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抗日战争
第五章 重大兵事
第一节 抗日战争
一、龙门镇伏击战
1937年3月下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军司令部少年连一师一部共150多人在军长赵尚
志的率领下,历尽千难万险西征(第一次西征)到龙门地区。部队在龙门镇附近获得日军讨伐
队乘汽车进山的情报,司令部决定打一个伏击战。
1937年3月27日清晨,赵尚志军长亲率部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进入龙门镇东2公里的
埋伏阵地。当日军汽车驶进埋伏圈时,抗联部队利用山口、树林的有利地形,一声令下,轻
重大小武器一齐开火,顿时将日军汽车打坏,不能行走,日军慌乱地爬下汽车负隅顽抗。抗
联部队从四面冲杀下来,将日军一个个击毙于车下和路旁,整个战斗仅用30分钟,就将町田
队长(少佐)以下21名日军全部击毙。缴获日本军车一辆,三八式机枪1挺、新马炮10余支,手
枪数支和日军图囊文件等。战后抗联部队烧毁了日本军车,用缴获的武器弹药装备了部队,
开始在龙门、讷谟尔、二龙山一带打击日伪军。
龙门镇伏击战,大振了抗日联军的军威,大煞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抗日联军的政
治影响。事后,日本当局还让一个日本县长给被歼的町田小队写了碑文,为其树碑立传,从
反面为抗日联军作了义务宣传。
二、田家船口屯伏击战
1939年1月12日清晨,东北抗日联军六军二师十二团和军部教导队共120余人在六军参谋
长(兼抗联西征部队二支队支队长)冯治纲和十二团政治部主任王均的率领下,由朝阳山南下
跨过讷谟尔河,准备对日伪军打一次伏击战,夺些被服和武器弹药,补充部队。
抗联部队来到讷谟尔河南岸距德都城东18公里处一个只有30来户人家的偏僻小屯——田
家船口屯。部队首先进了一家大院,得知院主是田景春(该屯的最大地主)。冯、王二人向田
进行了抗日宣传,田是个比较开明的地主,他把部队让到屋里,给做了饭、吃过饭后,冯治
纲和王钧向田景春、伪屯长和群众了解了德都县城和腰屯警察分驻所的人员武器装备情况,
做了战斗部署。为了避免抗联部队走后日伪军报复和残害当地群众,冯治纲决定,引诱日伪
军出动,打伏击。抗联部队埋伏好后,便派伪屯长孟繁贵到距田家船口屯西3.5公里的腰岗警
察分驻所去报告抗联部队到了田船口屯的消息。日伪军果真上钩,上午9点多钟,载着30来名
日伪军的2辆汽车从县城向田船口屯开来,汽车距屯子很远时,就被抗联的哨兵发现。冯治纲
马上命令部队,不要暴露目标,等日伪军进村后听到命令再打。日伪军车开到屯西南角时,
怕中埋伏突然停住,观看一会看没动静,仍然不敢冒然进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地把汽车
开到屯西头,没有发现抗联的踪影,就无目标地乱打了一阵枪。冯治纲看出日伪军并没有发
现抗联部队的埋伏,而是进行火力试探,就低声命令:“再靠近些打”。日伪军试探后见没
有动静,以为抗联被吓跑了,放心大胆地把汽车开进屯来,进入了埋伏圈。当汽车停下,日
伪军争先下车时,冯治纲一声令下“打”!埋伏的战士利用有利地形一齐向日伪军开火。隐
蔽在屯南的抗联部队从后边兜过来,包围了日伪军。激战中击毙了伪警长文叶达,击伤了伪
警长荣广利,活捉了伪警务科长刘日升,大部分伪警察投降。只有日本警尉指导官木黑俊一
和几个伪警察趁混战,向南逃跑,掉进一个久不使用的菜窖里,也被活捉回来。
田家船口屯伏击战,抗联部队在无一人伤亡的情况下,将38名日伪军全部击毙和俘虏,
缴获2辆汽车,38套衣服和全部枪支弹药。战后,召开了群众大会,将日本警尉官木黑俊一公
审示众后处决,被俘的伪警察经教育后全部释放。
田家船口屯伏击战是在东北抗日联军第二次西征到达德都县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这
次战斗后,日本人在德都为木黑俊一召开了追悼大会,并在田家船口屯西头为木黑俊一立了
一个“忠魂”牌(解放后,这块木牌被当地群众肖云清锯掉),从反面为抗日联军的胜利作了
义务宣传,揭穿了日本侵略军者的“抗日联军已被消灭”的谎言,扩大了抗日联军的影响。
三、谷家窑屯突围战
1939年2月,抗联二支队到本县四合屯、王大犁屯、庞家窝堡一带从事抗日活动。日伪当
局从北安、讷河、克山、北兴镇等地调来500多人的日伪军追截抗日联军,企图聚而歼之。
1939年2月14日凌晨,抗联六军参谋长兼二支队长冯治纲、六军二师十二团团长姜福荣和
团政治部主任王钧率领二支队骑兵大队60余人,由王会东往李显章屯向谷家窑屯前进,准备
从冰上过讷谟尔河进山休整部队。
谷家窑屯(亦称十五号屯、谷万春屯,现和平镇和安村)位于德都县县城西15公里处,讷
谟尔河南岸,是一个只有60余户人家的小屯。全屯有3个大院,谷家大院和李家(李景文)大院
在北面,南一里地是邱家大院。抗联部队行军到谷家窑屯东沟子时,截回了到德都县城办年
货的西和村(包括现建设乡、和平镇、四平乡、太平乡)大地主吴国林和一个姓石的长工。五
师八团驻扎在南面的邱家大院,二师十二团和支队司令部驻扎在北面的谷家大院和李家大院
,准备体息一下,北过讷谟尔河进山。抗联部队进屯不久,尾追的日伪军就赶到了。五师八
团迅速撤离南面的邱家大院,过讷谟尔河向北撤退。一部分日伪军随后追去,迅速占据了邱
家大院’其余日伪军将谷家大院和李家大院团团围住。冯治纲和王钧研究后,认为根据地形
和军事力量,撤退是不利的,决定守住这个屯子与日伪军打一仗。抗联部队为避开日伪重视
的目标,把部队和马匹隐蔽到场院的壕沟里,冯、王二人分别在东、西两面指挥,并命令战
士:“敌人上来,一个不准跑掉”。
日伪军将抗联部队包围后,用机枪和迫击炮向大院猛烈射击,一发发炮弹落到院子里,
把院内的大铁车轮子炸的粉碎,崩得鸡毛满院纷飞。这时南面邱家大院的院墙上有两个伪军
指手划脚,耀武扬威,被抗联战士两枪打掉到墙里去,日伪军再没有敢上院墙的了。王钧看
