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品价格
第二章 物价
第一节 商品价格
民国时期,纺织品、日用杂货、生产资料大多数靠从外地运入,由于交通不便,运费昂
贵,故本地价格高于外地,但此类商品价格比较平稳,一般变化不大。粮食、猪马牛肉及农
副产品价格则波动较大,基本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秋季粮多谷贱,青黄不接则粮价上
涨,乃至倍增。
伪满初期,物价上下波动不太大。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林、牧、
副产品遭到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人民日常所需物品极度匮乏。伪满中、后期市场物价一日
数涨,居民生活凄苦不堪。
建国后,为稳定市场物价,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对高粱、玉米
、谷子、大豆、小麦、水稻等6种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销售价格作了多次调整。对猪肉、白
细布、棉絮、锄板等14种农副产品、棉纺织品和小农具也作了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对价格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按照中央“放调结合、小步前进”的方针,先后放开
了猪肉、牛羊肉、禽、蛋、水产品、蔬菜等副食品价格;放开了小杂粮、小油料的购销价格
;放开了654种3类小商品的销售价格;向上调整了烟、酒和棉纺织品价格;降低了化纤纺织
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