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营
第四节 国营
1947年11月5日,成立县国营贸易公司,是本县第一个国营商业企业,下设商场、油坊、
米厂、粮栈、土产部各1处,共有职工81人。同年11月15日成立百货公司。1948年10月成立土
产公司。同年12月成立县政府工商科,在管理体制上第一次实行“政企分开”,把商业部门
从政府直接管理变为单独的经济活动部门。商品购销主要采取上拨下卖的方法,由上级业务
部门拨一些棉布、食盐、白酒、鞋帽、针织品等生活用品。也可到哈尔滨等地自由采购一部
分商品,在贸易商场进行销售。同时也采取一些市场调节手段,如发现某种商品奇缺涨价时
,国营商业马上请示主管部门集中调拨,进行竞争销售,达到平衡市场供求,相对稳定物价
的目的。1949年末县贸易公司下设有粮栈、制米厂、第一制油厂、第一商场、土产部,共有
职工129人,年销售额55.2万元。1950年撤销了贸易公司,将贸易商场改为百货商店。当年全
县有国营网点5处,经营商品800余种,年销售额54.4万元。1952年,随着国营商业经营范围
的逐渐扩大,百货公司增设了百货批发部1处,承担对供销社和私营商业的批发任务。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商业由“条条领导”变为“块块领导”,县商业科
下属公司的人权、财权、物权,由以前省对口公司主管变为县商业科管理。同时国营商业开
始步入计划管理的轨道,省公司建立了二级批发站,县百货公司每半年到省订货一次。在商
品的购进、销售、调拨、库存等环节上都实行了计划管理。县工商科按年对各专业公司下达
购、销、利、费、劳几项计划指标。各专业公司对基层商店、批发部也实行了“五定”到店
站,“六定”到班组的计划管理措施。本年,国营商业已初具规模,百货公司的品种达到25
00多种,国营商业零售额占全县社会总零售额的62.1%。1954年实行了棉布、棉花定量计划供
应。1955年实行生猪派养派购,收购一条鞭,在花马村、解放村成立了两处生猪收购站。同
年在龙镇成立起百货、烟酒两个批发部。1956年县工商科改为商业局,下设百货、纺织、食
品、药材、专卖5个专业公司,商业网点发展到13处,有职工255人,年商品销售额为654万元
。
1958年2月,商业体制又进行了改革,实行“政企合一”,撤销了各专业公司,各批发部
和商店直接归商业局领导、将百货、纺织、煤建公司的营业部合并为商业局综合批发商店。
将专买、食品公司合并为商业局副食品批发站,百货一、二店和龙镇的各营业部门也都做了
相应的合并。同年9月份,德都县商业局及所属单位随合县一起并入北安县。商业领导机构变
为北安县商业局驻青山公司办事处。
1963年9月德都恢复县制后,重新组建了商业科,内设人秘、计财、业务3个股,一个水
产蚕业站,下辖百货、糖业、烟酒、煤建食品、饮食服务等5个公司。全县共有国营商业网点
15处,职工491人,年销售额731万元。1965年由于较好地贯彻执行了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对
商品、资金、财产进行了清理,改善了经济管理。按照“及时收购、积极推销、生意做活、
活而不乱”的原则,活跃了购销业务,达到了收购及时,供应对路,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的
要求。本年国营商业网点发展到41处,职工758人,年销售额1722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机构分合频繁,商业科与县供销联合社就曾出现过三分三合
的动荡局面。各基层商业单位归属混乱,领导班子不断更换,职工思想不稳定,管理不善,
国家蒙受很大损失。由于错误地批判“业务第一”、“利润挂帅”,商业工作不讲效益、流
通、需要、质量、社会生产力出现一些倒退现象,很多人民生活必需品大量短缺,市场严重
失调。如肥皂、香皂、火柴、灯泡、烟、酒、糖、糕点、猪肉、鸡蛋、自行车、手表、缝纫
机等都实行凭票供应;不少饭碗粗糙不圆,打火机的打火石也很难买到。物质贫乏,满足不
了人民生活需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对全县的国营商
业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经营效果较好。1984年初,先对15个店、铺、馆、部实行
了经营改革。这15个单位中,有7个是保本企业,8个是1983年底共亏损9.92万元的困难户,
改革方式主要有3方面内容:1、国营企业集体承包,照章纳税,自负盈亏。2、国营职工集体
承包,大点化小,班组分开经营,单独核算,定额或定率上缴,自负盈亏。3、工资分配上实
行全员浮动,全额浮动,把过去的月初开支改为月末利后开支;利润按比例分成,利润额不
足工资时,扣发不足部分;扩大企业的干部管理、奖金分配浮动、留利使用、商品采购、物
价、商品经营、财务管理、劳动福利等权力,使企业增强了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对
青年职工加强了文化和业务培训,提高了职工队伍的素质。改革后,广大职工的劳动纪律得
到加强,劳动效率明显提高,降低了各项费用,减少了非生产人员,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这
15个单位仅在1984年第一季度就盈利1万元,变亏损为增盈。在此基础上,又陆续改革了一些
商业单位,总数达到24家。其中,龙镇医药批发站多年亏损,1985年实现利润9000元;豆制
品厂也一直经营不佳,1985年实现利税1万元;原来不亏的单位加大了增盈,龙镇石油站198
5年盈利14.2万元。
1985年末,全县国营商业下辖8个专业公司,龙镇办事处,二龙山中转站,12个工业品三
级批发站,零售网点56个。拥有固定资产927.3万元,流动资金2072.9万元,营业面积15062
平方米,仓库面积18763平方米,机动运输车辆35台,职工总数1623人。商品销售总额3252.