到北面全是伪军,便派一位长工给伪军送去一封信,信的内容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应该
掉转枪口打日本人,要爱祖国!”这封信瓦解了伪军士气,北面的伪军再没有开火,而东、
南西三面的日军不断向抗联部队打枪,尤其南面的火力最猛,战斗断断续续地打了一整天。
黄昏,冯参谋长从望远镜里看到日伪军由南面和东面向北面转移,断定抗联部队一定从
北面突围过讷谟尔河入北山,所以将部队的主力和重火力都调往北面,拦截抗联部队突围,
妄图一举歼灭之。冯治纲果断决定抗联部队从白天火力最猛的南面突围,突围突击队由王钧
率领,分为3个梯队式的突击组。第一突击组由3名骑兵组成,首先突出去,如敌人开枪就扔
掉马,人先冲出去,发挥火力打开缺口,为第二突击组打开通路;第二突击组接着冲出去,
扩大突破口;第三突击组掩护第二突击组突围和保护支队指挥部;一、二组冲出包围圈后转
过头来阻击敌人,掩护指挥部和第三突击组突围。当天黑下来的时候,王均率领突击队突然
出现在屯南面邱家大院的土围子前,大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由于南面的日军和大多
数伪军都调到北面去了,只剩少数伪军,没等他们打几枪,3个突击组已经相继突出包围圈。
由于天黑,日伪军摸不清抗联部队的突围方向,枪声一响,东、西、北三面的日伪军都向屯
里冲去,自相枪战起来。后来吴国林高喊:“抗日军跑了,别打了!”日伪军知道上当了,
枪战才停下来。结果日伪军自相残杀死伤不少。
抗联部队突围后,清点人数只少了一名叫秦福的战士(因为耳聋没有冲出包围而牺牲,后
被谷家窑的群众埋葬在屯边的山岗上)。抗联部队迅速向东转移,然后北进,过讷谟尔河到北
岸的撮拉霍屯休整部队。
四、奇袭北兴镇
1939年8月8日,东北抗日联军六军十二团60余人在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和团政治部主任王
钧的率领下由朝阳山后方基地出发,准备利用青纱帐渡过讷谟尔河,直捣北兴镇。拂晓前部
队到讷谟尔北岸的吴乡佬屯(今双泉乡三合村),在屯西北的玉米地里隐蔽起来,准备天黑以
后再渡河南下。部队为了防止走漏消息,将屯子包围,四周设下岗卡,封锁消息。这时恰遇
伪北安省公署的3个日本委任官(中村、左腾、福田)骑马进村,被抗联战士俘虏。冯治纲和王
钧商量,利用这3个日本人设调虎离山计,将北兴镇的日伪军引向北山。于是派程志久和另1
名战士骑马押送被马驮着的日本委任官中村奔龙门山而去,将中村枪毙后弃尸于龙门山前,
然后返回朝阳山后方基地,造成抗联部队已撤退进山的假象。冯治纲和王钧则带领抗联部队
在吴乡佬屯边将左滕、福田处死,扔到讷谟尔河边的大水泡子里,抗联部队由吴乡佬屯渔民
吕有、程柏山摆渡到讷谟尔河南岸,向北兴镇进发。当天夜里双泉警察署把抗联部队到达吴
乡佬屯和抓走3个日本委任官的消息报告了伪德都县警务科,消息传到伪北安省。第二天拂晓
,伪北安省从北安和德都县警务科调来大批的日伪军和警察、特务等,从北兴镇调来骑兵大
队,包围了吴乡佬屯。为寻找3个日本委任官,日伪军采取人海战术向北拉大网,在龙门山前
找到了中村的尸体,之后,又向北山里寻找左腾和福田。当他们在讷谟尔河边的大泡子中找
到2个日本委任官的尸体时,抗联部队已经攻破北兴镇,缴了自卫团、警察署的枪械,打死自
卫团团长,缴获了大批物资装备和武器。进山的日伪军也被抗联部队几次伏击,打得丢盔弃
甲,损失惨重。等日伪军回头扑向北兴镇的时候,抗联部队已满载缴获的战利品回到了朝阳
山后方基地。
五、花园、凤凰山大捷
1939年10月,东北抗联六军十二团和军部及教导队在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和十二团政治部
主任王钧的领导下,在讷河、克山、通北三县进行了一段时间抗日游击战争后在返回朝阳山
休整途中,行至德都县城南15公里的花园屯(今华山农场)时,同通北讨伐队骑兵二十二团相
遇。抗联部队迅速抢占了屯后山上的制高点,日伪军也拼命地往上追。抗联部队当即调转头
使个“拖刀计”,兵分两路向日伪军包抄过来。日军见势不妙,调头就跑。抗联部队催马紧
追,俘虏伪军一个排,击毙日本指导官一人、伪军几十人,缴获一张十分重要的军用地图。
抗联部队只有田玉富一人腕部中弹负伤。战斗结束后,抗联部队继续北行,在李花马屯(今兴
隆乡红升村)吃过午饭后,从讷河、克山赶来的日伪“讨伐队”又追上来,抗日联军向凤凰山
屯撤退。日伪军的步兵坐火车追不上,7个日本指挥官带着30多名骑兵从抗联部队的右侧迂回
包抄过来。空中还有3架飞机配合侦察追击。抗日联军看到只有30多名日伪兵追上来。就转过
马头分两路包围他们。日伪军一看形势不好,调头就跑,抗联骑兵迅速赶到敌人骑兵前面,
将日伪部队拦腰截断。少数部队阻击日伪步兵,大部分部队将日伪骑兵包围过来。日伪军从
北安调来了6架次轰炸机配合作战,因抗联部队穿的是缴获的日伪军服装,分辨不出敌我,不
敢随便轰炸扫射,结果这股日伪军全部被消灭。
花园、凤凰山大捷共击毙日本大佐1人、中佐1人、少佐3人,缴获三八式轻机枪5挺,匣
枪6支,手枪10多支,三八式步枪300多支,马枪20多支。结束战斗后,抗联部队携带战利品
返回朝阳山后方基地,将缴获的武器弹药武装了抗联部队。
六、伐木场伏击战
1939年冬天,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和第九支队一部分(暂编在三支队里)在王
明贵的带领下,活跃在德都县北山一带,经常袭击日伪军,扰得他们胆战心惊,日夜不得安
宁。
一天,侦察员报告,说有20多个日本开拓团士兵,押着10多辆大车去北山里拉木料(带着
1挺直把机枪,每人身上都带有不少子弹)最近两天就到北山。三支队领导决定打伏击,夺取
敌人的枪支弹药武装自已。为了防止日伪军发现我部行动的意图,我部决定绕一个大圈子,
先转到一个离伏击地点不远的僻静的地方。留下20多人打好马桩。其余50多人按步兵要求分
