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1915年(民国4年)7月,克山县德都勒屯民办小学(清宣统二年由达斡尔族人佛尔清额创办
)改为克山县立第三国民学校,校址在德都镇,为德都镇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员
由薛文敏一人兼任,有校舍3间,学生25人。开设国文、历史、地理、算术、图画、修身7门
课程。1924年(民国13年)7月,克山县立第三国民学校被克山县劝学所改为克山县立第三初、
高两级小学校,校址仍在德都镇。有初级班2个,学生60人;高级班1个,学生30人。1926年
(民国15年)7月,在德都镇成立了克山县第四女子初级小学校。校长和教员由梁素贞一人兼任
,她是德都公办学校的第一个女教师和女校长,女子初级小学招收7~13岁女学生29名,租用
私人3间草房为校舍。每周上课30小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授国文、算术、社会、自然
、手工、图画、音乐、体操等门课程。1929年(民国18年)9月,德都设治局成立后,将原克山
县立第三初、高两级小学校改为德都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有教师5人,学生89人;将
原克山县第四女子初级小学校改为德都县第一女子初级小学校,有女教师1人,女学生40人。
同年,将“新学制”课本改为国民党的“新时代”课本。初小4年制,高小2年制。小学初级
课程有:修身、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常识、卫生、音乐、体育、图画、手工;小学高
级班除以上课程外,还要学经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1930年(民国19年)8月,梁素
贞辞职,由女教师杜佩芝接任德都县立第一女子初级小学校校长。9月,该校被改为德都县第
二初级小学校,有校长1人,女教师1人,女学生67人,仍以招收培养女学生为办学宗旨。19
30年(民国19年),双龙泉屯设初级小学1处。各小学增设了《三民主义》和《党义》课。193
1年(民国20年)3月,德都设治局报请省教育厅批准,将各地私塾取消,于四乡增设学校6处。
对原有塾师及现任教员(师范毕业者除外)进行统一考试,合格者发给任教许可证。到9月份,
全设治局已有小学校8所。
伪满时期,日伪政权极力在学校推行奴化教育。对学生灌输“日满亲善”、“日满一德
一心”、“日满协和”、“共存共荣”等思想意识,用以麻醉中国青少年,摧残民族意志,
企图让少年儿童从小甘当亡国奴。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全县共有小学校13所,学生827人
。其中:文化(由县立第一小学更名)、康德女子(由县立第二小学更名)两所学校为初、高两
级小学校;大同、旭日、扶桑、长庚、双龙、花园、墨林、新街基、龙头9所学校为初级学校
;育德、育才两所女子学校为私立初级小学校。1934年3月,县内废止了《三民主义》及《党
义》教科书,启用了新课本。初级小学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珠算等。高小课本除上
述外,还有国史、地理、经学、日语等。同年10月,成立伪满德都县教育会,有会员23人,
该会在德都镇内3所小学成立3个识字处。1935年(伪满康德2年),日伪政权为了加强奴化教育
,在县城内成立1所公立日语学校,有教师2人,学生38人。1936年(伪满康德3年),文化初、
高两级小学校与康德女子初、高两级小学校合并,改名为康德小学;温察尔屯设1处小学校,
为伪康德小学东分校。1942年(伪满康德9年),康德小学校改为德都村公立国民优级小学(即
现在的第一小学);康德小学东分校改为德都村公立国民优级小学温察尔学校(即现在的第二
小学)。
1945年8月德都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旧学校采取保留、利用和改造的方针,学校仍然维持
办学,原教师仍然留用,但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改革,彻底废除了奴化教育,
采用新编的临时课本上课。到1949年,共有小学校52所,教师81人,高小学生118人,初小学
生3028人。1947年5月开始,县城内小学采取“官办民助”的方式办学,乡村小学采取“政府
领导下的民办”的方式办学。同年底,全县小学发展到65所,有班级87个,教师95人,学生
3543人(包括新划归本县的龙镇、讷谟尔的6所学校)。教师薪水(工资)以小米计算,一般年薪
为小米2000~3000斤不等。初小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体育、音乐、工艺;高小增设了
历史、地理二科,成绩考核实行百分制。
1949年3月,农村小学一律改为民办,办学费用全部由乡民负担,教师薪水由区政府议定
,每月不得超过260斤实物小米。同年4月,县城内各小学也改为民办,除校长一人外,其余
费用全部由商户、农户承担(商户负担2/3,农户负担1/3)。同年12月末,全县共有小学81所
,其中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79所。
1952年,根据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本县将小学初小、高小四、二分
段,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各学校一律实行春季始业,并学习苏联经验,学生考试采取5级分
计分方法。1953年,按照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停止小学五年一贯制的实行,仍实行初、高
两级的四、二分段制。并开始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使用全国统一编写的教
学大纲和教科书。1954年,按照教育部“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
针,对小学进行并校并班整顿。二、四区各设联合小学1处,二区联合小学由团结、新民、永
安胜利、青石等6校组成,校址设在永安;四区联合小学由长庚、南泉、振兴、爱民、庆民、
