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宣传教育
第四节 宣传教育
一、机构
1948年4月,县委始设宣传部和党员干部训练班。1950年宣传部设立政治学校,有2名讲
师,1名干事负责全县的理论学习。1958年9月~1963年9月德都县并入北安市。1963年9月复
县后政治学校改为学习室。1966年~1971年“文化大革命”前期,县委宣传部解体,由革命
委员会宣传组取代。1972年恢复县委宣传部。1980年宣传部设立宣传组,1982年设立党员教
育组。1984年3月,宣传部通讯组、社宣组、党教组的组长和学习室主任均由副局级干部担任
。1984年3月又设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
二、党员教育
党员教育工作主要通过”三会一课”(党支部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课)的
形式进行。从1952年开始,各党委(总支)的兼职教员,根据县委或上级党组织编写的党课教
材,逐月进行辅导。1964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此阶段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23条)》和毛主席
著作等。1971年后,侧重用党的基本知识进行党员教育。1983年1月开始,在学习党的“十二
大”文件的基础上,全县党员普遍进行了一次以“学习新党章,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为
内容的训练活动。宣传部印发了800多份党课教材下发到各支部,聘请了238名兼职党课教员
。1934年下半年后,结合整党,使党课教育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农村落实联产承包责
任制后,在巩固党员联系户的同时,县委拨款在15个乡(镇)办起了党校。1935年乡党委以党
校为课堂,共举办了47期培训班,参加学习的共4587人次,其中支部书记503人次。
三、干部理论学习
1950年,由政治学校负责全县干部的理论学习,主要学习时事政治和《政治经济学》、
《经济建设常识读本》、《联共(布)党史》、《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发展简史》等。19
54年整顿健全了学习机构,根据文化水平分为两个班,一个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中
级班,仅有学员11人;另一个是具有初小、高小文化程度的为初级班,有学员277人。中级班
学习《联共党史》,初级班学习《经济建设读本》和《社会发展简史》。到1956年7月,364
名干部全部学完了以上课程。1957年1月转入中共“八大”文件的学习,边学习边调查。搞了
一个党内思想状况大调查,解决了党内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模糊问题。同时学习了毛泽
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和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报告。1964年,
全县干部精读了《毛泽东选集》中的《实践论》、《矛盾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
求恩》、《愚公移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
学著作。公社干部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习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
村调查序言和跋》等著作。到1965年学习毛主席著作已形成高潮。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普遍学习了毛泽东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
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有关军事方面的著作。宣传机关提
出了“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学”的口号。同时搞了大量的“左”的理论学习。1977年以后
,主要学习党的“十一大”文件,深入揭批“四人帮”。1973年,全县各级干部把“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有关理论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学习。使广大干部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
用,把头脑从“文革”造成的僵化状态中解脱出来。1979年以后,重点学习了马列主义的经
济理论。进行了6个专题辅导: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②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
发展;③按劳分配规律;④价值规律;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⑥社会主
义经济管理。围绕着这6个专题学习了《哥达纲领批判》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文章
。同时各党委都完善了学习制度,把学习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程序。1932
年上半年主要学习了党的“十二大”文件。宣传部举办的各党委书记、宣传委员和理论辅导
员学习班,共有100多人参加学习。同时还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
和政策。下半年学习《陈云文选》、《邓小平文选》。1934年,配合整党、县委组织全体干
部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决定》、《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文献简编》、《党员必读》、
毛泽东的《论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等文件和文献。下半年又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县委举办了理论骨干学习班,进行了10个专题辅导,提高了广大党员
干部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了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1935年县内的广大党员干
部继续学习中央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经
济责任制的推行。
四、社会宣传
社会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每个时期中心任务而定。建国前,县宣传
部门主要宣传土地改革、参军参战和交纳公粮的意义。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县委组
织宣传团深入城乡,广泛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提高了群众的爱国
主义觉悟。1952~1953年,县委重点宣传增产节约,互助合作运动,“三反”“五反”运动
和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完成这些宣传任务,县委前后举办了9次大型报告会,听众达2
7000多人。1957年在全民整风运动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大辩论。1964年开展社会主义教
育运动,全县8个乡有2603人参加了运动。同时掀起群众性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1966年“文
化大革命”开始后,用“红色海洋”、“跳忠字舞”、“三敬三祝”、学唱“革命样板戏”
取代了一切群众宣传活动。197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党的宣传工作重点转移
的宣传教育、五项基本原则教育、法制教育。1981年以后,县委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根据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后,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开展了一系列柜应的宣传教育。1984~1985年,县委召开两次大型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
会,探索出一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新闻通讯
1964~1969年,全县通讯队伍人数不多,农民通讯员更少,稿件多在《黑河日报》上发
表。1970年后,通讯员队伍扩大,全县业余通讯员有60余人。1970~1973年,全县通讯员给
县广播站和《黑河日报》年均上稿300多篇,给黑龙江电台和《黑龙江日报》年均上稿30余篇
。1979年,县委通讯组和县广播站编辑部共培训农民通讯员30余人。全年撰稿1158篇,其中
黑龙江电台、《黑龙江日报》发稿20余篇,在黑河地区电台、报社发稿200余篇。1980~198
5年,全县通讯员在《人民日报》、《民族与团结》、《地质报》和《黑龙江日报》、《黑河
日报》发表稿件1000余篇。电视新闻《兴隆乡群力改水》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发。
六、精神文明建设
1983年开始抓精神文明建设,当年团结乡前进村成为黑河地区第一个文明村。1984年,
县委成立”县委五四三”(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宣传部。同年,组织了“红
军事迹报告团”、“劳动致富报告团”深入城乡进行宣讲,共宣讲455场,听众达60000人次
;职业道德教育179场,听众1000人次。1985年,县内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治理脏
、乱、差,开展修路、排污水、清垃圾、植树栽花等活动,使城乡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和美化
,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同年808电视转播台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