成几路迂回前进。行军中要求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脚印保持绝对肃静。穿过筒子道后,路
时宽时窄,两旁的树林也有密有疏,很难走,费了很长时间才绕到伐木场前面。部队分三面
卡住了筒子道,伏击圈就象一个张开的大口袋,专等日军来钻。
等了很长时间,日军的大车队来了,每辆车之间相隔3~5米远,最前面的大车上坐着3个
日军,后边的车上有坐3个的,有坐2个的,怀里抱着枪,贼眉鼠眼四处察看,抗联战士都静
等着开火的命令。当10来辆大车进入包围圈时,前面的日军好象发现了什么动静,想要溜走
。王明贵支队长一看情况有变,当即发出开火的信号,霎时间,枪声四起,日军乱了阵脚,
长长的一列大车队,跑跑不了,集中又集中不起来,三面受击,无法隐蔽,只好挺着挨打。
整个战斗,只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日军大车队除了后面的几辆车和七八个日军逃跑外,全
部被消灭。这次战斗缴获步抢10多支,子弹1000多发,抗联战士无一人伤亡。
七、朝阳山保卫战
1940年7月17日,东北抗日联军三支队在支队长王明贵、政委赵敬夫率领下攻克嫩江县科
洛村公所、警察署和一个日本开拓团,缴获了大批粮食、一台油印机、一批纸、文具等。当
时,抗联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笺(李兆麟)和中共北满省委委员(原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张兰
生(包巨奎)正在朝阳山后方基地军政干部学校举办训练班,急需粮食、油印机和纸张。三支
队决定赵敬夫去参加训练班学习并带领20余名战士将粮食、油印机和纸张从小路运往朝山阳
三路军总指挥部。这次行动被伪沐河森林警察大队长董连科发现,他带领100余名日伪骑兵追
击抗联部队。王明贵率领三支队大部分战士在山边与日伪骑兵周旋,并在进山的路上设埋伏
伏击日伪军。土匪出身的董连科比较熟悉朝阳山地区的地形和抗日联军的作战方法,在追击
三支队大部队的途中,带领日伪军掉头顺着赵敬夫带领的小部队进山的足迹一直追到朝阳山
。
1940年7月19日16时30分,朝阳山三路军指挥部的哨兵听到马的嘶鸣声,立即报告了指挥
部,在李兆麟的指挥下,指挥部的全部人员迅速撤到离驻地2.5公里的丛林中,抢占了一个山
头。日伪骑兵部队从北、西、南三面迂回包围了抗联部队,用机枪、掷弹筒,迫击炮展开猛
烈攻击,战斗十分激烈。
指挥部的干部战士,面对3倍于己的日伪军沉着应战,勇敢杀敌。总指挥李兆麟与战士并
肩抗击日伪军的进攻,全体警卫战士提出了“誓死保卫总指挥部”的战斗口号,一连打退敌
人几次冲锋,击毙了伪沐河森林警察大队长以下十几个日伪军。为掩护省委和总指挥部的领
导撤离,三支队政委赵敬夫指挥部队在山上坚守阵地,让夏凤年用冲锋枪掩护李兆麟撤退。
当李兆麟从西南一条沟里冲出去时,夏凤年胸部中弹牺牲。李兆麟一看战士们都没有冲出来
便又返回山上继续指挥战斗。赵敬夫又亲自掩护李兆麟冲下山来,赵敬夫刚返回山上,李兆
麟又回到山上。李兆麟命令到:“我来掩护,同志们先撤!”战士们说:“保卫总指挥要紧
!”赵敬夫说:“寡不敌众,不可强守。”并发出命令:“马云峰用机枪掩护,我把总指挥
和它几个同志送下山去。”说完,带头冲下去,将李兆麟筹人护送出去。当赵敬夫返回接应
其他战士时,在沟塘边中弹牺牲。日伪军再次发起猛烈进攻,坚守山上的抗联战士竭尽全力
打退了敌人,这时中共北满省委委员张兰生和省委秘书崔玉珠牺牲了。当晚19时左右,坚守
在山上的抗联部队冲出日伪军的包围。日伪军在山上搜索后,没有发现活着的抗联战士,匆
匆地撤走了。
抗联三支队王明贵率领的大部队发现尾追的日伪军不见了,预感到日伪军可能去偷袭朝
阳山指挥部,派人骑快马前去报信时,战斗已结束。抗联三支队赶到朝阳山,察看和收敛了
牺牲的抗联干部、战士尸体。张兰生、赵敬夫、崔玉珠(朝鲜族)以及教导队17名战士在这次
激战中壮烈牺牲。
1940年12月28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警卫团回到了朝阳山,并在这里举行了追悼大
会,沉痛悼念在朝阳山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20名烈士。抗联三路军政治委员冯仲云致悼词并
敬献了挽联。挽联中写到:“为民族生存,数载苦斗,忠魂长绕朝阳岭;求国家独立,千里
转战,热血洒遍嫩江畔。
附:抗联和德都人民的抗日活动概况
一、东北抗日联军在德都地区的抗日活动
1936年冬,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的第一、第二次常委会上,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特点
决定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略战术,避开日伪军的正面作战部队,迂回到敌后开辟新的游击
区域,以粉碎日伪军企图把抗日联军“聚歼”在汤原根据地的阴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司
令部决定主力部队西征铁力、海伦、龙门,然后插入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活动(一般称第一次西
征)。同年12月,抗联三军军长赵尚志率领三军司令部少年连和一师一部共150多人向通北、
龙门一带远征。1937年3月下旬到达龙门地区。是月27日凌晨,在距龙门镇东2公里处伏击日
军町田“讨伐队”,全歼日军町田少佐以下21人,缴获敌人全部枪支弹药。此后,开始在龙
门、讷谟尔、二龙山一带的北黑铁路沿线打击日伪军,扩大和提高了抗日联军的声望和政治
影响,为后来开辟以朝阳山为依托的黑嫩平原抗日游击区奠定了基础。
