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
一、儿童团
1946年冬,德都县为配合农村土地改革,各村、屯都先后建立起儿童团组织,儿童团由
8~14岁贫雇农的孩子组成。他们手拿红缨枪,配合妇女站岗放哨,盘查坏人,督促二流子、
懒汉下田参加生产。站岗放哨时,凡过路的陌生人,全凭路条放行,无路条者,及时押送到
农会。儿童团员机智勇敢,不畏艰险,对保卫土改胜利果实,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
。1949年年10月,儿童团自行解散。
二、少年先锋队
1950年,全县各小学陆续建立起少年儿童队,1953年更名为少年先锋队。入队的少年学
生以红领巾为标志,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时刻为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准备
着。60年代初,广大少先队员以雷锋为榜样,在校内外处处为少年儿童起模范带头作用,做
了大量的好人好事。“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各小学均建立起红小兵组织,少先队被取代。
1978年后,各小学校又先后恢复了少先队组织。小学校设大队辅导员,下设中队、小队。少
年先锋队开展了“学雷锋做好事”、“小红花”“讲文明礼貌尊师爱校”等活动。少先队中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的“优
秀少先队员”。
三、共青团
组织建设 1948年6月,德都县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委)。1949年3月,成立中国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德都县筹备委员会。1949年末,全县有团员659名,占全县青年总数的6.7
5%;有团支部15个。1950年12月,县内组建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德都县委员会,下设组织部
、宣传部。1954年,全县有团委7个,总支5个,团支部90个,团员2098名。1957年7月5日,
根据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德都县委员会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
年团德都县委员会。有团委13个,总支28个,团支部150个,团员4165名(包括农场)。1967年
团县委被撤销,仅在县革委群众工作委员会内设一个组,1969年,该组又改名为共青团组,
团的组织活动一度停止。1972年12月,又恢复了共青团德都县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
、学校部和办公室。1973年,全县有团委26个,总支49个,团支部454个,团员5739名。197
6年,全县有团委33个,总支93个,团支部522个,团员5566名。1979年,全县有团委33个,
总支94个,团支部597个,团员发展到6626名。1983年,共青团德都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时
,全县有团员5990名。1984年,团县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并增设了工农青年部
。
主要活动 共青团德都县委在中共德都县委的领导下,每个时期都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率领全县广大团员青年积极生产,努力工作,使全体团员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
。在解放战争中,县内团员青年积极参军参战,义务出战勤,出物资,支援前线,为解放战
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团县委向全县广大团员青年广泛地进行了爱国主
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各级团组织开展捐献人力、物力,支援前线活动。在“抗美援朝、保家
为国”的热潮中,1950年10月,有112名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过程中,团员青年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工厂企业里,团员青年积极参加爱国主义劳动竞
赛和增产节约运动;在农村,广大团员青年踊跃投入到大生产和合作化运动中去。1954年,
全县有61名团员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有299名团员在农业社中担任主任、管委会委员
、会计、队长、技术员等职务。1959年,团县委组织860名团员青年,成立了25个突击队,开
荒705亩,造青年林1185亩。1957年秋收时,为争取农业大丰收,全县出动4933名青少年,组
织起126个检粮队,共检粮食13万余公斤。
粉碎”四人帮”后,团组织开展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活
动。1977年全县共建立帮教小组432个,对517名后进青年进行帮教。通过帮教有276名青年有
了明显好转,32名青年加入了团组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内团员青年开展
了“比思想、比贡献、比学科学技术”为内容的新长征突击手(队)活动,和以“增产节约、
增产增收”为重点的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农村开展了“十能手活动”;城镇工交战线
开展了五创(增产、节约、技术、革新、安全)竞赛活动;财贸战线开展“三能手”(保管营业
、服务)竞赛活动。各公社团委组织团员青年种青年田1556亩,裁青年林1127亩,义务投工2
0000多个。1979年,全县成立青年突击队400个,有76名团员、青年被评为县级新长征突击手
,6名评为全区新长征突击手,2名被树立为省标兵。1980年,团县委被评为黑龙江省新长征
突击手红旗单位。1983年,德建县成立了全省第一个青年农民科技协会。成立青年农业科学
试验站34个,乡设辅导站,村设科研组。开展了“一团两户”(致富报告团、专业户、科技示
范户)活动。全年建立468个专业户,219个科技示范户,为发展农村济经起到了积极作用。年
末,辛丽霞等8名团员、青年被评为黑河地区“一团两户”活动先进个人。团县委命名为“一
团两户”先进集体。1983年,团组织还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学习
