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路建设
第十编 交通 邮电
第一章 公路
第一节 公路建设
一、道路
1918年(民国7年),德都境内只有土路2条。一条由德都拉屯经都拉色、敏特格-讷河县
城;一条由德都拉屯经温察尔屯-龙镇。乡间道路均是自然形成的大车道。1929年(民国18年
),德都县设治局建立,境内有土路5条(详见附表)。
1934年(伪康德元年),德都县境内有8条土路。即:德都-北安、德都-龙镇、德都一克
山、德都-克东、德都-北兴镇、德都-讷河县城、德都-嫩黑公路(嫩江至黑河)、德都-
嫩江县城。
1935年(伪康德2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资源和屯垦安置日本移民及军事上的需要,以伪
省会北安为中心加速公路建设,由伪龙江省公署主管,修筑北安-德都公路,1936年全线完
工,全路长50公里,路面宽7米。
1945年9月,德都县解放后,县政府开始组织人民对县内主要道路进行一次定期大整修。
1951年,县政府成立北德大车道整修委员会,县、区设专人负责,整修北德大车道,全县共
抽调民工3185人,畜力大车336台,对境内25公里路段进行全面整修,保证了运输的畅通。是
年,县内共有6条主要道路。即:北(安)孙(吴)公路、北(安)德(都)公路、北(安)德(都)大车
道、德(都)讷(河)路、德二(二区所在地双龙泉村)路、德(都)北(兴)路。
1952年10月21日~31日,整修德北公路27公里,使用民工6996.5个工日,完成土方2694
1立方米。1953年,对全县农村大车道进行全面维修。全县主要道路13条,其中:省道3条(即
:北黑、北德、克德),县道9条,即:德都——二区(双龙泉)、德都——六区(兴隆)、北德
大车道、德都——讷谟尔、德都——北兴、德都——三不管、石头房子——格球山等。这些
道路只有北黑公路是砂石铺装路面,其它均为土路。雨季翻浆路段多,阻碍交通;洪泛期,
部分路线断绝交通。1955年,整修北德公路、北德大车道,使用民工679个,完成土方667立
方米。1956年,县人委按照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提出的依靠群众,节约民工,管好养好修建
好地方道路的方针,抽调干部、民工组成专业筑路队伍,改建北德公路德都段(北安县负责0
~8公里,德都县负责9~45公里)。1958年,完成北德公路德都段37公里路基新建、整修、铺
装砂石路面和路旁绿化任务,这是德都县人民修建的第一条砂石路面的绿化公路。
1958年9月,德都县建制撤销,并入北安县后,至1963年9月恢复德都原建制的5年期间,
原德都县境内的地方道路建设处于停滞状态。1963年9月,县境有公路444公里。除北黑公路
、北德公路2条干线公路和专用公路外,地方公路只有34公里土路,仅占全县公路里程的7.6
%。能通汽车的只有3个公社,11个大队。社队道路由于年久失修,无人养护,不少路段路基
低洼,春季翻浆,夏季泥泞,冬季雪阻,交通极为不便,部分偏远社队在雨季甚至处于交通
闭塞状态。
德都县恢复后,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总指挥的“德都县公路修建委员会”,领导全县
人民掀起了群众性的地方道路建设高潮。1963年10月~11月,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县
政府自筹资金5000元,作为建勤民工的医疗费,调民工1774名,国家职工干部385名,完成德
都——二龙山16公里新建路基工程。12月,全县出动建勤民工1316名,畜力车392台,进行桥
梁备料,计采石方3852立方米,运沙石料5997立方米。同期对县内乡道进行了整修,全县出
动11195个工日(其中:机关职工干部1520个工日),畜力大车212台次,完成土方17220立方米
,共维修干线4条,支线31条,计231.9公里,公路绿化132万株。是年12月4日,黑河地区专
员公署向全区批转了《德都县关于公路和乡道整修的报告》。1964年4月~5月。县政府组织
民工对北五公路(德都至五大连池农场)20.6公里路段进行了修建。同时各社(镇)组织群众对