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为了扩大侵华战争,确保东北这一侵华后方基地,动用几十万日
伪军,从南到北,由北到南,重兵包围,对东北抗日联军各部进行“大讨伐”,妄图聚歼抗
联各军。同时极力推行“集团部落”、“保甲连坐”政策,隔离抗联和群众的联系,实行严
密的经济封锁,断绝抗联的衣食之源。并以政治诱降的卑鄙手段,分化瓦解抗联部队,从而
使抗日斗争进入极端困难的阶段。同年6月初,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通河召开第八次常委会议
,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为了保存和发展抗日
武装力量,决定突破日伪军的包围,组织三、六、九、十一军向西北远征(称第二次西征)。
西征部队到达嫩海抗日根据地后,遵照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指示,成立了抗联西北临时指挥
部,张寿笺(李兆麟)、许享植分别为政治、军事负责人。以三、六军为骨干的抗联西征部队
,在海伦由金策主持召开了三、六军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会上按照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原来的
部署,确定了在嫩海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具体计划,并由三军三师八团(40人携带2挺机
枪)和六军十一师六团(40人),组成了80人的西北远征先遣队,向德都县五大连池地区远征。
西北远征先遣队在军事负责人张光迪、政治负责人陈雷的率领下,于同年10月9日从海伦八道
林子出发,路经通北、老母猪河,直插德都县五大连池、朝阳山一带开辟新游击区。当远征
先遣队到达五大连池附近时、被尾追的日伪军发现,进行了一场战斗,最后甩掉了日伪军。
但因受日伪军飞机和骑兵的昼夜不停的侦察和尾追,被迫北进爱辉地区。于1939年3月下旬在
黑河上游马厂与敌人进行一次交锋后,被迫越境入苏联。随后,东北抗日联军六军二师十一
、十二团、三军五师八团,九军二师五团一部相继远征进入德都地区,这些抗联部队分别由
冯治纲、王明贵、郭铁坚、王钧、姜福荣、张光迪、陈雷等人率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开
辟了以朝阳山为后方基地的黑嫩平原新抗日游击区。
1938年11月,李兆麟率领北满抗联在汤原抗日根据地的留守部队,翻越小兴安岭向黑嫩
平原远征,12月底到达海伦白马石后方基地与先头部队会师。
1939年1月2日,李兆麟根据北满临时省委第八次常委会议关于建立西北指挥部的决定,
以省委代表的身份,在海伦县八道林子召开西征部队部分师、团级干部会议。制定了《西北
指挥部临时行动纲领及临时规划》,着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西北指挥部,将到达小兴安岭西
麓的北满抗联部队改为编一、二、三、四支队和一、二独立师。设龙南、龙北两个临时的指
挥部。
同年1月12日,冯治纲、王钧率领六军二师十三团和军部教导队计120人,在距德都县城
东18公里处讷谟尔河南岸的田家船口屯伏击日伪军大获全胜。田家船口伏击战的胜利,迅速
传遍了黑嫩平原,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提高了抗日联军的军威。
1939年1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第九次常委会议提出:抗联西征部队划分游击区,统
一指挥,冲破封锁,与地方党组织配合,开辟北满新区游击运动的的方针。决定在朝阳山建
立后方密营、作为部队的休整基地。会后李兆麟在海伦白马石召开了军政干部会议,正式成
立了抗联西北临时指挥部,总指挥李兆麟,政治委员冯仲云,参谋长冯治纲。宣布了临时章
程,规定西征部队原部队番号不变,但必须服从新编支队长的指挥。
第一、二支队归龙北指挥部领导,负责人李兆麟,部队活动区域为德都、嫩江、讷河、
龙门、通北、克山、克东等县。第一支队由六军一师六团和三军八团一连组成,军事负责人
张光迪,政治负责人陈雷。第二支队由六军二师十一、十二团和三军五师八团二连组成,支
队长兼政治委员冯治纲。是年2月14日,冯治纲、王钧率领第二支队在德都县四合屯、王大犁
屯、吕家一带进行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等抗日活动后,准备北过讷谟尔河进朝阳山休整部
队。当部队行至谷家窑屯时,被尾追的日伪军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取得突围战的胜利。同期
,抗日联军三军五师八团和六军二师十二团也活跃在龙门、讷谟尔等地的北黑铁路沿线。年
初,在龙镇飞机场东6公里处,进行了袭击日伪军飞机场战斗,打伤日军8人。然后转移到田
家船口将伪军十七团的5个阻击队员俘获。
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改北满临时省
委为北满省委,撤销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部,以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成立东北抗日
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李兆麟、政治委员冯仲云、参谋长许享植。是年4月下旬,第
二支队攻破了龙门镇附近的紫霞宫警察分署和龙镇飞机场,烧毁了日军飞机、缴获一批武器
装备。接着又三次袭击讷漠尔警察所,缴获了大批的武器、弹药和物资。5月5日,抗联攻进
