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机构
第二十二编 科技
第一章 科技机构与科技队伍
第一节 科技机构
一、科学技术委员会
德都县于1970年3月29日建立科技科,编制3人,负责全县的科学技术管理工作,1973年
8月6日,将科技科改为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编制5人。负责全县的科学技术管理和研
究工作,主要侧重于农业、工业、卫生等方面的科研项目。1978年,县科委编制9人,下设人
秘、情报、业务3个组。1980年,县委副书记兼任科委主任,1981年,增设了科技干部管理组
。1984年科委编制10人,下设综合、科技干部管理、情报、科技管理4个组。县科委一直对全
县的科研、科技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具体指导,组织、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为本县的经济建设
服务,成为推动德都县科技事业发展的杠杆部门。
二、科学技术协会
1963年,在县委宣传部内建立了科协组织,有1名兼职干部抓这项工作。县科协有委员9
人,下设农业、医学二个学会。1966年县科协配备了1名专职干部,同年秋季在“文化大革命
”的冲击下,科协活动被迫停止。
1978年3月,恢复科协,隶属县科委,设1名专职副主席。1979年增加编制1人,专门从事
科教电影的放映工作。1980年6月,科协被定为科技单位,有人员5名。1981年4月,科协从科
委分出,独立办公。同年9月,召开德都县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科协委员32人,常
委14人,主席1人,副主席2人,秘书长1人。
1981年12月,双泉公社第一个建立了公社科协,至1984年5月,全县乡(镇)均建立起科协
组织,建立了111个科学小组。全县有94个村建立了科普领导小组,22个村设立了科普活动室
。
在县科协的组织和领导下,从1964年到1984年,县内相继成立了19个县级学(协)会。有
农学会、医学会、农机学会、水利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林学会、工业学会、建筑学会、教
育学会、气象学会、交通学会、珠算协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会计学会、蚕业学会、
水产学会、农经学会、科技电影协会、种子协会。
县科协积极组织和领导各学会进行科技活动,在本县的科普工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三、农业科技机构
(一)县农机科研所
县农机科研所成立于1969年,编制3人。1978年定编为5人,1985年有科研人员1人。
(二)县农业科研所
县农业科研所成立于1976年,当时定编10人,实有2人。下设45个农村科研小组,组成了
城乡、农业科研网。1985年,全所有人员4名,其中:助理农艺师2人,农工2人。
四、气象观测机构
1966年,建立德都县气象站,站址位于青山镇南,气象站编制4人,由县农业科主管。主
要设备有维尔达测风仪、定槽式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计、温度计、毛发湿度表、雨量杯、
筒,干湿球温度表、桥唐式日照计。1968年,县气象站编制5人。用电传风向、风速仪,更替
了维尔达测风仪,在室内即可测出风向、风速,精确度也大幅度提高。1971年~1972年,气
象站划归县人民武装部领导,编制增至10人。1975年,在和平公社、团结公社、新发公社和
民大队、建设公社良种队、萌芽学校建起6个气象观测点。各观测点有维尔达测风仪、地面温
度表、气温表、空盒气压表等设备。1977年撤销了各观测点,1978年由各公社邮电所负责雨
量的测量,共有四平、太平、和平、建设、新发、团结、讷谟尔、双泉、兴隆等9处气象网点
。1980年,气象站划归省气象局直接领导,新增设了遥测雨量计(带自记部分)和传真机各1部
。可每20分钟收到一张天气图、物理量图、以及中央和日本的各类天气图表。1985年有编制
12人,其中:测报人员4名,预报人员3名,农业气象人员2名,其它人员3名。
五、地磁观测台
德都地磁观测台建于1976年9月,建台时有工作人员10名,台址位于城西3.5公里处,建
设乡建国村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8′13.9″,北纬48°39′15.4″,海拔高度157.7
米,四周均为农田,环境幽静,无铁性干扰,适用于地磁观测。
地磁台是单一的运用地磁手段进行地震先兆观测和大地物理研究观测的专业台,它按时
向国家有关科研部门提供基础的、准确的研究数据。该台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修有石头院墙
,院内的仪器室、办公室总建筑面积322平方米。可同时安装二套三分向地磁地录仪和五台套
绝对观测仪器进行工作。同时架设了县城至地磁台的3.5公里长的通讯线路和高压输电线路。
地磁台观测室实用面积32平方米,建有5个墩位,墩位规格40×40×30厘米,墩基深3.1
米,用无磁性水泥和花岗岩一次浇铸而成。4号墩可通过活门窗孔向北观测到室外400米处设
立的水泥墩编角标记。根据规范要求,地磁台对观测室场地磁场梯度和墩差都做了测量,绘
制了《观测室磁场总强度等直线图》和《观测墩平面墩差图》。磁场梯度测量为1平方米一个
测点,共18个测点。每米梯度在0.8 R~1.8 R之间,符合一类台的规范化标准要求。
六、地震观测台
1979年9月建台,1980年7月投入使用。台址位于德都县城北22公里处的五大连池火山台
地上,是国家二类台网的综合台站,测震记录室和摆房设在海拔296米的高地上。地理坐标为
北纬48°41′16.5″,东经126°08′07″。地震台占地面积为1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15
1.5平方米,锅炉房24平方米,测震记录室51.97平方米,摆房52.93平方米,摆房52.93平方
米。主要设备有:DD——1、DK——1测震仪,FO——105K射气仪(水化设备),SYZ石英钟、钟
差计、收音机(对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