4万元,上缴税金60.2万元。
附:国营商业公司简介
百货公司 1949年11月建立,共有职工49人,其前身系县贸易公司商场。1955年花纱批
发商店从百货公司分出,改为花纱布公司。1956年5月,成立龙镇地区百货批发部。1957年7
月,将石油类商品划归煤建营业部。1958年1月,花纱布公司并入后,百货公司撤销,改为综
合批发站。同年9月,德都县并入北安县后,改为青山百货站。1963年9月德都复县后,重新
组建百货公司,共有职工125人,固定资产9.9万元,流动资金157万元,自有资金8.9万元。
当年商品销售额402.3万元,零售网点3处。1968年10月糖业烟酒公司并入,1971年3月划出,
1973年全公司共有青山镇、龙镇2个批发站,一百、二百、龙镇百货3个零售商店,商品销售
额1104.6万元。1978年5月,建立药泉山百货商店;年末全公司有销售网点6处,职工301人,
商品销售额1328.8万元。1979年被命名为黑龙江省财贸战线“红旗企业”。1983年12月药泉
山百货商店,移交给五大连池市百货公司。1984年4月,将针织、纺织、服装等商品划出,成
立纺织品公司。1985年1月,纺织品公司并入百货公司。
1985年末,百货公司内设保卫、秘书、政工、业务、统计、财务等股,下辖德都、龙镇
2处批发站,德都百货一、二店,龙镇百货一、二店,共6处商品销售网点,全公司共有职工
566人,固定资产125万元,流动资金872.3万元,自有资金26.3万元。营业面积4274平方米,
仓库面积6300平方米,机动运输车7台,商品年销售额1783万元,实现利润24万元,上缴税金
32.9万元。
五金交电公司 1965年8月将工业品器材批发站从煤建公司分出组建,共有职工49人,下
辖德都五金交电批发站、五金交电商店、龙镇五金交电批发部等3处商品销售网点。经营品种
1600余种。1970年,全公司有职工53人,固定资产8.6万元,流动资金97.5万元,商品销售额
95.5万元,实现利润0.2万元,上缴税金1.5万元。1983年8月建立龙镇五金交电商店。1984年
6月建立德都光明五金交电商店。
1985年末,五金公司内设计财、业务、物价、政工、保卫、总务等6个股,德都、龙镇2
个批发站,德都、龙镇、光明等3个五金交电商店。共有职工184人,固定资金46.3万元,流
动资金213.9万元,营业面积1057平方米,仓库面积2620平方米,机动运输车4台。经营五金
、交通器材、化工、家电、电料等商品3200多种。销售额535.2万元,实现利润5.5万元,上
缴税金10.4万元。
糖酒公司 1949年11月在县税务局设立烟酒专卖股,1951年成立烟酒专卖股烟酒推销部
,1952年末成立烟酒专卖事业管理所。1953年12月,烟酒专卖和批发业务改属县商业局领导
后,烟酒专卖管理所改为专卖局,烟酒推销部改为烟酒批发部,两个机构一套班子。1958年
初并入食品公司,同年9月德都县并入北安县后,食品公司改为青山食杂站。1963年德都复县
后,在青山食杂站的基础上组建糖业烟酒公司。1968年10月,并入百货公司,烟酒专卖管理
机构撤销,将蔬菜经营业务和食杂合作商店划归蔬菜公司。1971年3月,糖业烟酒公司恢复,
1973年下半年恢复烟酒专卖事业管理所。1983年1月,将烟草类商品划归烟草公司,原糖业烟
酒公司改为糖酒公司,同年7月成立酒类专卖局,与糖酒公司合属办公,对内为公司一股,对
外称酒类专卖局。
1985年末,糖酒公司内设业务、计财、政工、专卖、总务等5个股,下辖德都、龙镇2个
糖酒批发站,德都副食品商店。共有职工215人,固定资产52.1万元,流动资金251万元,营
业面积2303平方米,仓库面积2890平方米。主要经营糖、酒、罐头、茶叶等商品1000多种,