社队公路进行修建,全县新建路基89公里,提高路基62公里,铺装砂石路面22.6公里,路旁
绿化114公里,72万株。共完成土方49万立方米,砂石材1.6万立方米,投入民工12万个工日
,民车1万个车工日。是年8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在德都召开了“德都县地方道路建设现
场会”,授予德都县“地方道路建设先进县”称号,奖励县人民政府解放牌汽车1台、铁锹2
000把。1965年,全县地方道路新建路基138.87公里,铺装砂石路面89.25公里。投入建勤民
工95039个(其中专业养护用14945个),民车6711台次。社队自办公路工程人工日63051个,车
15731台次。是年7月20~26日,黑河地区专员公署在本县召开“德都县地方道路建设现场会
”,推广德都县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地方道路的经验。10月4日,在黑龙江省人民委员
会召开的“德都县、讷河县地方道路建设现场会”上,德都县再次被授予“黑龙江省地方道
路先进县”的称号,奖励县人委大型客车一台。1963年9月~1965年未,县内地方道路建设,
共投入建勤民工9.6万个人工日,建勤民车1.4万个车工日;国家补贴资金26.5万元,县内自
筹资金13.9万元;新建路基167.5公里,提高路基151公里,铺装砂石路面114.6公里,公路绿
化植树114公里,72万株。全县地方公路里程219公里,比1963年增加5倍。其中有路面里程1
02公里,通往全县9个公社、13个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的公路全部实现砂石化,80%的生产大
队修通了公路。通过县内公路与北安、克东、克山、讷河、嫩江、孙吴等邻县公路互相联接
,形成了以青山镇为中心的干线和支线衔接、地方道路和专用公路衔接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1966年10月,在黑龙江省人委召开的“地方道路建设现场会”上,德都县第三次被授予“
地方道路建设先进县”称号。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道路建设受到干扰,建设速度减慢。1975年,全县有省级公
路104公里,县级公路164公里,公社公路161公里(不包括村屯公路,国营农、林、牧场的内
部公路)。晴雨通车里程268公里,碎砾石路面312公里,改善路面264.2公里,公路绿化里程
85公里,植树里程65公里,不通公路的大队14个,小队58个。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德都县公路建设得到
较快的发展。1978年,新建二龙山农场一分场——讷谟尔公社地方公路10.33公里。1979年,
对德克公路3公里路面进行了技术改造,新建了北五公路(64公里~71公里)7公里路基和路面
铺装,改善了团结公社至团结大队(红霍尔基屯)11公里的土路,全县公路绿化20公里,植树
17.8万株。1984年,县政府制定出《关于改革民工建勤养护和修建地方道路的办法》,建勤
民工、民车、役畜工采取以金代工的形式征收。乡(镇)收缴,在指标内按入库总额15%提留,
指标外超收部分提留50%,留给乡(镇)用于乡村道路建设,并将民工建勤的范围扩大到乡级以
上的公路修建和养护。朝阳、莲花、兴安3个乡的民工建勤代金费收缴后,全部用于山区道路
建设。1985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补助德都县粮食11136万斤,棉布8592(米,棉花3.36万斤
,折合人民币390212元,重点用于小兴安、莲花山2个山区的地方道路建设。
德都县主要公路简介:
哈黑公路(哈尔滨——黑河)
哈黑公路原为龙镇设治局成立后修建的龙通官道(龙镇经北安街至通北县)。伪满时期,
日伪当局按所谓“北边振兴计划”,于1935年9月开始修筑由北安经龙镇、孙吴、西岗至黑河
的北黑公路,全长300公里,1936年9月竣工。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哈黑公路遭到