龙门火车站,破坏了铁路,烧毁了军车,这些战斗都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39年5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及其总指挥部在朝阳山后方根据地成立,全军共
500余人,并发表了成立宣言,向全国通电。在总指挥李兆麟“关于1940年抗日联军的人员、
武器要增加一倍”的号召下,龙北地区的抗联部队展开了频繁的抗日游击战。是年6月20日,
抗联部队攻入北安镇附近的李桂芳屯,同一天还缴了德都县红霍尔基警察所的枪支弹药。6月
23日袭击了讷河县高四阎王院。8月8日,攻克克山县重要军事据点北兴镇。8月15日,又一次
攻克老龙门火车站,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8月22日再次攻破北兴镇。9月18日,抗联二支队
在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攻克了讷河县城。六军十二团和军教导队以及军部在讷河,通河、
克山一带活动,和讷河人民先锋队一起攻克了唐大犁屯,将伪靖安军孙强部队缴械。在讷河
县东边的火烧井屯袭击了从嫩江省调来的一个日本联队,在讷南镇、九井官幌店,克山的西
城镇,通北的石泉镇等地打击敌人,都取得了胜利。
1939年9月27日,李兆麟在南北河召开的龙北抗联部队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巩固现有
力量,发展新的抗日部队,巩固军民的关系,扩大新的群众基础”的战斗口号。会议认为:
抗日主力部队都集中在讷东一带不利于冲破敌人的“围剿”,故决定一支队化整为零分散活
动。此后,二支队采取大步向前进,大步后退的战术,寻敌弱点,巧妙攻击敌人。是年秋,
二支队攻破了龙镇飞机场,附近的日军粮食仓库,歼灭日军一个班,缴获战马20多匹,粮食
数千斤。并将运不走的大米、白面分给当地的贫苦群众。10月,冯治纲、卞凤祥、王钧率领
二支队一部,在讷河、克山、通北三县进行抗日活动后,北上返回朝阳山后方基地途中,在
德都县花园屯、凤凰山屯与通北、讷河、克山县尾追的日伪“讨伐队”进行了战斗,取得了
胜利。11月上旬,抗联六军二师十二团在团长耿殿君、政治部主任王钧率领下在北黑铁路沿
线与姜福荣率领的三军五师八团会合,于龙门、讷谟尔、德都一带打击敌人,取得了节节胜
利。11月中旬,进攻德都县伪警察署,毙敌百余名,缴获长、短枪百余支。11月下旬,二支
队一部由龙镇东山六马架子下山,在距龙镇飞机场6公里处与日军遭遇,打死日军6人,其中
有日本指导官2人。抗日联军到处袭击敌人,打得日伪军惊恐不安,使敌人所谓“黑(河)北(
安)龙(江)三省汇攻计划”及其大吹大擂的“五大连池会师”的预谋彻底破产。
1939年12月,正式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指挥部,任命冯治纲为指挥。冯治纲发表
了宣言:“决心在龙北抗日疆场为收复神圣领土,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随后抗联
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根据北满、南满、吉东三省领导人会议决定,将三路军所属各部队改编为
三、六、九、十二支队。同时,对抗联各支队的活动地域进行了重新划分。指定龙北北部各
县为三、九支队活动范围。并与中共龙北特委和讷河县委领导的地方党工作相配合,广泛宣
传组织群众投入抗日斗争。第三支队支队长王明贵、政治委员赵敬夫(赵牺牲后,由高禹民继
任)、参谋长王钧。九支队支队长卞凤祥、政治委员周云峰、参谋长郭铁坚。是年末,抗联三
支队和九支队一部(暂编在三支队)在王明贵带领下,活跃在德都县北部山区,经常袭击日伪
军,扰得他们胆战心惊,日夜不得安宁。
1940年1月,冯治纲率领六军教导队和十二团共120多人的骑兵部队,深入到莫力达瓦、
巴彦、阿荣三旗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发动各族人民共同抗日,扩大共产党和抗日联军的政治
影响。2月4日,在西三岔河下游任殿臣屯遭日军“讨伐队”包围,在激战中冯治纲壮烈牺牲
。王钧继续率领部队突出重围,在阿荣、巴彦两旗坚持抗日斗争。3月中旬,王明贵、王钧各
率一支部队在朝阳山会师。会师后,在一位达斡尔族爱国者巴喀希的帮助下,迅速冲进了北
兴镇,分兵三路缴了自卫团、警察署和森林警察队留守处的60余支枪,击毙了自卫团祁团长
。拂晓,三支队避开敌机的盘旋侦察返回朝阳山后方基地。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三支队袭击
了嫩江、二十里河屯和沐河镇警察署、自卫团,共缴获机枪一挺、步枪100余支,还有许多子
弹和物资。同时,三支队配合中共龙北特委和讷河县委做群众工作,所到之处广泛宣传、发
动、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在讷河、德都、嫩江、北安、克山等县的边远地区,秘密
建立抗日救国会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在德都境内共建立抗日救国会组织10余处,发展会员
200余人。6~7月间,三支队又先后袭击了嫩江大椅山“满拓青少年训练所”建筑工地、讷河
天字二十号屯和科洛屯警察署、德都县双泉屯警察署。三支队改编后通过半年的艰苦抗日斗
争,从250人发展到300人,武器装备也有了改善,部队素质有较大提高,成为龙江北部抗日
部队的中流砥柱。
同年7月16日,朝阳山后方基地受到日伪军的袭击,部队伤亡较大,第三路军总指挥部被
迫撤离朝阳山。朝阳山后方基地被袭击后,日伪当局认为,这就是他们“围剿”抗联部队的
最后胜利,于是大肆宣传“东北抗日联军已被最后消灭”。就在敌人请功庆祝所谓“最后胜
利”的时候,在龙北活动的抗联第三路军三、九支队主动出击,频繁地打击日伪军。8月24日
