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营
第十二编 商业
第一章 商业
第一节 私营
1915年(民国4年),德都镇(隶属克山县)成立后,工商业在此地逐渐汇集,形成了城镇商
业活动市场。民国10年(1921年),德都镇成立了商务会组织,选举钱多势大的店辅老板为会
长,为商人沟通商情、拉扯生意、处理有关商事等。1929年(民国18年),德都设治局成立后
,德都镇工商业交易活动有较大的发展。虽然本县地处黑龙江省北部边远地区。陆路交通不
便,但是县城背靠讷谟尔河,水运比较通达,给德都商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东山
木排顺水而下,经龙镇流入德都县境内,多数销于德都、克山等地。德都所产的粮食、皮毛
、药材、鲜鱼、飞禽、兽肉、鸡蛋、蘑菇、土篮子等农副土特产品,通过讷谟尔河运往北兴
、克山、讷河、嫩江、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然后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购回小农具
日用百货等商品,以满足县内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除本县商民出去经商外,龙镇、克山
、北兴、讷河、嫩江等地的商贩也经常来德都经商,从而使德都一度成为方圆百十里地域内
的贸易中心。1930年(民国19年),全县共有杂货辅19处,杂货床20处,饭馆15处,药局10处
,鲜果店6处,油坊、成衣局、车马店各4处,客栈、肉铺各3处,理发馆、书店、面铺、洗衣
局、兽医桩子各2处,酒局、澡池、酱坊各1处。1931年(民国20年),黑龙江省《经济业刊》
社商业状况调查表记载:“德都商业贸易品之大宗的年输入量为:大布8000匹,棉花1.2万斤
,花旗布500匹,坎布300匹,红章线呢120匹,中山布250匹,家具1.5万件,农具2万件,油
12万斤,酒22万斤,米2500石,面粉32万斤,肉6万斤。”
伪满初期,县内的商业户虽然多,但资金力量很少,绝大部分是夫妻店。他们有合资经
营的,也有独资经营的,大多数是兼行跨业亦工亦商。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其殖民统治,成
立了“商工组合”,由日本人担任常务理事。下设粮栈组合,棉布组合,食盐、胶鞋组合,
纸烟组合,中药组合。这些组合控制着工商各业,破坏了县内人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
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被日本侵略者蚕食鲸吞,大量的粮食、木材、珍
贵的兽皮和土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本土。1941年(伪康德8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
本侵略者加紧了搜刮和掠夺,实行集团部落政策,进行粮谷出荷和统制商品价格。对食盐、
火柴、白酒、卷烟、肉类、粮食等商品实行专卖,对棉布、棉花实行“统制”、“通帐配给
”政策。指定经营粮食、白酒的和顺长,经营副食品、干鲜水果的久远长,经营绸缎布匹的
民兴长等三家较大的商号为“配给店”,“三长”也就成了全县私营工商业的门头和日伪统
治者勒索百姓的御用工具。许多店铺因商品缺乏,经营范围缩小,平民购买力低下,备受大
商号排挤,蚀本倒闭。1943年(伪康德10年),随着日本殖民统治的加深,全县商户仅剩70多
家,其中多数处于门庭冷落、生计维艰的半倒闭状态,造成了市场箫条,物资奇缺,物价飞
涨,民不聊生的凄凉景况。
1945年8月德都解放后,解除了敌伪对工商业的束缚,开始兴起了游商摊贩活动,日常生
活用品日益增多,成立了新的商务会。组织各商户搞商业发展规划,动员和号召商户发展经
济,活跃市场,参加城镇商业建设。在头道街通往东大桥处扩建了一里多长的商业街,增加
商业店铺40余家。私营商业出现了初步复兴。1949年,在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
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指导下,私营商业蓬勃发展,出现了私营商业兴旺时期。本年共有
私营商业网点、摊床161户,从业人员320人,资金总额90577元。
1950年下半年,县人民政府为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领导,在工商科内设置工商管理股,
对私营工商户进行普查、登记、整顿工作。1951年12月,成立了德都县工商业联合会,通过
工商联组织私营工商者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改造资产阶级思想,引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
保护了私营工商业者的利益,协调了公私、劳资、产销等关系,促进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活跃了城乡市场,稳定了物价。1952年2月,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五反”运动,有力地
打击了少数资产阶级思想严重和道德败坏的不法分子,教育和帮助广大私营工商业者树立起
社会主义的经营作风。1952年12月,进一步健全了工商业者联合会组织机构,配备了专职工
作人员,下设质量检查等3个委员会,龙镇、讷谟尔2个工商联小组,豆腐、饮食、木器、副
食、日用百货等5个行业小组,加强了对私营工商业者的领导。1954年,对私营工商业采取“
利用、限制、改造”和赎买的政策,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对守法商户在批零差价和
税收方面进行调整,扶助正常经营;对不法工商户进行斗争。当年4月,对全县的私营工商业
户进行摸底登记。登记后,私营商业66户,比1952年下降18户;从业人员93名,比1952年减
少41人;资金总额52427元,比1952年增加7709元。登记的66户私营商业中,一般百货业9户
,资金10875元;食品杂货业11户,资金9466元;干鲜果品业3户,资金1853元;国药业7户,
资金11599元;下杂业4户,资金3275元;毛皮业2户,资金1151元;镶牙业3户,资金3054元
;钟表修理业1户,资金553元;理发业5户,资金973元;照相业2户,资金1622元;旅店业5
户,资金3426元;饮食业13户,资金4640元。1956年,全县私营商业全部被改造成公私合营
、合作经营等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自此以后,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德都县私营
商业未得到重新的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下达了一系列搞活经济、放宽政策的文件。
县革委和商业部门积极组织和发展个体工商业。广大待业青年和城镇家庭妇女纷纷办起了个
体摊床店铺,主要从事饮食、服务、小百货、服装、水果、鲜鱼、各类蔬菜等商业活动。还
有一部分个体户走街串巷,贩卖一些日常所需的小杂货、冷饮、熟食,从而方便了老人、儿
童、病弱者,节省了职工、干部的时间。一些本钱多的商贩,根据本地属高塞地带,县城不
通铁路的特点,搞长途贩运,调剂市场余缺。他们将本地盛产的油料作物、淀粉制品、红花
尔基黄烟、小兴安岭木耳、蘑菇、蕨菜、手工编织等农副土特产品销往外地;又从关内、辽
宁等地购回新鲜水果、时令蔬菜、鱼虾、服装、针织品等缺货、鲜货,保持常年上市,随买
随有,有效地调节了供求关系,丰富了城乡人民生活,补充了国营商业的不足。个体商户为
了尽快劳动致富,一般在经营上比较吃苦耐劳,待客热情,服务细腻周到,营业时间较长,
故生意兴隆,深受顾客欢迎。
1985年,个体商业进入德都县私营商业兴盛时期,本年个体商户达到953户,从业人员1
484人,资金总额168万元,营业总额232万元,商业网点遍布全县城乡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