严重破坏。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北黑公路进行了维修和养护。1950年,北黑公路德都段开始设
专职养路员进行专业养护。1960年开始改建北黑公路,1961年1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
将哈北(哈尔滨-北安)公路、北黑(北安-黑河)公路改为哈黑公路。
北五公路(北安-五大连池)
北五公路原为北德公路(北安-德都),1935年由伪北安省公署直接组织进行修建的,19
36年竣工,全长50公里,路面宽7米,为无砂石的土路。1945年解放后,县政府年年组织民工
进行维修。1956年,开始改建北德公路,北安县负责0~8公里,德都县负责9~46公里。195
8年8月,完成德都县境内37公里的新建、补修路基、铺装路面和路旁植树任务,正式通车。
这是德都县修建的第一条砂石路面的绿化公路,成为德都县交通大动脉。
1963年复县后,由德都县养路段养护境内(16~46公里)30公里路面。1964年4月~5月,
德都县对原德五公路进行了修建,将北德、德五两条公路改为北五公路。北五公路全长71公
里(其中德都县境内56公里),全部砂石路面,晴雨通车。
德二(青山镇-二龙山)公路
德二公路原为德龙(青山镇-龙镇)土路。1963年德都复县后,县人委为解决中、西部地
区距铁路线远,进出货物运转困难问题,自筹资金改建德二公路。是年10月23日动工改建青
山镇至二龙山一分场路段(原一分场至二龙山已建有砂石路面公路16公里),1964年11月2日竣
工通车。新建路基、铺装砂石路面16公里,总投资28.7万元。全路长32公里,均为砂石路面
,晴雨通车。当年纳入专业养护。
1985年,德二公路全线设有永久性桥梁3座、42延长米,涵洞20道。
德克(德都县至克山县)公路
德克公路东自德都县城青山镇,西经德都县建设、和平、太平3个乡及克山县北兴镇向南
到达克山县城。县境内路长33.1公里,是县西部地区的交通主动脉。
此路原是建国后修建的乡级土路-德太公路(青山镇-太平乡)。1963年9~11月,对全线
路基、桥梁、涵洞进行全面整修,铺装砂石路面,当年设置专职养路员工实行群众养护。19
65年,新建21~33.1公里路段,接通克北公路(北兴-克山),改为德克公路,县境内路长33
.1公里。1980年纳入专业养护,1985年,县境内路段有永久性桥10座,120延长米,涵洞15道
。
双团(双泉乡-团结乡)公路
双团公路原为1929年(民国18年)后形成的土路,是从今团结乡团结村(红霍尔基屯)经双
泉乡至德都县城的大车道。1934年(伪康德元年),已形成由德都镇经南阳、双龙泉、石头房
子、狐里气、靠山屯、托密浅、两间房、红霍尔基至讷河县城的德讷路(土路)。建国后,由
县境内的二区(团结、双泉乡)维护。1960年,由双泉、团结两个公社,组织建勤民工进行改
建,公路延长到5个村屯,全长14.086公里,由团结公社实行群众养护。1963年~1965年,全
线维修路基桥梁,铺装砂石路面至永安屯(团结公社所在地)。1979年,对永安屯至红霍尔基
屯(团结大队)的11公里土路进行改善,铺装砂石路面,接通去讷河县城的公路。1985年,双
团线全长39.85公里,全部砂石路面,晴雨通车。桥梁10座,89延长米;其中永久性桥梁9座
,78延长米;涵洞55道。
二、桥梁
1929年(民国18年),德都设治局建立时,德都街南沟岗相间处虽有木桥二三处,但多年
失修,均不堪用,其它各处无桥梁。是年,德都-张家店-苏家店之间新建木桥4座,总长6
丈4尺。
伪满时期,日伪统治者为加强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军事上的需要,加速了各县的公路
、桥梁的修建。1935年~1936年,伪龙江省公署在北德公路建木桥5座,此后,乡村也开始修
建桥梁。1945年8月德都县解放时,已有木桥100余座。解放后,县政府每年均组织人民对境
内桥梁进行维修。1948年末,全县有木桥144座。建国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桥梁建设。1949年,
