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电力生产与供应
第七节 电力生产与供应
一、电力生产
1953年,县农机厂董成华、齐立才、孙某3人组成发电班,用从制米厂弄来的1台15马力
柴油机和1台8瓩直流发电机配套发电。同年发电1万度,除供应农机厂本身用电外,有时还为
县干部学校供电。1955年,换了1台60马力柴油机,从龙镇弄来1台日本人逃跑时扔下的30瓩
发电机,运到哈尔滨修理一下就能使用了。这套发电机组年发电3万度,供电面又宽了一些。
1956年,发电班从沈阳买回1台150马力柴油机,并从大连调回10多台变压器,发电能力增强
。1958年,县城内部分单位也能自己发电。1958年9月,发电厂(电灯厂)的设备交给北安电业
局管理使用。
二、电力供应
1958年后,德都地域的电力主要为北安电业局所发的国电。
(一)德都县供电局电网:1968年11月,成立北安电业局德都营业所,建立青山镇内3千伏
配电干线1条,7.66杆公里;配电变压器15台,总容量1080千伏安。1960年,建成永丰(包括
新发乡)6千伏配电干线1条,22.8杆公里。1963年德都营业所改为供电所。1965年~1975年,
通过大修、更改工程,配电线路全部更换为水泥杆,铁横担,将导线中5.0毫米钢线和LGJ~
25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全部更换为LGJ~50平方毫米以上钢芯铝绞线。同时由3.3千伏升压为
6千伏供电。改善了供电质量,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1976年,建成青山镇内粮食6千伏干线
1条,1.8杆公里。1982年,德都供电所改称北安电业局德都供电局,有职工41人。
1985年,德都供电局共有配电线路3条,全长39.447杆公里;配电变压器48台,容量为7
705千伏安。比1958年的1080千伏安增长7.13倍。按线路条数计算,一类设备2条,占67%;二
类设备1条,占33%,设备完好率为100%。按变压器台数计算,一类设备45台,占93.7%;二类
设备3台,占6.3%,设备完好率为94%。1985年,售电量为2122万度,比1958年的297万度增长
7.1倍;线路损失率为35.1%,比1958年的39%降低绝对值3.9%;电费收入18万元,比1958年的
2万元增长9倍。
(二)龙镇供电局电网,1975年10月成立龙镇供电所。1976年,新建镇内10千伏干线1条,
根据用电的增长,延长和增建了分支线路,全长14.76杆公里;配电变压器15台,总容量为1
885千伏安。1985年,改称龙镇供电局,有职工10人。全年售电量为360万度,线路损失率为
17.24%,电费收入26.2万元。
三、德都县农电局电网
1965年7月,成立县农电科,加强了对农村电力事业的领导。1966年,全县大搞水利建设
,在西部民兴、新兴、和平、利民、爱民等地兴建了电力抽水站。在建设、和平、太平3个公
社建立了1条10千伏二线一地配电干线37杆公里。同时,在青山变电所增设了一台专供农村用
电的1000千伏安的变压器,增加配电变压器12台,总容量600千伏安。同年6月5日建成送电,
3个公社,9个生产大队,29个生产小队和5处抽水站有了电。1968年末,农村供电范围增加到
建设、和平、太平、四平、城郊、兴隆6个公社,32个生产大队,137个生产小队。10千伏高
压线路增加到158杆公里,低压线路78杆公里。变压器93台,总容量3790千伏安,售电量320
万度。1975年,德都的西部和东部地区基本上都有了电,10千伏高压线路增加到195杆公里,
低压线路增加到127杆公里,配电变压器增加到126台,总容量6200千伏安,年售电量430万度
。由于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为农
业增产打下了基础。1979年7月,青山镇变电所主变压器增容,由1000千伏安增加到1800千伏
安,缓解了当时农村用电紧张的局面。1981年10月,县农电科改为农电局。
1985年,农电局有35千伏输电线路1条,18.2杆公里,35千伏变电所1座,1800千伏安。
购电量428万度,全县14个乡,134个村,全部通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