,攻克通宽镇警察署,9月6日,火烧九井警察署,9月25日晚,在冯仲云、王明贵、王均、高
禹民、卞凤祥的指挥下,三、九支队200余名指战员仅用3个小时,就攻下克山县城。龙北重
要县城克山被攻克,给日伪当局以沉重打击,伪满州国受到极大震惊。
是年秋,日伪当局集中大批兵力到讷河、德都、通河,海伦一带封锁山区,阻止抗日联
军返回朝阳山后方基地,妄图在庄稼割倒之后消灭抗联部队于平原地区。冯仲云、王明贵、
卞凤祥、王钧、高禹民等人指挥三、九支队,深入敌后袭击日伪军,宣传动员群众进行抗日
活动。9月26日~28日,三、九支队与日本关东军光崎、山本、前田、大果等“讨伐队”遭遇
,在克山县的月亮泡和德都县的十三号屯、吐密浅屯、胡山镇等处多次发生激战。29日,王
明贵率领三支队100余名战士进入朝阳山西面的466高地。10月1、3、4日,三支队与大岛、木
村两个日军“讨伐队”分别在朝阳山的508高地、526高地、467高地进行激战。东北抗日联军
第三路军政治委员冯仲云利用战斗间隙召集了三、九支队干部会议(即朝阳会议),决定三支
队西渡嫩江,插入大兴安岭的民族杂居地区与日伪军周旋,,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九支队
向南北河转移,在卞凤祥带领下,与日军进行了多次英勇战斗。“朝阳会议”后,三支队在
阿荣旗、巴彦旗、布特哈旗、泰来和洮南宣传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国斗争。12月1日,三支队
返回朝阳山。王明贵、王钧在朝阳山召开了三支队党委会,决定留下20余人在朝阳山坚持游
击斗争,其余80人跨过北黑铁路向东北转移,于1941年1月26日从瑗珲小三家子进入苏联休整
。
1941年初,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宣传科长陈雷率部队从苏联返回东北,到达南北河
附近的山区找到第三路军留守处人员。3月初,三支队从奇克越过黑龙江重返东北抗日前线。
3月13日,三支队从毛兰顶子山向辰清行进途中,突然与日军木原部队遭遇,七大队长白福厚
、八大队指导员姚世同和尹小队长英勇牺牲。3月25日,支队长王明贵,参谋长王钧率队进攻
了位于孙吴县城南28公里处的日军采伐作业区,解决了部队的给养,补充了御寒用具。部队
全部变成骑兵,在毛兰顶子山休整后返回朝阳山。5月,李兆麟派宣传科长陈雷到三支队负责
政治工作。5月29日,在朝阳山西北区小边河与科洛河汇合处,陈雷与王明贵会师。随后,向
大兴安岭进军,开辟兴安抗日新游击区。
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调重兵进驻东北,东北抗日联军处境
更加困难。根据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伯力会议”上确定的保存实力、培养干部、坚持斗争
的方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在总指挥李兆麟的率领下,于1941年11月底,除留部分小分
队继续坚持活动外,基本上转移到苏联境内的中苏边境地区进行整训学习,为迎接抗日斗争
的胜利准备条件。此后,抗日联军在德都地区的抗日活动相对减少,抗联主力部队入苏野营
训练以后,仍派出小分队到朝阳山、五大连池一带进行侦察,开展小规模的游击活动,斗争
一直没有中断。
二、东北抗日联军朝阳山后方根据地
朝阳山区位于德都县朝阳乡的东北部,北隔科洛河与嫩江县为邻;地处北纬49度,东经
126度。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山脉以海拔599米的洛河山为最高。朝阳山区西与西南有巴尔边
河和小边河,北面是乌库因河和七十里河、4条河流由南向北纵贯朝阳山区后注入科洛河。区
内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林木丛生。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阳山区腹地的大横山(又称朝阳山)、
石荧山(又称石人山)、现朝阳山(亦称零点岗)的中心地带,以及科洛河以南,小边河以东,
七十里河以西,克查山以北的边缘地带,方圆百余里。中心区的三座大山连绵数十峰,森林
茂密,地势险要。它北依洛河山,东临沼泽地,南以克查山为屏障,西有魂阵黑瞎子沟为通
道,是一个既有利于运动出击,又便于迂回转移的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1938年冬,东北抗日联军六军二师十一、十二团和三军五师八团二连组成的第二次西征
支队到达德都县后,在朝阳山区创建起抗联后方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指挥部和后勤
机关设在朝阳山里,抗联部队从此以朝阳山为依托,开辟了黑嫩平原新抗日游击区。
1939年5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在朝阳山正式组编成立三路军,总指挥部设在朝
阳山。1939年12月,抗联第三路军所属部队分为龙南、龙北两个指挥部,以冯治纲为指挥的
龙北指挥部设在朝阳山。朝阳山区当时是中共北满省委所在地。
朝阳山后方根据地创建后,中共北满省委和抗联第三路军的领导人非常重视后方根据地
的建设,为适应抗日游击战争的需要,先后建起了后方医院,修械所、被服厂,建立了中共
北满省委军政干校和三路军军事教导队。
中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省委常委、宣
传部长、第三路军政治委员冯仲云,省委委员(原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张兰生等都在这里工作