新建15座木桥,补修42座,投资12910万元(东北币)。其中新建大木桥3座,投资11880万元(
东北币)。1951年,春、夏、秋三季对公路桥梁补修89座,新建木桥4座、160延长米。1952年
,新建木桥5座,其中北黑公路2座,北德大车道3座,补修6座。1953年,新建木桥14座、15
5.5延长米,补修3座278延长米。省公路局拨给木材302.68立方米,材料费4102039元(旧人民
币),经费1.26亿元(旧人民币)。1955年,新建桥梁8座,投资9200元,使用建勤民工2338.5
个工日,建勤民车542个台日。1956年新建木桥6座。1957年新建温察尔木桥1座。1958年9月
~1963年9月,德都县境内地方道路桥梁建设处于停滞状态,部分桥梁年久失修,影响了交通
运输。
1963年9月,德都县恢复后,在全县地方道路建设高潮中,桥梁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桥梁
建筑结构由木质结构向石拱桥和钢筋砼桥结构的永久性桥梁发展。截止1965年末,全县桥梁
建筑用木材430立方米,水泥380吨,钢材24吨。新建桥梁11座,134.2延长米。其中,钢筋砼
桥3座,补修桥梁18座、64.4延长米,桥梁防腐17座、168.8延长米。1966年,新建红升桥、
星火南桥。1967年新建桥7座(双泉桥、前进桥、新生桥、团结桥、李花马桥、三合桥、联合
桥)。1968年建桥3座(富强桥,涯子桥、合心桥)。1969年建桥4座(双泉桥、建设桥、新立桥
、石龙桥)。
70年代后,德都县新建桥梁的建筑结构进入石拱和钢筋砼结构的永久性桥梁建设阶段。
1970年新建解放桥1座。1972年哈黑线建桥3座。1975年建成本县第二大桥——讷谟尔大桥。
1976年建成新街基桥。1978年建成本县第一座漫水桥一解放漫水桥和龙头桥。1979年,建成
德都县第三大桥沾河桥和二道沟桥、小兴安桥、五里桥、太平桥。1980年,建成双泉对桥、
永丰南桥、姚振桥、龙门河桥、温察尔桥。1981年建成三道沟桥,永和南桥、永和北桥。19
82年,建成德都县第一大桥-青山大桥。截止1985年末,全县共有桥梁101座,1840.9延长米
。其中永久式桥梁77座,1506延长米。
主要桥梁简介:
青山大桥
位于德都县城青山镇北,南北向横跨讷谟尔河,中心里程在北五公路47公里+539米处,
是预应力连续梁与普通钢筋混凝土T梁组合式桥梁。全桥共13孔,10孔跨径20米普通钢筋混凝
土T型预制梁,主跨径50米、两边跨径30米的3孔预应力箱型连续梁布设在中间主河道上,下
部为孔柱基础薄壁型重力式桥墩,框架式桥台,全长314.06延长米。行车道为双车道,宽7米
,两侧人行道宽0.75米。人行道、引道等级为三级,路面为泥结碎石路面。设计载荷为汽-
15,挂-80。1980年5月1日正式动工,1982年9月15日全部竣工,是月29日通车。全部投资2
94万元。
讷谟尔大桥
位于哈黑公路371公里+220米处,于1952年建成。全县7个区出动民工5465个工日,畜力
大车629个车工日,1887个马工日。1973年,大桥被冲毁,损失3102.04元。1975年初,动工
改建为双拱式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是年10月18日竣工,20日验收交付使用,总投资22.45万
元,桥长202延长米,宽7+2×0.75,载重15吨。
三、涵洞
民国时期,县境内无涵洞。
伪满时期,1935年~1936年,伪龙江省公署修筑北德公路,修建涵洞9道。
建国初期,涵洞建筑较少。1953年,北黑公路德都段新建涵洞5道。
1963~1965年末,全县地方道路建设中,涵洞建设被摆在重要地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
有新的突破,共建涵洞65道640延长米。
1975年末,全县公路(包括村屯公路)有涵洞225道。公社公路55道,专用公路15道。198
5年末,全县公路(不包括专用公路)有涵洞463道。其中,省级公路涵洞41道,县级公路67道
,乡村385道。
附:省、县公路涵洞分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