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储蓄
第三节 储蓄
一、城镇储蓄
县城镇储蓄种类,建国初期有普通储蓄、工薪分储蓄、劳保储蓄、有奖储蓄等4种。50年
代中期开展了活期、定期整存整取、有奖定额,定额定期、保本保值,单一折实、活期有奖
、零存整取等多种形式的储蓄业务。60年代,储蓄种类减少到活期,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
取贴息票、定期有奖等储蓄。70年代,储蓄种类更加单一、仅有活期、定期两种。80年代上
半期,储蓄种类有活期、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储蓄。
德都县从建国初期,就大力宣传开展储蓄的好处,积极动员城镇居民参加储蓄。在储蓄
中一直积极贯彻“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的原则,调动了储户的储蓄积极性,
城镇储蓄余额逐年增加。储蓄业务机构不断扩大。1950年东北银行德都办事处成立后,设立
城镇储蓄专柜办理储蓄业务。年储蓄余额仅300元。1955年4月,在县城一道街成立第一储蓄
所,配备储蓄员4人,年储蓄余额27.3万元。1956年在县内省属劳改农场建立10个储蓄代办所
,行内储蓄外勤人员定期到各代办所结算帐务,年储蓄余额6.1万元,1958年在12个省属劳改
农场全部建立起储蓄所,1959年开始在县城各较大单位建立储蓄代办所,开展零存整取小额
储蓄业务,城镇储蓄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年储蓄额增到16.6万元。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城镇
储蓄余额明显减少,1961年,城镇储蓄余额减少到3.5万元,比1959年降低78.92%。60年代~
70年代前期,全县城镇年储蓄余额逐年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
化,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储蓄年余额迅猛增长,城镇储蓄年余额最高年份1984年达
2655万元,比1976年储蓄余额增长3.76倍。1985年全县共有储蓄所3个,全天储蓄代办所46个
,简易代办所171个,城镇储蓄余额1965万元。
二、农村职工储蓄
本县农村职工储蓄,主要是省属国营农场、劳改(教)农场,县属国营农林牧场的职工储
蓄。1979年县农业银行恢复后,大力开展农村职工储蓄工作,年末储蓄余额457.5万元。198
5年全县农业银行下属储蓄所4个,储蓄专柜12个,储蓄代办所686个,年末储蓄余额达1848.
3万元,比1979年增长3.0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