和指挥过北满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三路军龙北指挥部及所属各支队的负责人冯治纲、王明
贵、卞凤祥、姜福荣、王钧、陈雷、高禹民等人都在这里指挥过许多战斗。朝阳山成为中共
北满省委和抗联三军指挥北满地区地方党和抗联部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中枢。
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 总指挥部设在大横山西北坡,总指挥部驻地有中共北满省委领
导和第三路军总指挥部领导,秘书处参谋部、电台的负责干部和军教导队全体战士,总指挥
部四周山上部署着战斗部队。1939年~1940年,总指挥部虽曾多次遭到敌机轰炸和日伪军的
“进剿”,被迫转移驻地,但仍然在朝阳山区发挥其指挥抗联部队对日伪军作战的中枢作用
。1940年7月,总指挥部被日伪军袭击后,第三路军后方机关转移到南北河支流土鲁木河一带
的密营,继续领导着北满地区抗联部队的游击战争。
中共北满省委军政干校 1939年秋,中共北满省委和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根据当时的形
势和部队的实际情况,为适应当时抗日战争的需要,在朝阳山开办了军政干校(又称党政干校
训练班,校址设在南石荧山朝阳坡上。干部战士自己动手盖起有5间房大的一个大木房子做校
舍。军政于校从1940年6月开班,共办2期,每期学员30余人,每期编为3个班,每班10余人。
参加学习的学员都来自抗联第三路军各支队,主要培训军队连以上干部和派往地方开辟抗日
工作的干部。培训结业的干部,有的分配到抗联支队做指挥员,有的被派往地方开展群众工
作。如参加第一期学习的王钧,曹玉奎、蔡青山等人分配到各支队,耿殿君、尹子奎、陈靖
芝等人被派往讷河县委开展地方工作。中共北满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第三路军总指总
指挥李兆麟,给学员讲授《联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中共北满省委委员(原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第三路军政治部主任张兰生讲授毛泽
东的《论持久战》。
第三路军军事教导队 1939年5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组建后,总指挥部为了提
高部队干部战士的政治军事素质,适应抗日游击战争的需要,建立了第三路军军事教导队。
教导队从各支队选调30余名精干的战士组成,一方面学习政治和战略战术等军事知识,一方
面执行保卫第三路军总指挥部的任务。中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第三
路军政治委员冯仲云等人都亲自为教导队讲课。教导队员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之后分配到各
支队做基层指挥员,为部队充实了骨干力量。
朝阳山后方被服厂 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组建后,总指挥部为解决部队缺
少被服的问题,在朝阳山建立起第三路军后方被服厂。被服厂驻地设在离第三路军总指挥部
不远的密林深处,组成人员多是在海伦县八道林子抗联密营被服厂工作过的女战士。被服厂
负责人张素珍(邢德范),党小组长女陈,女战士李桂香、金玉坤、李淑珍、陈华玉、柳明玉
等,还有临时派到被服厂工作的男战士老杨头、李铁匠、小苏等。被服厂的设备仅有一台脚
踏缝纫机。建厂初期,哪个支队缴获到布匹,被服厂就赶到哪个支队的驻地去做服装。后来
为了便于部队战斗和被服厂的生产,总指挥决定把被服厂驻地设在距总指挥部东2.5公里的小
金沟河附近的密林深处。当时部队缴获一大批白布,被服厂没有染料,大家想出一个办法,
把剥下的黄菠罗树皮用水泡一段时间,再用这些黄水把布染黄,然后拿到河沟里把浮色冲掉
凉干后再裁制衣服。1939年9月,抗联部队攻克讷河县城时,缴获一台手摇缝纫机,武装了被
服厂。被服厂做好一批衣服,就发送到各支队,暂时送不出去的就掩藏起来。北满省委和第
三路军总指挥部领导金策,李兆麟多次到被服厂检查指导工作。是年冬,被服厂被日伪军袭
击后烧毁,但没有遭受多大损失。随后被服厂转移到朝阳山东南的南北河密林中继续生产,
直至1941年随抗联第三路军大部队一起转移到苏联境内整训。
朝阳山后方医院 1939年初抗联部队西征陆续到达朝阳山以后,部队战斗日益频繁,不
断有伤病员被送上山来,这些伤病员大多是重伤、重病的指战员,或者不能行走的人员,迫
切需要有一个水源充足、隐蔽安全的地方,为伤病员医治调养伤病。但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
伤病员的吃、住、医疗条件都是简单而艰苦的,住的是草夹子,地窨子。所谓医药只不过有
一些止痛、消炎、红伤药,而且数量又十分有限,医治伤病员的药物主要靠采集野生中药材
,医疗器械也十分缺乏。有些药品和器械只能靠抗联部队从敌人手中缴获和委托游击区内的
抗日救国会中的可靠人员到各地购买。医院药剂接济不上,一有重伤病员,疼痛难忍时,就
给一小块大烟(鸦片)吃了止痛,医院当时只有一名青年大夫,大家都称他王医官。随着重伤
员不断增加,医院挖了大一些的地窨子,地窨子顶上盖上大块树皮做盖防雨,有简易的门窗
。医院在1939年和1940年上半年曾二次受到日伪军的轰炸和袭击,后随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搬
迁至小金沟河附近的密林里。1940年7月,第三路军总指挥部被袭后,后方医院转移到南北河
密林中,1941年随第三路军部队入苏联。
朝阳山修械所 1939年秋,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在朝阳山组建起后方修械所。开始时,由
