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中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建国前,德都县没有中学。1950年,县乡村师范学校设立三个5年制初中班,有教师6人
,学生125人,学习初中的基本课程。1951年11月25日,在县青山镇设立初中班,有教师2人
,学生53人,开设初一课程。1952年9月27日,县初中班改为“黑龙江省德都县初级中学校”
。1953年该校由教育厅直管改为县管,更名为“德都县初级中学校”,设7个班,有教师19人
,学生343人。开设课程有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历史、地理等
课。教学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考试分为招生试、平时试、期中试、期末试
、毕业试等几种,采用五级分制评分标准。1958年,县初级中学增设一个高中班,改为完全
中学。农村建立起8所初级中学(其中5所名称为农业中学,实际以学习文化课为主)。1963年
复县后,全县有中学14所(包括国营农场)有高中班3个,初中班32个,总计在校学生1278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各中学全部“停课闹革命”,成立了各种“红卫
兵”组织。8月,在县第一中学召开批斗“走资派”的万人大会,第一中学负责人和4名教师
被打花脸、戴高帽、游街。此后,全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教育部门无法组织教学,学
生以学习领袖语录、写政治标语、开展“革命大批判”为“学业”。1966年6月~1967年底,
全县有508名中学生去北京等地进行“革命大串联”活动。1968年,军宣队、工宣队、贫宣队
进驻各校管理教育,搞“斗、批、改”,各中学均实行开门办学,办起了校办工厂、校办农
场,学生以劳动和军训为主,文化课上得很少。此后,在“左”倾思想影响下,不看办学条
件,盲目普及中学教育,各公社陆续办起了高中,各大队小学办起了戴帽初中班。教学质量
无法保证。1970年,中学学制由原来的6年改为4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并改秋季始业为
春季始业。1972年,在青山镇建立第二中学,全县有初中21所,高中20所,中学生9089人。
使用黑龙江省统编教材试行本,间或也使用天津、北京等地的教材。课程不统一,主要课程
有语文、代数、物理、化学、政治等。同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但为了照顾80%的学生都能
入学,录取分数线很低,各科成绩平均30分者就可以从初中升入高中。1973年,继辽宁省张
铁生考大学交白卷事件后,本县也开始“反潮流”,各校批判“分数挂帅”和“白专道路”
,招生考试制度再次被废除,教学工作又陷入一片混乱状态。1974年,县内学校又改春季始
业为秋季始业。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
度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质量开始有所提高。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对
在文化大革命”中建立起来的戴帽中学进行了整顿。全县初中由原来的110所调整到31所,戴
帽高中的完全中学由原来的43所调整到30所,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县内一些学校开展了电化教学,把幻灯、录音机、电影运用到各科教学中。同年3月20日,设
立县第三中学(重点校),有教师24人,设高中班4个,招收学生200人。1979年高考中,第三
中学应届毕业生45人,有44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只落取1人。1981年,对各公社的高中,各
大队的初中班进行调整,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进行裁减和撤销。1984年6月,由县教育局负责
人和各乡(镇)中心校校长组成22人的教育改革工作队,在新发乡进行教改试点。此后,全县
有11所中学划归乡村办学。有1408名初中教师参加了招聘制考试,其中:有800人获得准聘证
,占参试教师的56.8%;有469人获得试用教师合格证,占33.3%。1985年全县共有初中30所,
高中9所,教职员1772人,学生19579人。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附:部分中学简介
一、德都县第一中学
1951年10月,在原天主教旧址(现城郊乡敬老院)设立黑龙江省德都县初中班,有教师3人
,学生53人。1952年,校址迁到青山镇三道街南(现址),改为县初级中学。1958年改为完全
中学。1958~1967年,先后有7届200名毕业生走向社会工作,有22名考入高等院校深造。19
84年8月15日,第一中学改为初级中学。1985年,该校有班级20个,教师77人,在校学生118
2人,毕业生227人。学校建筑面积3423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1565平方米。
二、德都县第二中学
1972年3月1日,县第二小学戴帽初中班划出,设立县第二完全中学。校址在第二小学东
侧,执行初高“二、二”分段学制,有教师29人,班级10个,学生456人。同年,该校教师于
兆堂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79年,第二中学在网点布局调整中被改为初级中学。1984
年,数学教师姜万成荣获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1985年,第二中学有班级12个,教师48人,
学生663人。学校总建筑面积1844平方米,其中校舍1044平方米。同年黑河行署授予第二中学
“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几年来,该校输送到上级体工队的运动员有6人达到健将标准。

三、德都县第三中学
1978年3月20日,县教育局利用第四小学校址,设立县第三中学,为县属重点中学。有教
师24人,高中班4个,学生200人,校舍600平方米。1979年第三中学迁到县城东南,北五公路
东侧。当年,应届毕业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该校每年录取高一新生4个班(包括录取农
村初中毕业生1个班)。1985年,第三中学有班级17个,其中高中班12个,初中班5个。教师8
4人,学生914人。学校教学楼建筑面积5161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2301平方米,生活用房13
00平方米。
四、双泉中学
建于1958年,校名为德都县第三中学,校址在双泉乡政府所在地,是中、小学合校。19
61年中、小学分设,中学仅有2栋土房,3个年级都是单班制,均是初中班。初一每届招收45
人,招收对象是团结、双泉、五大连池3个公社的高小毕业生。1964年改为双泉农业中学,面
向全县招生,开设文化课和农业专业课,毕业后分配到县内各农村公社,从事教育和畜牧工
作。仅招生二届,就改变了招生对象。1966年前,该校有8届毕业生,共250人。1972年,该
校改为完全中学,实行(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到1977年共有4届毕业生317人。1978年8月双
泉中学调整为初级中学(曾和团结公社合办过1个高中班,招生2届)。1983年改为完全农业中
学,招收3届高中班,共58人。1985年双泉中学改为初级中学,有初中班6个,教师21人,学
生289人,校舍面积57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