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对外贸易
第七节 对外贸易
新中国建立后至1975年,德都县的粮油土畜等外贸产品均由县供销联合社土产公司收购
,交省供销总社及外贸部门出口。随着外贸事业的日益发展,1976年2月成立了县外贸公司,
下设土畜、工业、政工3个组,1个粮油收购站。1985年底有职工19人。
由于德都县地处丘陵地带,林丰地沃,适宜北方各类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故境内可供
出口的土特产品较多。1957年出口元皮654张,香鼠皮640张,艾虎皮272张,猪鬃毛34担,总
金额1.6万元。1960年共出口各类皮张1650张,猪鬃毛13担,总金额4.6万元。1965年,出口
白瓜籽55担,蜂蜜85担,元皮1292张,香鼠皮556张,猪鬃毛80担,总金额4.5万元。1970年
出口白瓜籽38担,蜂蜜844担,元皮479张,香鼠皮99张,猪鬃毛69担,总金额10.3万元。19
74年后,陆续在朝阳乡、兴安乡、莲花乡建立了3处蕨菜生产基地,在朝阳乡、太平乡建立了
2处马鹿饲养基地,在四平乡建1处亚麻生产、加工基地,出口产品不断增加。1978年出口野
玻瑰果9.4吨,金额4620元。1980年出口劳保手套240打,金额11169元。1981年出口牙签210
00磅,金额23100元;冰糕勺2000万支,金额47000元;亚麻絮2505吨,金额31108元;1981~
1983年出口火山矿泉水750箱,金额8840元。
1978年后,在党的“开放搞活”方针指导下,本县狠抓了外贸产品的生产,外向型经济
开始飞跃发展,外贸收购额逐年大幅度增加。1976年收购额仅有10万元,1985年达到1542元
,外贸收购额增加了154倍。外贸品种也从10个发展到40个。1985年,黑龙江省政府确定德都
县为养貉基地,使全县的养貉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向外贸部门提供貉皮外,还向全国各
地提供优质乌苏里种貉。
附:重点出口商品简介:
大豆 本县盛产大豆,是黑河地区重点产区之一。大豆粒大、饱满、色泽光亮,含蛋白
质多,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声誉。主要销往日本、苏联等国。1976年出口3065吨,金额123.
7万元。1983~1985年共出口36553吨,合计金额2711万元。
蕨菜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山坡、林边、荒地等处。5~6月份是采集旺期,盐渍蕨
菜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味鲜可口。主销日本,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盐渍
蕨菜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骨干出口商品之一,朝阳山区为重点产区,兴安、莲花两个山区
乡资源也很丰富。1976~1985年共出口604.2吨,合计金额112.4万元。
蜂蜜 本县山区所产的椴树蜜甘甜芳香,品质优良,具有药用、食用及化工原料等多种
用途,远销欧美国际市场。1979年~1984年共出口362吨,合计金额95.3万元,其中出口量最
高的1983年,出口134吨,金额36.5万元。
亚麻 亚麻纤维是五大麻纺原料之一,具有吸湿快、散热快、散湿快、光泽好、耐酸碱
、易着色等化学纤维不可代替的理化性状。本县四平乡建有生产、加工亚麻基地。亚麻制品
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已成为热门货。1981~1985年共出口亚麻纤维130吨,合计金额26万
元。
貉子 犬科杂食类动物。貉子皮针毛较粗长,富有弹性。绒毛丰厚、细柔、灵活,是较
名贵的制裘原料皮。本县从1979年开始捕捉野生貉饲养。此后人工养殖的乌苏里貉逐年增多
,1985年发展到9000余只。历年繁殖的仔貉大多作为种貉出售,所卖皮张不多,但因存栏数
量高,皮张出口潜力很大。貉皮主销欧美国际市场,外销价值较高。1982~1985年,出口貉
皮188张,金额0.9万元。
野禽野味 德都县出口的野禽野味品种很多,主要有飞龙、野鸡、沙半鸡、黑熊、狍子
、野猪等。经加工后,销往国际市场。1980~1984年收购金额达17万元。1985年县政府为保
护珍贵野生资源,下令禁止对以上野生资源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