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粮食调运

第四节 粮食调运


民国年间,由于粮价不稳和自由买卖,德都县和外地的粮油互相调济。1931年(民国20年
),本县输出植物油10.3万斤,输入植物油12万斤,输出米2000石;输入米2500石;输出面粉
30万斤,输入面粉32万斤。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强征掠夺大量粮食。1941年(伪康德8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更是变本加厉地掠夺粮食,将用刺刀和棍棒催逼来的“出
荷粮”全部运走,置中国百姓于饥寒交迫之中。
1948~1953年,本县粮食流通是市场自由流通与人民政府统一调拨并存,这个时期国营
粮食部门积极组织粮源,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用以满足军需、调剂民用、平抑物价、稳定
市场、打击投机粮商和囤积居奇分子,保证了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同时,供销合作社和私
人粮商也掌有相当数量的粮食,进行自由调运买卖。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粮
食实行国家统一调运,本县与外县或外省的粮食调运开始频繁。1954年,纯调出粮食2087万
斤。1956年纯调出粮食4578万斤。在3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1962年,本县(已变为青山大公社
,龙镇除外)虽然粮食也非常困难,广大干部群众以瓜菜代食,但仍调出粮食3462万斤,支援
国家建设和灾情更严重的地区。1975年调入粮食2401万斤,调出24638万斤,其中:出口954
万斤,纯调出22237万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调运量
不断增加。1985年,调入粮食6862万斤,调出23604万斤。其中:调往省内的15209万斤,调
往省外2049万斤,出口6346万斤,纯调出16742万斤。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德都县一直是一个输出县。1953年~1985年
1985年32年间(不含1960年数字)共调入粮食91802万斤,调出418799万斤,出口27678万斤,
纯调出达326997万斤,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调入的粮食品种主要是大米、玉米等,调出的粮
食品种主要是小麦、大豆,出口的全部是大豆。调往省内的地区主要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市
、大庆、松花江地区、绥化、巴彦、五常、大兴安岭等地。调往省外的地区主要有天津、辽
宁、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内蒙古、云南、浙江、江西、两广、北京等地。出口的国家
主要是苏联、日本。
随着粮食调运量的逐年加大,粮食运输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建国后至1953年,县粮
食部门调运粮食主要靠畜力,仅有3辆马车。50年代中叶,德都-北安的德北公路修通后,有
少量汽车运输粮食。1961年,北黑铁路经北安一龙镇段修复后,开始铁路调运粮食。1965年
龙镇粮库修筑铁路专用线500延长米。1968年二龙山粮库修筑铁路专用线730延长米。1969年
龙镇粮库增修170延长米铁路专用线。从此,不但彻底改变了德都县粮油盐调运全部由北安粮
库中转的局面,还承担起孙吴、逊克、爱辉3县的粮油盐中转任务。同时,县粮食局于1975年
成立了汽车队,承担了大部分粮油盐的运输任务。1985年,全县粮食系统共有各种型号的汽
车16台,日运量达350~400吨,粮食运输铁路专用线1400延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