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伪满时期驻军
第二节 伪满时期驻军
一,德都县城驻军
伪满初期,县内无日伪军队驻扎。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伪满洲国陆军步兵第四旅第
九团一营150人进驻德都县。1937年(伪满康德4年),县内进驻日本关东军120人,大部分侵略
军盘踞在今二道街土产公司收购站处,少部分驻在今第二运输公司处。
二、龙镇飞机场日军守备队
1937年(伪满康德4年),日本关东军航空军开始在龙镇修建军用飞机场。机场建成后,有
各种军用飞机40架,驻有日本关东军守备队200人。机场周围115公里之内布满岗哨,不准行
人靠近,如不注意靠近者,轻者坐牢,重者杀头。1939年(伪满康德6年),日本侵略军在机场
修筑能容纳40余架飞机的飞机库和飞机修理厂,机场日军守备队增加到250人。1945年8月日
本投降前,飞机和日军守备队被撤走。
三、盘踞在龙镇的日伪军
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日军大野部队(因日军守备队长大野而得名)200人进驻龙镇,驻
扎在今龙镇农场场部处。1936年(伪满康德3年),日军大野部队移防,日军岗野讨伐队(因队
长岗野得名)320人进驻龙镇,驻扎在大野部队原址。1938年,岗野部队营地移至龙镇东一公
里处(群众称“东大营”)。是年,伪满洲国军十七团孙德玉部队130人进驻龙镇,驻扎在今龙
镇电影院东面。1936年(伪满康德6年),日军在紫霞宫建立了修械所,有军工80人及各种机床
能修配各种武器。1941年(伪满康德8年),日军在龙镇东5公里的紫霞宫建造了弹药库,由日
军的一个小队看守。1944年(伪满康德11年),伪满洲国军刘忠部队与孙玉德部队换防进驻龙
镇。1945年8月1日日本投降前,龙镇的日伪驻军全部撤走。
四、龙镇铁路警护分团
1935年(伪满康德2年),北(安)黑(河)铁路通车,龙镇建立了“铁路警护分团”(铁路警
护部队“总部设在哈尔滨。该分团下设“爱路村”和“自警村”)。
“铁路警护分团”的主要任务是:协同日本宪兵队检查乘坐火车的旅客身份证、居住证
和旅行签字以及旅客有无违禁行为,巡视和保护铁路沿线重要设施、通讯线路和桥梁。龙镇
铁路警护分团有3名日本人,6名中国人,分团长由日本人担任,分团内设日勤、外勤、隔日
勤和特务勤。
“爱路村”是铁路沿线的村屯有护路队的村(其中多数队员是“爱路少年队”队员),护
路队由为日本人效劳的人组成。村与村之间建立联防。护路队有队员60人,队长祖平南,由
“龙镇铁路警护团”团长领导和教育、训练。
“自警村”是由日本退伍军人及家属组成。龙镇“自警村”的主要任务是警卫保护铁路
,弥补“龙镇铁路警护分团”人员的不足。
五、龙镇山林警察队
1940年(伪满康德7年),“龙镇山林警察队”成立,官兵均是中国人,全队105人,警长
王景宽,警队长10人。该队在小兴安、三九六、辰清、朝阳山设置4个“山林警察分驻所”。
主要任务是保护山林,抽收捐款,围剿东北抗日联军和胡匪。
六、龙镇日本宪兵队
1939年(伪满康德6年),设立龙镇日本宪兵分遣队,隶属北安日本宪兵总队,队部设在今
龙镇火车站附近。宪兵分遣队有队员10人。其中:日籍的有队长西山永一,准尉沼腾细吉营
野秀男、高柿一郎,上士永太治德;朝鲜籍有翻译刘时得;中国籍有宪补陈殿男、孙传真、
姜庆元。下设密侦18人,腿子6人。主要任务是:维护军容风纪、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满抗日活
动和搜集情报。1941年(伪满康德8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向中国东北派遣情报人员增
多,为对付苏联的情报工作,龙镇宪兵分遣队内部组织人员进一步扩大,人数增加到45人,
内设战备系内称特务系)、警务系等。1944年(伪满康德11年),龙镇日本宪兵分遣队改为派遣
队,次年3月,龙镇日本宪兵派遣队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