张海迪事迹活动。同时开展了“三优一学”(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学雷锋树新风
)活动,全县共成立“学雷锋送温暖”小组1714个,参加小组的青年12431人,包“五保户”
、“困难”户615户。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拾金不昧百元以上的13件,助人为乐的31094件,
见义勇为的12件。同年全县青年超额完成了“义务采集草种、树种、支援甘肃地区”的任务
,有8名青年被评为全省采种支甘先进个人。1984年在深入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县
青年成立117个义务服务队,203个助耕包户小组,47个卫生监督岗,16800名团员、青年参加
了活动。全年做好事共24600件,助耕1900亩,清除垃圾6200吨,义务植树10万余株,修建花
坛846个,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历次代表大会 1951年10月12日,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德都县首次代表大会。
曹玉华代表新青团县筹委会作了工作报告。报告了新青团县委的筹备经过,总结了建国以来
团的工作,并提出新的战斗任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青团德都县首届委员会。
1953年8月21日,召开了新青团德都县第二代表大会。李泮良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
了新青团德都县第二届委员会和由5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
1954年3月21日,召开了新青团德都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83名,列
席代表30名。县委书记谷德芳作形势任务报告。团县委副书记李泮良向与会代表报告了1953
年工作,提出了1954年工作任务。大会提出了大力宣传贯彻总路线,继续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积极稳步提高互助合作等三项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由20人组成的新青团德都县第三届委
员会。
1955年7月24日,召开了新青团德都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大会正式代表157人,列席代表
12人。王喜田代表县委作《深入贯彻省团委二届全会决议精神,团结教育广大青年,为建设
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报告。大会奖励了模范团支部和模范团员。通过了动员全县青年,以实
际行动迎接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3名委员组
成的新青团德都县第四届委员会。
1956年7月27日,召开了新青团德都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大会要求广大团员成为“热爱祖
国,忠于人民,有知识,守纪律,勤劳勇敢,不怕任何困难的一代新人”。大会选举产生了
由11名委员组成的新的团县委。
1964年10月10日,召开了复县后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德都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会
议的代表262名。县委副书记张殿文作政治报告,团县委副书记于际华作《高举毛泽东思想红
旗,为我县青年革命化而斗争》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由20人组成的共青团德都县第
一届委员会和5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
1966年2月22~26日,召开了共青团德都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276人。大
会听取蔡成信代表县委所作的形势任务报告和团县委副书记石万明代表前届委员所作《活学
活用毛泽东思想,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勇突击队》的工作报告。大会的中心议题是
如何把共青团办成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德都县第二届委员会奖
励了一批“四好”团支部和“五好”团员。
1972年12月21日~24日,召开了共青团德都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400人。
县委书记陈兆铭到会讲了话。团县委书记郑玉廷作题为《依靠党的领导,加强团组织建设,
沿着毛主席青运路线乘胜前进》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德都县第三届委员会。
1976年11月20~22日,召开了共青团德都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500人。赵
莉作了《加强团的建设,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由31名
委员组成的共青团德都县第四届委员会和8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
1978年8月29~31日,召开了共青团德都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412人。大会深入
揭批”四人帮”毒害青少年的罪行,恢复和发扬团的传统和作风,不断加强团的建设,使共
青团在新长征中充分发挥突击队和模范带头作用。大会选举产生由32名委员组成的共青团德
都县第五届委员会。
1983年9月16日,召开了共青团德都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327人。团委书记曹小
平作了《英勇劳动,勤奋学习,开创新风,为加速德都县四化建设开拓进取》的报告。大会
号召全县共青团和青少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图大业贡献力量。大会选举产生了由33人
组成的共青团德都县第六届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