零售商店兼营糕点、调料、酱菜、水果等商品2000种。全年商品销售额632万元,实现利润7
万元,上缴税金1.7万元。
石油公司 1956年以前,由县供销联合社“工器门市部”经营民用点灯照明煤油,1957
年移交给商业系统的煤建营业部经销,1963年后石油类商品由煤建公司经营。1969年10月煤
建公司经营的石油商品划出,组建石油公司,1973年6月与煤建公司合并组建燃料公司,197
8年6月重新组建石油公司,1985年划归省石油公司领导,升格为局级单位。
1985年末,石油公司内设人事、保卫、人秘、财务、业务、油管、集体等7个股,下辖青
山、龙镇、二龙山、朝阳4个销售点。共有职工282人,固定资产368.1万元,流动资金209.8
万元,营业面积1630平方米,仓库面积990平方米,贮油容器10176立方米,汽车12辆,车库
400平方米。全年销售油类11620吨,总销售额757.2万元,实现利润6.6万元,上缴税金17.5
万元。
医药、药材公司 1945年8月德都解放后,成立了公营兴德药庄,共有职工7人,经营中
药材、中成药和少量西药,以零售为主,不搞批发业务,直属县政府领导。1951年移交给县
企业公司领导。1956年4月成立国营药材公司,隶属县卫生科领导。接收兴德药庄改为药材门
市部,没收敌特分子办的药店“德增厚”。6月接收县土产公司药材批发部,8月,百货批发
站经营的西药移交给药材公司,年末全公司有职工23人。1957年9月药材公司经营的西药又移
交给百货公司经营。1958年德都并入北安县后,药材公司改为青山镇中药材批发站。1963年
复县后,恢复药材公司。1964年5月在原百货批发站经营的西药和医疗器材组的基础上建立起
医药商店(公司级),1965年1月药材公司改属商业科领导。1968年10月医药商店与药材公司合
并,组建德都县医药公司。1972年1月改属县卫生科领导。1973年1月又移交给商业科领导,
年末共有职工80人,固定资产14.7万元,流动资金88.9万元,商品销售额218.1万元,亏损1
.5万元,上缴税金0.6万元。1979年5月1日;县医药公司的计划、业务、财务等由省医药公司
管理局统一管理,党政工作由县商业局代管。1985年1月10日,县药材公司改为医药、药材公
司。
1985年末,医药、药材公司内设计财、业务、物价、保卫、总务等5个组,德都医药、中
药材、龙镇医药等3个批发站,德都医药商店、医药门市部、华联商店、龙镇医药商店等4个
商店。共有职工174人,固定资产32.9万元,流动资金169万元,营业面积560平方米,仓库面
积3037平方米,汽车1台。全公司经营中药材1363种,西药1949种,共计3312种,商品销售总
额329.1万元,实现利润3.4万元,上缴税金1.2万元。
食品公司 1947年成立土产部,1948年10月成立土产公司。1951年开始经营食品业务,
经营生猪主要供出口需要,县内市场供应量很少。1955年春改为食品公司,将烟,麻、皮、
毛、畜产品经营业务移交给县供销联合社土产站,将小油料经营业务交给粮食系统,主要经
营猪肉、蛋、禽等食品,兼营水果、蔬菜、副食品等。同年成立牧养场兼屠宰业务,年末全
公司有职工44人,收购额91万元。1958年食品公司与专卖公司合并为副食品批发站,牧养场
和屠宰场合并为肉禽收购站。1963年复县后,在肉禽收购站基础上组建起食品公司,下设肉
类商店,青山、和平、龙镇等3个食品收购站。1964年建立双泉食品收购站。1976年新建起四
平、太平、团结、建设、新发、兴隆等6个食品收购站。
1985年末,食品公司内设计财、生产、收购、政工等4个组,下辖肉类商店、青年肉类商
店、肉类加工厂,设有青山、和平、龙镇、双泉、四平、太平、团结、建设、新发、兴隆等
