厂该厂前身系1947年建立的“德都县机械所”,当时的营业范围是修理
枪、炮、大车和给轮胎充气。1950年,与国营木工厂合并组建地方国营联合工厂,经营项目
有:自行车修理、铁木零活、发电、被服加工、糕点加工、药店、制米、制面、酱菜、烧酒
等,操作方式均是手工,职工70人。1956年,在行业调整中将铁木工、自行车修理、发电等
项划出,建立德都县农机具厂,年产值,27.9万元,主要设备有简易车床1台。1959年,改名
为“青山机械厂”,所有制性质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年产值58.6万元,主要生产
设备8台。产品由民用生活用品转向工业品和农具生产,并开展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修理业务
。主要产品有扒麻机、脱谷机、铲趟机、打稻机及马车轴承等。1962年冬改名“德都县农机
修配厂,1963年改名“德都县农具修理厂”,向纯农机具、修理行业过渡。承修拖拉机、汽
车和进行少量农具改革以及铸造铁锅、犁铧等。有职工42人,年产值1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
率2535元。1968年以后,实行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原则,除修理拖拉机、汽车外,开始承
担国家安排的拖拉机配件的批量生产,主要产品是东方红-54拖拉机主离合器压盘。有职工
99人,年产值31万元,主要设备12台,全员劳动生产率4580元。1970年,改名农机修配厂,
共有职工186人,年产值53.6万元,主要设备13台。1974年,改名“农机修造厂”,承担省、
地农机配件品种逐年增加,主要产品有铸铁件、钢制件、拖拉机压盘、花键轴、光轴等。拖
拉机修理由于农村农机人员技术水平的逐年增强,自修能力逐年提高,入场修理的机车逐年
减少。修理产值由历史最高年份1970年的37.6万元,减少到13万元。1975年,行政等级由股
级升为科级,增设技术室(后改为技术股)。1976年,全厂有职工166人,主要生产设备19台,
年产值53.1万元,其中:维修产值14.7万元。1979年,年产值66万元,是历史最高年份。随
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机修造行业由过去的行业经营变为跨行业的多家竞争。县农机修造厂
不能适应改革的新形势,竞争能力低,无定型产品,入厂修理的拖拉机逐年减少,农机配件
生产不稳定,出现“吃不饱”无活干,经营亏损的局面。1985年,全厂有职工180人,主要生
产设备35台,厂房4573平方米。年产值25.2万元,同1979年相比下降61.82%;亏损12.59万元
。
德都县机床厂 其前身系1965年成立的德都县机械电器修配厂。1967年,有职工60人,
厂房700平方米,开始生产三相异步电动机,并将厂名改为县电机厂。1970年,经黑龙江省机
械厅定点,开始生产机床,并改名为县机床厂。1971年,该厂增加生产齿轮减速电动机,该
产品是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定型产品。1973~1975年,增加生产机械动力头、机械动力滑头
、动力箱侧底座和变压器。1979年,年产值53万元,有职工180人,厂房3450平方米。拥有车
床7台、铣床3台、磨床4台、搪床1台、龙门刨床2台、牛头刨床2台、插床1台、插齿机1台、
滚齿机2台和钻床、空气锤、冲床、化铁炉、碾砂机、回火窑、弓型锯床、箱式电炉、易燃炉
等比较配套的生产设备。在铸造、机加、装配车间都有起吊设备,另外还有60瓩发电机组1部
。生产的齿轮减速机远销陕西、云南等地。1980年增加生产榨油机、铡草机。1981年,由省
皮革公司投资60万元,县自筹12.7万元,将机床厂改为鞋楦厂。因产品销路不畅,于1983年
停产。1984年又重新生产齿轮减速电动机。1985年,机床厂有职工62人,固定资产133万元,
工业生产总产值29.10万元,利税总额14万元。
县汽车修配厂 1976年,县工业科利用原橡胶厂的300平方米厂房转建为汽车修配厂,有
技术工人6名。县财政投资2.3万元,购置了车床、气泵、电焊机、钻床等设备。1977年,开
始承揽汽车大、中、小修理业务,当年完成产值8万元,盈利3.1万元。1979年,有厂房500平
方米,增添C620-1车床1台曲轴磨床1台、搪缸机1台、弹簧校正器1台和起吊设备,职工队伍
发展到60人。每年大修汽车8~10台,年产值40万元。1985年,有职工55人,固定资产26万元
,年工业总产值16.3万元,利税0.8万元。
县农具厂 该厂为小型集体工业企业,1952年建立时为铁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更名为
农具修配厂。建厂初期只能生产镰刀、钐刀等小型农具。1963年后,陆续购置了车床、刨床
、冲床等生产设备,生产能力逐渐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多。80年代后能够大批生产锅炉铸
件、铸铁管、各种螺母等。1983年,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将农具厂划为农具、铸造、铆焊
、轻工机械4个经济独立核算的小厂。1985年,划分后的农具厂有职工43名,固定资产净值8
万元,主要生产中、小农具,年产值10.8万元;铸造厂有职工24名,固定资产净值8万元,主
要生产铁铧子、铸件等;铆焊厂有职工25人,固定资产净值3.7万元,年产值8万元,主要从
事水暖安装及修理业务;轻工机械厂仅有15人,主要从事小农具的生产修理,年收入3万元。
龙镇铸造厂 1983年,从龙镇综合广划出建厂,属小型集体企业。1985年,有职工9人,
固定资产净值6万元,工业总产值15.1万元,利税总额1.4万元。主要生产暖气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