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勤工俭学
第五节 勤工俭学
建国初期,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补充学校办公经费,农村各小学均耕种少量的校田
地,少则几亩,多则数亩,种植蔬菜或农作物。此外,各学校还搞些打柴、植树、托坯、拣
粮、挖药等勤工俭学活动。
1958年,为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
方针,全县中小学掀起大办工厂和农场的高潮。其中德都县第一中学勤工俭学活动开展的较
突出,先后办起了机械厂、草绳厂、红砖厂、耐火砖厂、磷菌肥厂、农场,纯收入一万余元
。该校办的农场有土地15垧,牛4头,马车2辆,生产出的大豆、小麦、谷子等农产品全部送
交国库,种的蔬菜,使100多名住宿生吃菜自给。特别是1960年,德都县第一中学农场将收获
的甜菜疙瘩全部卖给制酒厂,将甜菜叶子存储起来,解决了“瓜菜代粮”问题,使住宿生顺
利度过困难时期。1962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改革、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县中小学
的校办工厂和农场都进行了整顿,有的下马,有的进行缩减。
70年代中期,为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五·七指示”,城乡中小学陆续办起了工
厂和农场。在“朝农经验”影响下,学校搞“开门办学”,普遍实行“厂校挂钩、队校挂钩
”,部分学校还同生产队实行“合办三田”。虽然校办工厂和农场有了较大发展,但学生劳
动过多,劳动代替了学习,田间变为课堂,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学生的文化水平很低。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勤工俭学工作又走上正常轨道。坚持“勤工俭学”的方
针在不影响文化课的前提下,全县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四制(自制土桌凳、土讲台、土卷柜、土
体育器材)、四拣(拣粮、拣柴、拣粪、拣废物)、一挖(挖药材)活动。1979年,全县校办农场
有耕地4157亩,勤工俭学总收入15.9万元,占国拨教育经费的11%。1985年,第三中学建起铅
印室、职业高中,龙镇开发小学建起木工厂,长庚小学、龙镇小学建起冰棍厂,增产小学建
起米面加工厂。全县有校办农场170个,耕地7900亩,粮食总产量11.6万公斤,蔬菜产量12.
9万公斤,勤工俭学总收入3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