太平6校组成,校址设在太平。年初全县有84所小学,整顿后剩下68所。虽然学校数量减少了
,但教学质量却有明显提高,新生入学有增无减,当年招收新生1874人,比1953年的1769人
增加105人。1956年,根据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农民子女入学率的提高,本县适当地划分、调
整了学校网点,合理安排了学校的位置,达到每个农业社都有1所学校,每个乡政府所在地均
设有中心校。基本上消灭了空白点,满足了广大适龄儿童渴望入学的要求。同年末,全县有
学校85所,招收新生2958人,1956年是德都县50年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高潮。
1961年,根据国务院“国家办学与工矿企业、农业社办学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工商系统在青山镇创办了一所工商业子弟学校,有教师6人,班级5人,学生230人。1963年复
县后,由于城镇人口增多,少年儿童入学率较高,教育部门于1964年8月在县城设立了第三小
学。1966年将原商业子弟小学改为第四小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各小学一度“停课闹革命”,进行各种形式的大批判活
动,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被视为“反动资产阶级分子”而受到批判和揪斗。教师无法上课,
学生无人管理,到处一片混乱。1968年,工宣队和贫宣队分别进入城乡学校,号召“复课闹
革命”,把教学和斗、批、改运动结合起来搞,全县小学一律改为五年一贯制。由于“文化
大革命”的严重影响,学校设备遭到很大破坏,教师被视为“臭老九”,学生纪律极度松驰
,根本无法正常授课,很多学校处在半上课半搞政治运动状态中。同年5月,军宣队进驻学校
后,将学校和班级改为军队的营、连、排组织,经常搞一些大型的军事训练。同年9月,将城
镇的第一、三、四小学划归青山镇领导,将第二小学划归城郊公社领导,全县农村小学全部
下放给大队管理。同时还取消了留级制度,不管学习好坏,一律按年头往上升级,使学生的
文化素质越来越低。1969年,全县有196所小学,904个班级,29200名学生全部实行“开门办
学”,走“五、七”道路,学工、学农、学军。很多学校不抓课堂教学,片面地把大部分时
间用在了课外劳动上,使学生成了义务劳动力,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越来越少。1972年8月
,县内将各级小学收归县文教科领导,学校上课时间开始多起来。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教育事业状况逐步好转。1977年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各小
学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但由于多年受“左倾”思潮的干扰,多数小学教室墙壁有破洞,
门窗无玻璃,桌椅残缺不全,学生纪律仍然很差,学习成绩很低,及格率仅占学生总数的30
%。同年,县内归并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盲目创办的部分小学校,整顿后全县共有小学250
所,班级1755个,教师2482人,学生44799人。1979年3月,第一小学被定为县级重点小学校
,加快了对小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培养。同年,在全县小学生中实施《小学生守则》,开
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的活动。取消了“红小兵”组织,复建了少先队组织,学校
风气有了很大好转,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1981年,教育部门狠抓了“入学率、巩
固率、合格率”,增设了学校网点,调整了小学布局,使学生能就近入学。农村超过2~3华
里的村屯均开办一个小学延伸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巩固率达90%,合格率达67%。
1984年6月,县教育局开始在新发乡进行“学校管理体制、教师任用制度、教师工资、教
育经费筹集”改革的试点工作。不久,全县有77所小学划归乡、村办学。对教师实行考核,
招聘合同制(任期3年),教师工资实行基本工资加浮动的办法,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同年,
小学学制由五年一贯制改为六年一贯制。1985年,全县共有小学校385所(包括国营农、林、
牧场,铁路等企办小学),班级2002个,教师2874人,学生50311人。同年,根据《中共中央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县内教育改革的经验,全县农村学校全部划归乡、村办学,小
学教育蓬勃发展。
附:县第一小学简介
1910年(清宣统二年)9月,达斡尔人佛尔清额在德都勒屯租房3间,开设学堂,称德都勒
屯小学,是德都县第一小学的前身。1915年(民国4年)改为克山县立第三国民学校,有教师1
人,学生25人,校址在德都镇。1929年(民国18年)德都设治后,该校改为德都县立第一初、
高两级小学校。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3月改为县立文化两级小学校,1936年改为康德小学,
1942年改为德都村国民优级小学。
1946年德都县解放初,该校改为德都区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1948年,共有班级10个
,教员13人,学生415人。建国后曾多次变换校名,更迭用名有:县实验小学、县第一完小、
北安县青山镇第一完小、德都县青山镇第一完小,1973年改称德都县第一小学校,1979年被
定为县级小学重点校。1985年,该校有教学班23个,学前班3个,教师57名,学生1225人。校
舍面积1416平方米,占地总面积2977平方米。建校以来,已有60余届,共1万余名小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