几个人背着工具到各支队流动修理,后来才建起一个比较固定的修械点。修械所当时只有一
名叫王才的技工师傅专门修理枪械。修械所的任务主要是修理机枪、火炮等武器,其他武器
大多是各支队自行修理。
三、德都县人民的抗日活动
1932年4月1日,马占山率领第三旅官兵和关防印信、军饷,办公费等重要物资,从齐齐
哈尔向黑河潜行,5月24日抵达德都县。6月,3、4、6日日军飞机9架次追击马占山部队,在
德都县城投掷炸弹。6月12日,马占山主力部队正集结于德都县,日军松本矢野、小泉宇德宫
等部向其发动总攻击。6月14日,德都县第三区保卫团保董啜林带领团丁50余人哗变起来反满
抗日。讷河县红枪会200余人从讷河县城向德都县打来,原保安骑兵第二中队赵显达,以“抗
日义勇军”的名义,带200余人来攻德都县。
1932年11月,马占山江桥抗战失败后,北撤路经德都县时,到双龙泉屯向爱国乡绅王鸿
图求援。王鸿图为其筹措粮食、枪械、款项,为其买好马200匹,使马占山的部队得到休整,
增强了战斗力。此后,王鸿图又多次派人给马占山部队运送粮草,直至其部队撤离德都县为
止。
1933年,马占山部队的邓文山、南廷芳等率数千人流动于德都县北部山区和农村打击日
伪军。
1934年,(伪康德元年)家住德都县红霍尔基屯(今团结乡团结村)的邓文山(又名邓海峰,
原为马占山部队骑兵团团长)组织起一支100余人的队伍,报号“平康德”(即消灭伪满洲国和
日本侵略者),举起反满抗日义旗。战斗在北起塔河,南至宁年(今富裕县)、东达海伦、西抵
内蒙的广大地区。于德都、讷河、嫩江、克山等县,多次与日伪军交战,使日伪军闻风丧胆
。1935年下半年,“平康德”队伍发展到1000多人。1936年,邓部被叛徒出卖,遭数倍于己
的日伪军包围,邓文山突围负伤,部队被打散。
1936年冬,东北抗日联军西征进入本县境内开辟黑嫩平原抗日游击区以后,广大爱国群
众积极援助抗日联军,配合部队打击日伪军。并在抗联帮助下建立起抗日救国会组织,开展
抗日斗争。有些爱国者因参加抗日斗争受到日伪统治者的迫害,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西北远征队到达德都县开辟游击区,在五大连池地区与尾随
的日伪军展开遭遇战,因寡不敌众,撤向北山,将两名隐蔽在石缝中的伤员委托给在五池子
打鱼的渔民刘凤和孔德子照料,两位渔民于深夜从隐蔽处接回伤员,连夜护送进北山交给抗
联部队。
1939年1月12日,抗日联军第三军参谋长冯治纲率领部队在田船口打伏击战,派伪屯长孟
繁贵去腰岗伪警察分署作假报告,使日伪军上当,全部被歼。此后,田船口屯的肖云清、许
方洲、张金述、孟繁贵等爱国群众,经常以上山砍柴伐木为名,给抗联部队运送衣服、粮食
、食盐等物资,该屯成为支援抗联部队的重点村之一。
1939年6月下旬,抗日联军第三路军3支队路过张大窝棚屯(今团结乡永远村),全村爱国
群众给部队做饭,烙油饼,杀小鸡、炖粉条。部队临上北山时,李振山、召学成等4户农民用
车将三斗小米、三斗玉米@d:德都县志imagesHZ640799ZA.jpg子、一石二斗大麦、100多个
鸡蛋和油盐等物资送上北山。同年8月8日、抗联三路军九支队在袭击北兴镇途经吴乡佬屯时
,爱国渔民吕有、程伯山将抗联部队摆渡过讷谟尔河,保证了部队袭击北兴镇的胜利。后被
日伪密探发现,2人惨遭杀害。
1940年初,抗联三路军三、九支队在老道窝棚屯进行抗日宣传发动活动,成立了抗日救
国会,入会17人。他们经常给抗联部队筹集运送生活用品等物资,支援抗联打击日伪军。同
年9月下旬,为了完成袭击克山县城的准备工作,老道窝棚屯抗日救国会员和其他爱国群众共
同努力,一夜时间就准备好200多人的干粮和缝制伪军装的任务,为袭击克山县城的胜利提供
了物资保证。
1941年4月,老道窝抗棚屯抗日救国会被日伪当局发现,17名抗日救国会员全部被捕,被
判10~13年徒刑,其中1人惨死在送往哈尔滨途中,16人惨死在哈尔滨监狱中。1940年末,老
道窝棚屯抗日救国会一次就为抗联部队提供救国金454元,衣服26件及其它物资。
1940年7月,冯治纲率领九支队到王大犁屯进行抗日宣传发动工作,建立了抗日救国会。
全村群众抢着给抗联部队做饭,送粮食、衣服、鞋、帽子等生活用品。抗联部队临走时,委
托邹立奎、韩国臣等抗日救国会负责人帮助购置药品,医疗器械、鞋和手电筒等物资。邹立
奎等人将物资购置好运送给部队,因被坏人发现告密,邹立奎等5名抗日救国会会员被捕,3
人惨死,2人在东北光复后才获得解放。
1942年2月3日,冯治纲,王明贵率领50多人,在克山县二百号屯与日伪军激战后,回师
朝阳山后方基地途经托密浅屯时,全屯爱国群众烙油饼,炖猪肉粉条慰劳部队。部队走时群
众把自己的好马换给部队,全村群众送给部队各种粮食3000多市斤,并送豆油、衣服、鞋等
生活物资。
1937年~1942年期间,抗日联军经常在讷谟尔村一带进行抗日活动,不少爱国群众与抗
联部队建立了联系。爱国群众经常利用上山运木材机会给抗联部队运送粮食,药品和生活日
用品。伐木工人冯坤,多次帮助抗联部队散发、张贴传单和宣传品。
1937年~1942年,东北抗日联军在德都县境内开辟抗日游击区期间,在打击日伪军的同
时,每到一个地方就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发动群众抗日,积极发展抗日救国会
组织。前后在王大犁屯、老道窝棚屯、马子良屯、腰张屯、矫立中屯、托密浅屯、张大窝堡
屯、徐老猫子屯、双龙泉屯、朝鲜屯等地建立10多个抗日救国会,发展会员200多人。这些抗
日救国会组织,团结和发动广大爱国群众投入抗日斗争,在十分艰险的条件下,冒着坐牢杀
头的危险,为抗日联军拉山带路,购置运送粮食、被服、药品和各种军需和生活用品,掩护
伤员养伤。有些爱国开明绅士和伪甲长出于民族良心,也暗中为抗日联军购置物资,筹款送
粮。许多抗日救国会员和爱国群众被捕坐牢,受尽酷刑,甚至牺牲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