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科技实验

第二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技实验


农业 农业科研部门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70年代以来,试验推广了大豆施磷肥、
大豆根瘤菌RE——9增产效果深施、小麦因地力施肥等科技成果,对提高麦豆稳产、高产起到
了很好的作用。有关农业科技人员试验的尿素深施、万亩大豆高产技术攻关试验、玉米秸沫
白僵菌培养基等项试验成果也对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机 农机科研部门从1970年~1979年期间,试验、推广了浅翻深松五铧犁、小型脱谷
机联合整地机。1980年后,搞了全县农机区划,推广了QJQS——6机引梳苗机、大豆缩垄增行
播种机。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研制小型农机具为主。1985年,农机
研究所配合农机修造厂,试制LXT3——40型悬挂三铧犁。该机结构适用于中耕、起垄、松土
、起甜菜等多项农田作业。整机结构合理,工作效率高,入土性能好,正逐步在县内推广应
用。
畜牧 畜牧科研部门试验的人工驯养马鹿、东北民猪育选、黄牛改良、吨牛人工授精繁
殖、人工养殖等科技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卫生 70年代以来,卫生部门较成功的试验项目有:毛茛注射液制成及临床应用,耳诊
断图示仪临床价值的探讨,声电波针刺麻醉,活血化淤临床应用的几点体会,治疗牙髓病、
尖周病的一种新的洞形制备法等。
建筑业 70年代后,研究的火山岩新建材、黑龙江省德都县五大连池火山地质及矿产资
源的综合利用等试验成果均在省内产生影响。1984年,县水改办田志富创造的《自来水进户
管道钻孔施工法》,在黑龙江省水利刊物上发表。省内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施工方法的小发
明,号召在全省中、小城镇和农村推广。
水产 1979年,县水产站王士祜、黄启宇联合研究的“增殖鲫鱼对提高湖泊水库生产力
的探讨”,1985年,朱仁研究的“增殖资源永续利用”等试验成果在全国同行业中交流推广

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 本县1976年开始进行人工降雨工作,由驻军龙头部队用8门高
射炮向云层发射催化弹降雨,取得了一些效果。1985年,县内进行了3次人工降雨。第一次在
太平乡庆丰村西500米处,耗弹40发,降水量4毫米。第二次在德都第三中学南1000米处,耗
弹86发,作业区内及青山镇、新发、建设、双泉、永丰等地降水量均超过16毫米。第三次作
业在和平镇新立村北400米处,耗弹80发,降水量35毫米,解除了和平、太平、四平乡的旱情

人工防雹工作始于1976年,在双泉乡的18个炮点上,设置了30门土炮,采用双泉公社社
办企业自制的防雹弹。一遇雹云天气就向云层发射炮弹,运用震动法进行人工防雹。1978年
县内防雹改为高射炮防雹。使用特制的人工降雨防雹弹,用“三·七”高炮将弹头打入雹云
的累积区内。因弹头内含有“典化银”,可增加冰雹旺胎数量与自然冰雹旺胎竞争,使云中
含水量分散,不能形成对作物有损害的大冰雹。1980年,县内调入一门新双管“三·七”高
炮,在全区雷达网的配合下进行人工降雨防雹作业。1985年,在新发乡进行了一次人工防雹
作业,作业后只在短时间内下了少量的小冰雹,对农作物危害不大。
1974年,使用化学药剂进行了人工防霜试验。1975年8月19日~21日,县内科技人员使用
化学药剂对玉米、大豆进行催熟效应的试验。参加试验的玉米品种是长美X长混322,大豆品
种是黑河3号。药剂用量是每垧地4、6、10公斤不等,浓度为3‰、5‰不等,使用的农药有二
氯、丙酸、硫尿、钼酸铵等。试验结果,除硫尿对玉米有增长作用外,其余药剂均呈促减产
趋势。1977年、1978年在新发公社和民村运用烟雾法进行防霜试验,有一定效果。
地磁观测 地磁台建成后,曾经观测了一段时间,后因湿度过大而停止观测。在国家地
震局、地球所、黑龙江省地震办的指导下,德都地磁台于1985年5月~8月份进行了改造工程
。改造后的地磁台达到了国家的规范化标准,又开始了准确的观测工作。
地震观测 地震台位于五大连池火山群中,五大连池火山群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自第
4纪以来,火山濒繁喷发,形成了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的玄武岩台地,其喷发原因是因为地堑
和地壳断裂引起。这些地堑和断裂,给地震活动提供了地质上的构造条件,也为地震观测提
供依据。
地震台有测震、水化学两种观测手段。有短周期DD-1濒震仪两套,DK——1宽濒带地震
仪一套。SK(基式仪)由于不具备条件,尚未投入工作。有一口W-32号水化专用井,深239.3
8米,测井水中的水氡,使用两台FD-105K射气仪进行平行观测;另有1台射气仪对该井溢出
气中的气氡进行观测,同时对该仪的溢出气进行测量,CO(2)、HE、H(2)、N(2)使用SP-230
5E型色普仪,对该井的气体总量进行测量。每日的观测资料都能及时处理,同时上报省办分
析室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由于观测资料的年限短,尚未在地震预报中更好地发挥作
用。