10个食品、生猪收购站。共有职工239个,营业面积350平方米,仓库面积360平方米,冷库5
40平方米,机动运输车3台,固定资产86.8万元,流动资金94.4万元。年商品收购额74.8万元
,亏损28.7万元,上缴税金3.4万元。
副食品公司 1968年将糖业烟酒公司经营的蔬菜类商品划出组建蔬菜公司,主要负责县
内城镇蔬菜供应,组织收购土豆外销。下设豆制品加工厂、蔬菜商店、合作商店,共有职工
70人,固定资产12.9万元。同年修建永久性菜窖700平方米,1974年修建永久性菜窖778平方
米,储菜量达到250吨,调剂了县城蔬菜淡季的供应。1972年兴建总面积1478平方米(其中有
食品公司378平方米)的贸易大楼。1980年蔬菜公司成立信托公司,1981年组建贸易商场。19
84年8月1日蔬菜公司改为副食品公司。
1985年末,副食品公司共有职工231人,商品销售网点5处,营业面积1595平方米,永久
性储菜窖1478平方米,仓库面积860平方米,机动运输车2台,固定资产51.8万元,流动资金
11.2万元,商品销售额289万元,亏损2.4万元,上缴税金6.1万元。
饮食服务公司 1954年4月,成立德都县第一个国营饭店,有职工10人。1956年1月成立
德都县福利公司,同年8月改为饮食服务公司。1958年春改为商业局饮食服务管理处。同年8
月德都县并入北安县后改为青山公社饮食服务总店,下辖国营饭店、旅社、大车店等3处服务
网点,共有职工45人。1963年德都复县后,重新组建饮食服务业公司,年末全公司有职工13
0人,下辖国营饭店、一旅社、德滨旅社、照相馆、理发店、浴池等6处饮食服务网点。1966
年在县城建红卫饭店,药泉山建饭店、旅店各1处。1970年组建龙镇服务站。1972年在县城建
向阳旅社。1975年建德都浴池。1978年建工农兵饭店(内设旅社部)、迎宾饺子馆。1979年末
,全公司共有职工360人,下辖饭店6处、旅社5处、旅车店2处、理发店2处、照相馆1处、浴
池1处,共有饮食服务网点17处。有固定资产69.4万元,流动资金30.9万元,年营业额122.4
万元,亏损25.925万元,上缴税金4.1万元。1980年建德都饭庄。1981年将龙镇站前饭店、旅
店转让给龙镇百货二商店。1983年将龙镇大车店转让给龙镇五金商店,药泉山服务站移交给
五大连池市。1985年将东升大车店转让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985年末,全公司有职工267人,下设国营饭店6处,旅店4处、理发店2处、照相馆1处、
浴池1处,计14个饮食服务网点,拥有固定资产115.3万元,流动资金23.6万元,营业总额60
.6万元,亏损8.9万元,上缴税金2.1万元。
烟草公司 1983年1月20日,根据省政府〔1982〕235号文件精神,将县糖业烟酒公司经
营的烟草类商品划出,组建起县烟草公司(局级单位),负责全县卷烟批发、供应任务。公司
内设人秘、业务、财务、专卖4个股,下设德都、龙镇2个烟草批发站。同年7月14日,在烟草
公司内设立烟草专卖事业管理局(局级单位),两个牌子一套机构,合署办公。1984年6月,烟
草公司与烟草专卖事业管理局分别上划给国家与省、地对口部门领导。人、权、物由省、地
对口部门统一管理。1985年末,共有职工22人,营业面积110平方米,仓库面积500平方米,
拥有固定资产5.2万元,流动资金37.3万元,以经营卷烟批发为主,兼营烟叶收购。经营品种
常年保持在50种以上,年销售额250万元,上缴税金0.7万元。共有卷烟销售网点505个,其中
国营网点78个,集体网点85个,个体网点324个,年销售卷烟2573标准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